【摘 要】本文提出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國際化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學院管理文化建設、課程設置、校園文化建設等途徑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教育國際化 跨文化交際能力 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C-0099-02
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落地實施,需要大量掌握外語,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當地政治、經濟、文化情況,能熟練運用貿易、金融規則或掌握國際通用技術規范的高技能人才伴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為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服務。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必須自覺調整為培養經濟全球化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才能應對教育國際競爭的需要。
本質意義上的國際化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不僅需要基本知識技能、專業性知識技能,還特別需要具備能與國際化相匹配的能力和素養,必須具備參與國際競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綜合起來就是國際意識、綜合能力素質,能尊重并理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文化差異,理解多元文化的內涵,在國際交流中能充分表達與溝通思想,這樣的人才才能適應國際性競爭。
國際化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應該能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應該具備較高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在現實的職業教育中,我們往往更關注基本知識的傳授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忽略了教育的文化內涵,忽略了與國際化發展要求相適應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概述
文化是人類長期活動創造的產物,交際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跨文化交際指本族語言使用者與非本族語言使用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用寬容的態度,根據不同的話題、語境及文化背景,使用得體恰當的語言處理具體問題的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從事跨文化交際的基本能力,相關研究表明,這些能力是可以通過一定的訓練獲得的。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的趨勢,要求高職學生學會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進行有效交流,也要求高職院校依據本校國際化發展的狀況,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文化素養,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發展現狀及需求
高職教育國際化目前常見的形式包括國內國際化和國外國際化,國內國際化是在國家或地區境內提供國際性的高等職業教育和學術交流資源,使學生進行國際性高端技能學習或促使學生和教師獲得國際知識、增強國際經驗、開闊國際視野的過程。國外國際化是指充分利用他國高等職業教育和學術交流資源,讓學生和教師走出國門學習,獲得國際化的知識與技能、創業就業經驗并不斷開闊國際化學術文化視野的過程。
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側重點和表現形態有差異,但無論國內國際化還是國外國際化,都需要國際化知識儲備、國際化視野、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以國內國際化發展為例,隨著“走出去、引進來”教育國際化策略實施,外籍教師、外籍學生、中國教師、中國學生在一個校園、一個課堂上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情景日益成為職業教育的常態。觀察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進程,不難看到各院校從課程設置到校園文化建設等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出現過因為文化差異而引起的矛盾。因為教育國際化必然帶來人員的流動,但這些人的文化背景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信仰有差異,教育背景和生活經歷差別很大,中外師生之間都有可能會遇到文化差異造成的困惑或困擾。尤其是尚未形成獨立世界觀的高職學生,如何幫助他們正確理解多元文化,如何進行跨文化的有效溝通,真正培養其跨文化交際能力,最終使之從院校國際化發展中獲益,這是高職院校在進行國際化建設的同時,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途徑
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職業教育的所有相關者需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關注此問題。關于教育國際化,加拿大比較高等教育領域內的著名學者簡·奈特(June Knight)在著作《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變革與發展》中曾這樣描述: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將國際/跨文化維度整合到高校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之中的過程。這個描述中國際/跨文化維度主要指國際、跨文化、全球的觀念。分析這段描述,不難發現簡·奈特認為教育國際化中跨文化是核心問題,而跨文化的實現是以高校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為依托的。我們認為,在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也可以從這些路徑得到啟示。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前提
國內國際化和國外國際化在當今高職院校國際化進程中往往是同時存在的,但從實際狀況看,職業教育的大多數教師和學生難以獲得走出國門直接接受異文化的機會,高職院校的國際化更多還是表現為國內國際化。
國際化發展進程中,高職院校在學院管理中,應注意創設具有文化包容性的管理文化,從管理層面開始能認識并尊重不同的文化,掌握高職院校中國際化人員的基本狀況,對各層次國際人員帶來的文化進行理性分析和解讀,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改變那些已不適應國際化發展的理念,建立適應形勢需要的管理文化,才能真正對職業教育國際化建設起到良好的推進作用。
注意對教師、學生進行跨文化培訓,使教師學生充分認識跨文化能力的內涵、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途徑和方法等,能運用各種技巧解決跨文化交際的問題,能從學院國際化進程中獲益。
在引進留學生到校學習的同時,注意中國文化的導入和推廣,通過設計各類活動,引導不同文化的人士在尊重各自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接近中國文化,進而理解中國文化,使這些學生能融入中國文化。
(二)教學活動是關鍵環節
有效的交流不僅僅是一個語言技巧問題,還涉及許多文化因素,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起點應該包括正確的多元文化觀念。多元文化觀念的形成不可能自然習得,而是必須在學校教育中獲得,因此高職院校在課程教學時要建立起幫助學生加強多元文化教育和本國傳統文化教育結合的理念,從課程設置、教學資源開發、教學過程等環節幫助學生克服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1.考慮通過購買版權的形式,引進國外優質課程資源,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國際通行的行業標準和行業規則;可以考慮借鑒國外職業院校同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包括國際職業資格認證的課程,使教學內容貼近國際職業環境;注意引進具有國際視野的雙語課程,甚至全外語課程,同時關注提升學生外語應用能力。
2.注意增加包含國際性內容的課程,如在選修課模塊增加國際政治、國際經濟、國際關系、世界歷史等課程,或在其他課程教學中增加中外文化的比對、著名國外企業文化介紹等內容,使學生能獲得國際觀念、國際交流等方面的知識,增強其國際視野。
3.注意增加語言培訓內容,重視外語教學、雙語教學對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的積極意義。在“一帶一路”政策指引下,中國企業、中國教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日益頻繁,高職院校也應根據合作區域及本院特色適時增設東南亞國家語言文化學習的課程,使學生充分了解東南亞各國的政治文化,增加其對多元文化的理解。
4.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核心,讓教師充分認識多元文化、切實理解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教師本人跨文化交際能力,只有認識其價值,才會有動力主動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設計,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根本。文化輸入從來都是雙刃劍,必須充分發揮教師在多元文化理解中的中介作用,教師發揮好中介作用,可以幫助學生明辨是非。教育現有發展條件下,不可能讓所有職業教育的教師都能有機會到國外接受跨文化的熏陶,因此,對教師應給予必要的跨文化教育培養,使他們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成長的學生課堂行為的差異,盡可能在課堂上營造不同文化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平等交流的氛圍。
5.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在關注課程內容的同時,注意尊重中外學生主體地位,指導學生主動尋找學習內容中的文化信息,給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有機會就多元文化有關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能從各自角度理解文化差異的存在,使之不會把各自社會的行為準則作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不恰當地運用到跨文化交際中。
同時要增加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增加外國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也增強中國學生面對國際化發展的文化自信,尤其對中國學生而言,只有正確認識中國文化、具備中國文化的基本修養,才有可能正確認識他國文化。
(三)校園文化建設是重要依托
從文化學理論看,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注意在使用宣傳標語、橫幅、海報、展板等可視的物質文化時,盡量采用雙語甚至多語,采用多元文化、不同語言背景的人士均可解讀的文字符號;使用的視覺符號,例如色彩、造型也應更多符合國際慣例的表達;使用稱呼、地址、日期等表述時,要符合國際通用的規則,營造有利于跨文化交際的氛圍。
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課程教學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重點,但課堂教學之外的課外活動開展的廣度和深度同樣也反映了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認識。在課堂之外,要關注跨文化交流平臺的建設,通過社團、聯盟等形式打造中外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管理者與學生之間暢通的交流平臺,使之能在輕松的環境下進行交流和溝通,從而激發學生跨文化交流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校園制度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很好地融合起來,例如高職院校與國際人士接觸較多的管理者可以參與跨文化課程的培訓,可以組織跨文化的聯誼活動,諸如演講比賽、歌唱比賽、體育活動等,使校園文化更豐富多彩,使參與者在活動過程中增加對異文化的理解。
【參考文獻】
[1]王焱.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的培養[J].沈陽大學學報,2011(10)
[2]潘小明.高職院校教育國際化的內涵、要素與動因[J].職教論壇,2013(33)
[3](加)簡·奈特(June Knight).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變革與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龍柳萍(1970— ),女,廣西柳州人,碩士,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職教育,網絡文學。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