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 楊志清 潘天賜

【摘 要】本文分析電類專業學科競賽存在的不足,探索電類專業學科競賽的改進方向,提出選拔學生的方式及改革課程體系、多專業相結合的團隊建設方法,并提升教師自身理論水平。
【關鍵詞】電類專業 學科競賽 人才培養 多專業結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C-0037-03
大學生學科競賽主要是指在高教課堂教學以外開展與專業課程有密切關系的各類學科競賽活動,是綜合運用多門課程的知識去設計解決某個問題或特定問題的大學生競賽活動。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下,大學生的個人發展、國民經濟發展都離不開創新能力。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提高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對于振興民族科技和發展民族經濟有積極重大作用。大學校園是創新的前沿陣地,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造力,是高校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科競賽,引導學生創新能力,是激發學生潛能和創造力的最好方法,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環境下精英人才培養的最佳模式。
電類專業是指電子信息及相關專業,此類專業具有知識面廣、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學生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并且要反復操作實踐,加深印象,才能真正掌握本學科的知識。電類專業學科競賽包括電子設計競賽、數學建模競賽、程序設計競賽,智能機器人大賽等。目前全國性學科競賽有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物聯網應用設計大賽、“飛思卡爾”杯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全國機器人足球錦標賽等。
一、學科競賽存在的不足
學科競賽可以整合學生課內外知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通過學科競賽,幾個學生團隊協作,完成一個項目的設計、開發、制作,如果有可能,競賽成果可以流向市場,轉化成生產力,體現學生的能力、價值;如果學生的作品獲得了企業認可,則可以順利進入對口企業,完成高質量的就業。目前,電類專業學科競賽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一)選拔不嚴格、參與熱情不高。調查發現,很多高校的學科競賽沒有一套嚴格的選拔機制,臨近比賽,從各個年級抽一些學生組成參賽隊參加比賽,選拔隊員的標準過多依賴理論課程的考試成績,這樣很難在競賽中取得好成績。學科競賽是一個團隊性的比賽,需要團結協作,各取所長,為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而斗,而且需要實踐動手能力,才能順利完成作品。電類專業學科競賽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需要參賽選手具備綜合的理論知識及實驗方法,并且思維靈活,在一定的時間內可以完成具備某一特定功能的作品,也可以對現有的產品或功能進行改進,敢想、敢做、會想、會做才能在競賽中取得好成績。如果專業知識不過硬,不具備本專業的思維方式,就很難發揮自身潛能,不但無法促進學習,而且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現在的大學生在物質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就業沒有壓力,缺少了奮斗的動力,互聯網的發展讓信息獲取變得簡單,同時選擇有效信息也花費了大量精力。調查發現,大學生對于網絡的熱情遠高于學科競賽,熱衷于網絡購物及社交媒體的學生不在少數。有一些學生的功利心較強,參加學科競賽就是為了獲獎,認為參賽萬一獲獎,就可以在將來的簡歷上添加重重的一筆。
(二)課程設置及考核模式不能適應競賽項目。我國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形成于新中國成立初期,雖然后來大部分高校的專業課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教學大綱”基本還是沿用前人的,大學生在校間所學的課程信息量少,知識不夠全面,視野不夠開闊。信息時代,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之前的課程設計知識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現在,高校里大部分學科的專業課程中理論課程與實驗課程比例失衡,理論課程量普遍較多,對實踐教學觀念淡薄。在課程設置方面,早期的教學內容陳舊,更新不及時,導致學生學到的知識無法適應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數學等基礎學科與電類學科的實踐應用有一定差距,課程內容理解起來很困難;程序設計、數據結構、算法等課程專業性、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還是采用卷面考試的方式來考核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學生真正的能力和水平很難通過一張試卷考查出來,而且會束縛自己的思維;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等課程結束后,一些學生得到了高分但是不會編程;電路分析、電子線路CAD等課程是電路設計的核心課程,但是學生學完后很難做出一張像樣的電路板。
(三)教師素質和科研水平需要提高以適應學科競賽要求。學科競賽強調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知識傳授主要依靠專業教材,教材在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目前教材內容陳舊,知識結構不合理、科學性不強,很多本科教材的內容還不及高職高專的實用性強。實驗教材中的實驗更多是一些驗證性實驗,學生在實驗課上只會依葫蘆畫瓢,不求甚解,只求得到正確實驗結果,不愿意花更多時間創新。
教師以教書育人為己任,作為知識的傳承者和傳遞者,教師本身的素質對教學質量起到重要作用。教師的知識儲備豐富,教學方法新穎,注意對學生進行引導,就可以開發學生的潛能,形成強大的創新力。當教師的創新力度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那么就會出現知識結構老化,無法接受新事物,害怕改變,無法應用新知識。
高校教師理論知識豐富,但是實踐能力欠缺。電類專業學科競賽一般需要檢驗參賽區者所創作的實物,如果指導教師經過企業的鍛煉,能給予學生更專業的指導,學生的作品也會更接地氣。
(四)競賽宣傳重視不夠,體系機制不完善,軟硬環境需加強。高校對于學科競賽的宣傳和引導力度不夠,學生普遍反映了解學科競賽知識的渠道非常有限,學校的宣傳大多是限于海報和廣播等,宣傳的時間很短,如果得到這一消息,沒有立即付諸行動,學生很快就會把這個事忘記,導致無法按時報名參賽。學校對于學科競賽類的課程和培訓較少,學生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對于競賽心里充滿未知和恐懼,一些成績優秀、視野開闊的學生如果引導正確,投入一定的時間就有機會在競賽中取得好成績。高校對學科競賽不夠重視,教學改革的重點也沒有放在學科競賽上,沒有出臺學科競賽的管理體系,有一些高校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文件,但是具體的執行不到位,影響到了競賽的正常進行。學校對于參加學科競賽的學生和指導教師沒有配套相應的激勵機制,教師在指導過程中積極性不高,只要完成項目的任務就算交了差,最終競賽沒有取得好成績。
學科競賽需要高校在硬件和軟件上給予極大的支持。高校的校園設施、實驗室、教學設備等是學科競賽的后勤保障,經過調查了解,高校對于大學生學科競賽的支持明顯不足,一是學校的實驗設備采購沒有針對性;二是學校首要保障正常教學秩序,在課余時間教學及實驗設施對學生開放較少,有的實驗室開放審批流程煩瑣,學生很難得申請到實驗設備進行科學實驗。學生的科學實驗需要一定的經費投入,用于耗材采購、資料購買以及與同學交流,學校對于學科競賽的經費投入不足影響到實驗的正常進行,學生的一些創意無法實現。
二、學科競賽的改進方向
(一)選拔優秀大學生作為學科競賽參賽人員,加強團隊建設。參賽隊員的知識儲備、學術水平、創新意識對于競賽能否取得好成績至關重要,因此在選拔大學生參加學科競賽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選拔大學生要依據競賽內容選擇相近專業或對口專業,注重學生的專業素養,選擇基礎知識扎實,對專業知識學習深入者參加競賽。第二,選拔大學生要熱愛科學研究,心理素質強,具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精神。第三,選拔大學生要把握時機,堅持成熟一人選拔一人,不拘一格,學生的知識達到了競賽水平就可以選拔到參賽隊伍,不以基在大學的學習年限為標準。第四,選拔大學生注意團隊建設,學科競賽更多的團隊作戰,需要合作完成一個項目,參賽人員要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選擇不同專業的學生組合成一個隊伍,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電子信息類不同專業中先拔人才組合在一起,如圖1所示,軟硬件結合,這樣更容易在競賽中取得好成績。
圖1 多專業結合模式
(二)確立研究性教學的學科競賽指導思想。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播手段多種多樣,學校可以進一步改進宣傳方式。首先,堅持傳統宣傳方式不放松,利用平面媒體對人的視覺沖擊,做好平面設計,吸引大眾眼球,提高宣傳效率。其次,利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的傳播手段對學科競賽進行宣傳。網絡媒介受眾廣泛,傳播速度快,可以達到最大范圍和最大力度的宣傳。高校可以利用大眾平臺(如微信公眾號)進行宣傳,如果有條件的可以自行開發專業APP,發布的信息量更大,可以對學科競賽的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大學生學科競賽種類繁多,包含多個級別,涵蓋幾乎所有學科,競賽的方式和時間各不相同。高校沒有把學科競賽的成績作為一項考核指標,參加學科競賽多屬于個人行為,因此在學業任務繁重的情況下,學生沒有過多關注學科競賽的舉辦和參與情況,因而間接影響了學科競賽的參與度。為了提高學生對競賽的參與度,高校各職能部門應全力做好引導和組織工作,并且出臺相應政策保障學生的科技創新、學科競賽活動。
(三)構建合理的學科競賽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是高校培養人才的核心,學科競賽是課堂教學的補充。高校的改革方向之一是教學理念向研究性教學發展,科研與教學并重,科研不僅是教師、碩士、博士的考核指標,本科學生思維活躍,也可以參與到科研團隊中來,學科競賽區是一個重要突破口,學生參與到學科競賽,有創新,可以得到社會各方的評價,實用性、創新性都得到了檢驗,這是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課程體系改革要與學科競賽的發展相結合,建立有利于學科競賽發展的課程體系。學科競賽可以作為選修課程之一,將競賽的成績與學分評價結合。借助相關課程體系的建立,推動研究性教學的落實,成為促進學科競賽發展的措施之一。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科研素質。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要掌握現代教育理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要走在創新的前沿,了解學科和課程的發展前沿和動態度及最新科研成果,找到可以創新及改進的方向。當教師提高了自己的研究能力,改進了教育教學的方法和技巧,自己有了一桶水,自然可以給學生一碗水。
教師要能把握學科或所授課程的發展趨勢,了解科技的發展前沿動態及最新成果,提高自身科研創作能力,激發學生探索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教師實操能力的培養,加強教師在學科競賽中指導能力和職業精神培養,積極引進或聘請基礎扎實、經驗豐富、有較大的科研成果并具有創新思維的人才來組建團隊,為學科競賽平臺注入鮮活的創新靈魂。另外,教師應扎根企業,每年到企業掛職1-2個月,學習企業(下轉第71頁)(上接第38頁)的生產及工藝流程,成為“雙師型”教師。教師可以把自己當作一座橋梁,連接社會與學校的橋梁,連接學生與企業的橋梁,把創新落到實處。
近年來,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非常重視學科競賽建設,學院領導給予大力支持,成立了學科競賽領導小組,由學院院長親自擔任組長,各個指導教師為小組成員,每位指導教師在假期都要參加企業掛職鍛煉,學院建立了一整套學科競賽支持體系,課程改革落到實處,從各年級、各專業選擇優秀學生組成團隊,參賽隊伍的素質逐年提高,并且取得了較好成績。
【參考文獻】
[1]張姿炎.大學生學科競賽與創新人才培養途徑[J].現代教育管理,2014(3)
[2]汪和生,吳達勝.基于學科競賽的電子信息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3(10)
[3]陳松,潘理,郭云林,等,基于創新基地的應用性人才培養方式[J].計算機教育,2014(1)
[4]金海,李堅,陳琳,等.如何提升計算機學科專業價值[J].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12(1)
[5]萬敏.構建以學科競賽為契機的大學生能力培養模式[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
[6]郭世田.當代中國創新型人才發展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基金項目】2014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4JGZ189)
【作者簡介】張 翠(1985— ),女,碩士,湖南人,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網絡控制,嵌入式系統,圖像處理。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