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
2016年7月2-3日,由上饒師范學院主辦、國際價值與哲學研究會協辦的“道德責任與人的品性”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饒師范學院召開,來自印度、美國、意大利等國的13位外國學者和來自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的2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研討會。
一、道德責任及人的品性的概念、關系、方法
道德責任的根據、基礎、限度和歸責等問題是倫理學中的重要問題,在倫理學史上得到了長期的深入研究。與會學者們圍繞道德責任的概念、道德責任與意志自由的關系、道德選擇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華中科技大學韓東屏教授指出,研究道德責任與意志自由問題,應從道德選擇開始。人進行道德選擇,其先決條件是有意志自由與情境自由體現的內外自由。上饒師范學院詹世友教授對康德的道德責任觀進行了深入闡釋。他認為,康德倫理學雖然以研究先天的道德法則為基礎,但仍然關注人內在的意志品質,即德性。德性是能夠抗拒偏好滿足的準則而執行道德法則的意志力量。井岡山大學曾建平教授主要從需要來談人的道德責任。他強調,道德責任的本質在于需要,當人們的需要還處于一種自在層面時,道德對其來說還只是一種外在責任。湖南師范大學向玉喬教授提出了道德記憶的概念,認為刻寫道德記憶本身也是一種道德責任,指出人類所應承擔的道德責任類型(回溯性道德責任和前瞻性道德責任),強調我們人類必須對自己過去的行為承擔道德責任。武漢大學李勇副教授結合當下中國社會的一些現實倫理問題就需要與責任、責任與權利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詮釋。
道德責任與人的品性存在密切的關系,學者們對其進行了深入闡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沈清松教授指出當前的道德困境在于虛無主義和規范解構,效益論無法提供道德責任感,而義務論雖能提供道德責任的依據,但仍無助于虛無主義的克服,因此主張一種開放的德行論,將道德責任提升到人性的完成。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吳蘭麗副主編指出,人是社會之網上的結點,人具有社會性,理應承當相應的道德責任。道德責任需要內在的道德自律,也需要外在道德經驗的指引。而承擔道德責任的主體是人,這就需要引入“人的品性”這個概念,具有良善品性的人會自覺擔當其道德責任。中國人民大學龔群教授考察了奧古斯丁的善惡觀。他指出,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教義提出了意志為惡的起源論。奧古斯丁堅持認為造物主所創造的這個世界從本性上看是善的,同時認為上帝給了人意志自由。被造物有意志自由,他們因為驕傲而自己背離上帝,從而才有了罪與惡。驕傲是惡的開端,而謙卑是一切德性中首要的德性。印度喬達摩佛大學學者L.P.singh對道德責任和人性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決定論和自由意志以及道德責任是否相容的爭論由來已久。不相容論的觀點認為,一旦給定自然律和世界的初始狀態,世界之后的每一個狀態就是確定的了,因此不存在自由意志,也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道德責任。相容論中的一種觀點,即萊布尼茨一劉易斯理論,對此從形而上學層面予以反駁。它的精髓就是給可能世界一種實在論說明。一個世界因果鏈必須援引所有可能世界中的事實,由此,因果性只是一種效應。這種觀點面臨一些難以克服的本體論負擔。山東大學吳童立副教授以分析哲學方法對道德責任與自由意志是否相容進行了探討。北京師范大學田海平教授通過對《舊約·創世記》“該隱之問”即“我是我兄弟的看護人嗎”進行討論,以它因時而變的多形態呈現以及可能的應對為線索來探討道德責任的現代稟性。反思的責任論立足人類整體來理解人的責任,從更開闊的全球化或大地共同體的視野和更為長遠的子孫后代的意義上回應“祛責之間”,體現了歷史和邏輯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責任觀
不少學者紛紛從中國傳統文化視角對道德責任相關問題給予關注。南京師范大學陳真教授探討了墨家思想對我們所應承擔的世界和平道德責任的啟示。沈清松教授則指出,儒家重視人本有善性的卓越化,也重視人際良好關系的滿全,儒家的倫理學其實是開放的德行論的倫理學。向終極真實開放的德行論,是儒家倫理學道德責任的最后基礎。智利天主教大學馬科斯·哈拉米約(Marcosjaramillo)教授在題為“財產與真正自然法和儒家的關系”報告中,從中西文化對比的角度,探討了西方真正自然法思想與儒家思想的相通之處,以及二者在當代責任倫理研究中的價值。他認為,來自于古希臘哲學延續至中世紀的“真正的自然法則”與儒家思想在財產權方面有著相似之處。比如在買賣關系、不動產、房屋、知識產權和商業企業等財產權方面,其邏輯結論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所以,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遵循“真實的自然法則”和儒家思想中的財產權思想,對建立社會的道德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
三、實踐領域中的道德責任問題
許多學者從具體的、實踐的視角對道德責任觀念進行詮釋,如企業的道德責任、教育的道德責任以及全球化和高新技術中的道德責任問題等。南京師范大學高兆明教授基于智能機器人的思考,著重探討了高技術創新中的道德責任意識問題。湖南師范大學王澤應教授在《命運共同體價值理念內涵的責任倫理意義》一文中指出,“命運共同體”價值理念本身蘊含著一種要求同心同德的責任倫理意蘊,它以十分清醒的理性認識和對全球性問題的深刻洞觀,凸顯全球化時代各國共處一個地球的命運共生性,要求以積極的態度來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化解全球化的風險,以達到共生共贏共發展的目的,保證全球化沿著符合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福祉的方向前進。西南財經大學譚亞莉副教授探討了企業如何履行社會責任的實踐問題。同濟大學Bo R.Meinertsen副教授指出自然的責任概念在其主要意義上應是人類中心主義的,他反對非人類中心主義的主張。印度理工學院普拉布教授(V.Prabhu)則對教育與道德責任的問題給予高度的關注并進行了詳細的闡釋。
此外,還有學者探討了與道德責任相關的其他問題。如江西師范大學吳瑾菁教授深入探討了作為能力的道德良知論;美國馬凱特大學菲利普·羅西教授(Phillip Rossi)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國思想家H.理查德·尼布爾負責的自我概念可以為人類道德責任提供一種基本框架;胡業平博士認為,友誼可以作為全球時代的基本美德,不管是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還是儒家的孔子都重視友誼之美德,正確認識和實現道德責任的關鍵在于具有良好的品德。
在當今全球多元化背景下,對道德責任相關問題進行探討越來越成為一個迫切的需要。本次研討會為中外學者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學者們就道德責任與人的品性等問題進行了充分的探討,增進了相互了解和友誼。
責任編輯:段素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