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璨
[摘要]本研究選取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0月1日這一年里新浪網、網易、新華網以及人民網對“老人摔倒”事件的正面報道為樣本,用內容分析的方法來對報道的主體內容及內容特征進行研究。這類正面報道引發負面效應的情況應當受到媒體的重視,否則加之負面報道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很有可能會使“老人摔倒”這類事件成為一個受眾談之色變的社會問題。
[關鍵詞]正面報道負效應 老人摔倒 內容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近幾年來,各類“老人摔倒”事件一經報道便會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這一事件也一度呈現出從人們討論的熱點話題演變成存有爭議的熱點問題的趨勢。甚至有網友將“老人摔倒扶不扶”視為考驗公民道德的終極問題,先不管其正確與否,起碼已經顯現出這類事件對人們的影響之大,顯然,這種影響也并非正面。
2013年10月15日至12月15日,人民網強國論壇調查專欄《態度》聯合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一項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發現,民眾對“不要隨意幫助陌生人”爭論激烈,對此持非常認同態度的占9.8%,持比較認同態度的占23.1%,持不太認同的占25.6%,很不認同的只占7.5%,而剩下34%的民眾持的是一般態度。由此可見,在幫不幫陌生人這個問題面前,能夠給出肯定答案的人所占的比重并不大,而大多數人都保持著一種似是而非的態度,也就是說在真正遇到這一問題時,大多數人很有可能不作為。調查還顯示有78.7%的民眾認為見傷不救、見危不助的原因就是出于對“救人反被訛詐”的顧慮。按照李普曼“擬態環境”的觀點,在如今的媒介社會中,人們對客觀現實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經過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現實”的中介。也就是說,人們對“老人摔倒”這類事件的認知和態度與媒體的報道具有相關性。那么媒體究竟報道了什么會讓人們“談老人摔倒即色變”呢?本文就是以此為切入點來進行研究,以期解決如下兩個問題:
1.“老人摔倒”新聞正面報道的主題都有哪些,是否有不當之處?
2.媒體選擇的報道方式是否會引發負面影響?
二、文獻綜述
關于媒體對“老人摔倒”事件報道的研究主要有這樣幾個方向:第一,研究媒體“老人摔倒”新聞報道的框架,如李海波、郭建斌發表于《新聞與傳播》中的《事實陳述VS道德評判:中國大陸報紙對“老人摔倒”報道的框架分析》等文闡述了媒體在報道“老人摔倒”新聞時“道德框架”是使用比例最高的框架;第二,研究新聞報道中關鍵人物的形象建構及標簽化問題,如郭蓓發表于《今傳媒》的《媒體標簽化:新聞報道對摔倒老人的形象建構》和明珊發表于《新聞世界》的《論新聞報道的“片面性”——從“扶老人”事件的污名化現象談起》等文章就指出媒體對摔倒老人是持有成見的,無形之中會給摔倒老人貼上“訛詐”、“碰瓷”的標簽;第三,研究媒體的輿論導向,如王淑偉發表在《新聞愛好者》上的《選擇性報道視閾下的媒體輿論導向——從媒體報道“老人倒地”事件說起》等文章就認為媒體在報道“老人摔倒”事件時偏向于負面報道,有刻意以關注度為標準篩選容易引起爭議的話題。從現有的文獻來看,研究者們對“老人摔倒”事件正面報道引發負面效應的研究較少,但這類研究并不是沒有必要的,無論是對減少由媒體報道不當所引發的負面效應還是對改善乃至解決“老人摔倒”類問題來說,都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而本研究希望從這個角度著手,以現有的研究為依托,來試著分析“老人摔倒”正面報道帶來了什么樣的負效應,以及為什么會產生這些負面效應?
三、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是傳播學調查研究中所使用的一種實證方法,它是與具有一定客觀性的調查程序聯系在一起的。本研究采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對從百度搜索引擎中搜索到一定時間范圍內的“老人摔倒”相關新聞的正面報道進行系統分析,分析媒體在進行這類事件的正面報道時究竟報道了什么以及怎樣報道的,并試圖從中找出引發負面效應的原因。
四、樣本選取和類目構建
1.樣本選取。
本研究以網絡媒體為目標媒體。在研究過程中將通過百度新聞高級搜索功能以“老人摔倒”為關鍵詞在新聞標題中進行搜索。搜索的時間限定為最近一年,即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0月1日。在上述條件下進行搜索找到相關新聞25700條。然后從中選取新浪、網易、新華網、人民網這4家媒體的新聞報道為樣本進行具體研究分析,這一層搜索到的新聞總數為62篇,再去除與研究無關的報道2篇,即《今天看見一老人摔倒,就過去扶》、《老人涵洞中摔倒 武漢民警幫助脫困》這兩則報道;去除內容重復的2篇,《外地女大學生敢扶瀏陽摔倒老人 用手清理其嘔吐物》(在新浪和網易上均有報道且內容一致)、《老人摔倒扶不扶? 山東日照中學生果斷伸援手獲贊》(新華網山東站與新華網先后報道且內容一致)。最后得到的可用樣本總量為58篇。最終以“篇”為單位,對上述58條新聞報道的整條內容及其語言特性進行研究。
2.類目建構。
從本研究的目的和需求入手,對已搜集到的58條“摔倒老人”新聞的正面報道進行類目建構。主要從新聞報道內容的主題和報道內容的特征兩方面進行建構,并視具體情況建構次級類目。
(1)報道內容的主題。樣本均選取的是“老人摔倒”事件相關正面報道,其中按照不同內容主題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①熱心助人,這類新聞內容主要是講述好心人救助摔倒的老人,重點贊揚扶人者樂于助人的品質。
②表彰好人,此類新聞報道的是因扶起老人受到相應機構表彰的事件。
③感謝好人,以被救助的老人或其家屬的視角展開報道,表達其對救人者的感激。
④表揚老人,關于老人摔倒后向路人嚴明“我不訛人”或及時澄清其摔倒原因非他人碰撞的新聞報道。
(2)報道的內容特征。
①標題修辭,對標題的表述方式或使用的修辭手法進行統計。
②內容形式,統計樣本新聞中常用的報道形式,如視頻新聞、圖片新聞等。
五、研究結果與研究發現
1.報道內容主題分析。
對選取的58條新聞文本依照熱心助人、表彰好人、感謝好人、好老人這4則標準進行分類,所得具體數據分布如表1:
通過對上述數據的整理和研究發現,網絡媒體在對“摔倒老人”事件正面報道的內容選取上以熱心助人類的報道為主,感謝好人的報道次之,表彰好人和表揚老人類的報道最少。這些正面報道主題分布顯示了以下幾個問題:
(1)加深了受眾扶起摔倒的老人的顧慮。媒體似乎試圖通過對好人好事的宣揚來勸慰受眾“這么多扶人者都沒有被訛詐你怕什么?”以期實現對受眾行為的積極影響,然而這種方式收效甚微。
(2)媒體的反邏輯造成受眾的認知偏差。在受眾的觀念里,新聞中的事情和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最大的差別應該就是新聞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常見的事情。所以對受眾而言媒體所大肆宣揚的“熱心助人者未被訛詐”也無疑成為在生活中難得一見的事情了。
(3)部分選題價值扭曲。有一種是“表揚老人”,在這類新聞中摔倒的老人及時說明自己“不訛人”或替救人者澄清“我是自己摔的”而受到贊揚并被稱之為“好老人”。這有什么可以贊揚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做的難道不是反思嗎?
2.報道修辭。
(1)標題表達方式。
在對58條新聞樣本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使用修辭手法和直接進行事實陳述的標題幾乎各占一半,上圖主要分析是標題中修辭手法使用的具體情況。由上表數據分布我們可以看出,標題中常見的修辭手法主要有設問、對比、引用、夸張以及比喻這五種,其中對比修辭使用的最為廣泛,引用修辭次之,比喻修辭使用的最少,而夸張和設問修辭被使用的頻率相同且居中。
標題中常見的對比就是無為路人與熱心好人的對比,在彰顯救人者樂于助人的好人形象時也會傳遞出大多數人猶豫、冷漠甚至阻攔的負面信息,如《老人摔倒 旁人都躲開 就他沖上去》(網易2014年10月24日 )、《老人摔倒男子立刻扶起 旁觀者大多猶豫表敬意》(網易2015年8月9日) 、《黃巖街頭老人摔倒 路過修車工不顧眾人勸阻出手相救》(網易2015-05-28)等新聞標題。
設問修辭是一種明知故問、自問自答的修辭方法,以下幾則新聞的標題就是使用了這種手法,即《85歲老人摔倒扶不扶?長春人用行動給你答案》(網易2015年1月16日)、《扶不扶摔倒老人?扶!》(新華網2015年9月16日)、《老人摔倒扶不扶? 山東日照中學生果斷伸援手獲贊》(新華網2014年12月1日)。這幾則標題都是先拋出“扶不扶”的問題然后再給出肯定的答案,雖然強調并肯定了人們扶起摔倒老人的行為,但與此同時又將“扶不扶”的問題再度放置于受眾面前。
有一部分的新聞標題采用了夸張的手法,通過使用一些程度過重的詞語來營造或渲染出“大事件”的氛圍,容易產生負面效應,如《八旬老人摔倒街頭 好心市民挺身而出》(網易2015年4月16日)、《八旬老人摔倒街頭 供電員工挺身相救》(新華網2015年4月22日)、《路遇老人摔倒 兩公交司機救援引愛心接力》(人民網2015年09月16日)等新聞標題中所使用的“挺身而出”一詞是用來形容面對著艱難或危險的事情,勇敢地站出來,而“救援”一詞是用來指個人或人們,在遭遇災難或其他非常情況(含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突發危險事件等)時,獲得實施解救行動的整個過程。顯然這些詞語使用在“老人摔倒”這類事件中未免言之過重。
(2)內容形式。
樣本中有一半的新聞內容都是由文字加圖片的形式構成的,純文字報道的內容也占了將近一半的分量,而視頻類新聞的數量最少。在圖片加文字類的新聞報道中,最常使用的就是事件現場或當事人的照片,其中一部分圖片呈現的都是老人躺倒在地情況不明或者路人在旁圍觀的情景,這類使用于正面報道中的圖片極易引發受眾的負面情緒。
六、結 論
綜上所述,網絡媒體在進行“老人摔倒”新聞正面報道的過程中確實存在問題,并因此給受眾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1.在報道內容上,以描述和贊揚“好人好事”為主,主題較單一且違反受眾眼中“新聞”非“常態”的邏輯,反而讓正面新聞成為社會問題的佐證;部分內容價值取向存在問題,容易誤導受眾。
2.在報道方式上,用多種修辭手法渲染新聞情景,加深受眾的恐慌和顧慮;新聞圖片傳遞的負面信息容易影響受眾情緒。
從本文的研究結果來看,現有的網絡媒體對“老人摔倒”新聞的正面報道確實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效應。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媒體必須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并且對癥下藥予以改正,否則會讓正面報道失去其給受眾以積極引導的功能,同時這種負面效應與負面報道所引發的負面效應疊加起來,難免會加劇現有的矛盾,有可能會因此引發一定的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李海波、郭建斌:《事實陳述VS道德評判:中國大陸報紙對“老人摔倒”報道的框架分析》,《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年第1期
[3]陳浩、呂弘毅:《淺析受眾對于正面新聞報道的負面解讀》,《經濟與社會發展》2013年第3期
[4]張歡:《“扶老人”報道的輿論引導研究》,河北大學學位論文2014年
[5]王銘心:《透析正面報道的負面效應》,《記者搖籃》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