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飛在《中國教育學刊》2016年第9期《學校公民共同體與公民品質的培育》一文中指出,公民共同體不是一個松散的、自發的集合體,而是經由公民之間的公共交往、協商與行動而組成的共同體。學校公民共同體的建構可以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民主而平等的公共生活,并通過公共生活來促進學生的公民身份認同,發展學生的公民德性。在建構學校公民共同體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警惕兩條不適當的教育路徑:一條是“整體主義”的教育路徑,它試圖以共同體的“整體目標”來壓制學生的個性,損害學生的公民權責意識;第二條路徑是“產業主義”的教育路徑,它促使學校共同體屈從于市場與商業的邏輯,使教師成為“生產者”而學生成為“消費者”,從而損害學校教育的公共性。
要構筑“真正的”學校公民共同體,第一,學校公民權利和責任理念的共享,形成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的公民身份認同;第二,教師與學生能夠共享教育的公共價值,使教育成為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公共事業,而不是只關乎知識授受、考試競爭的私人事務;第三,推動教師與學生之間展開公民協商和價值對話,從而有效地避免價值觀的強迫與灌輸,培育學生的公民品質和共同體精神,最終促使學生成長為優良的社會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