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摘要]記者應從淺表化的社會生活中走出來,進入到現實社會內在的、深層的、關鍵性的場域之中,了解社會的真實,觀察社會的變動獲得接地氣的選題,從而寫出有生命的報道。
[關鍵詞]生命力 報道 至高標準
好報道的至高標準,莫過于報道有生命力,真切鮮活,生氣勃勃,具有持久、強勁的社會影響力,推動社會進步。怎樣才能寫出有生命力的報道?
一、社會深層是新聞的源頭活水
深入社會深層,就是記者要從淺表化的社會生活中走出來,進入到現實社會內在的、深層的、關鍵性的場域之中,了解社會的真實,觀察社會的變動,獲得接地氣的選題,從而寫出有生命的報道。深層蘊藏新聞富礦,是高品質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
1.接地氣更能激發報道熱情和靈感。
現在不少記者越來越依賴于從網絡上了解社會,用文件、通稿、通訊員報料等二手材料做新聞。即使出去采訪,也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多浮在面上。
當記者從熟悉的環境中來到比較陌生的社會前沿地帶、底層地帶,新鮮的、火熱的生活氣息將觸發新聞報道的激情和靈氣,就會寫出熱氣騰騰的新聞報道來,反映社會各界的生動實踐、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跡以及民眾的生活訴求。
長江日報記者在深入社區中,獲知武漢市一社區醫生胡瑩君,行醫53年,始終保持著在當赤腳醫生時形成的好醫風,經常主動巡診,被大家親切地稱此為“馬路巡診”。記者跟隨胡瑩君“馬路巡診”,進行深度采訪。2015年4月,刊發《社區醫生胡瑩君堅守赤腳醫生本色/“馬路巡診”不讓小病成為大麻煩(主)》等報道,連續報道了胡瑩君醫生的感人事跡。見報后,《人民日報》刊發了胡瑩君相關報道,并配發評論,肯定胡瑩君對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下,加強社區衛生工作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2.深入一線更能抓到獨家報道。
不管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優質內容才是王道。優質的、有深度的獨家新聞能夠形成媒體鮮明特色,產生不同凡響的吸引力、影響力,也是記者成就一番事業的硬通貨。
當前,媒體報道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一個城市的幾家報紙,內容幾乎是一樣的。報道同質化的原因不外乎信源的雷同。如果一個記者肯付出精力,沉下身去到社會一線、生活現場,就會抓到不一樣的線索,產生不一樣的新聞。
長江日報有位跑房地產的記者,每到周末,按照片區一一踩盤,走遍了武漢在售的100多個新樓盤,積累的大量小區素材。2015年起,他把關注重點放在了建成10年左右的小區,覺得這類小區在運營幾年后,一些問題開始逐漸暴露,會有很多新聞可寫。于是,他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每周至少走兩個小區,一年下來又走了近100個小區,建立了“小區大數據”。
在走訪過程中,經常有獨家發現、獨家報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小區新聞”,受到業界好評。比如,《78戶人家陽光被33層高樓擋住/6年討要采光權獲賠百萬元 》及配稿《系我市采光權獲勝第一案/維權難在法律依據(2015年5月6日)、《難討11萬元公共收益/小區業委會運行4月夭折》(2015年6月3日)、《政策出臺一年多來武漢首例/居民自籌50多萬元 為舊樓加裝電梯》(2015年7月18日)等。業內評價,該記者跑小區(社區),關注的是這一社會基層的公共治理問題,著眼于發現實際問題,促動良性治理,提高小區生活品質。這樣就超越了一般性的小區(社區)報道:好人好事、奇聞逸事、居委會乃至開發商的相關活動。他的“小區新聞”有特色、有態度、有深度,也是有溫度的。
3.深入社會深層報道更有生命力。
新聞的生命在于鮮活、真切。浮在面上、淺嘗輒止,不關痛癢,難免與現實有距離,難免與群眾有隔閡。寫出的報道雖然不算虛假,但缺乏打動人的力量,不能直擊人心,沒有多少人愿意看。嚴格地講,這樣的報道屬于新聞泡沫,大可不必見報。
進入社會“巖石層”,情形就大不一樣。記者的耳聞目睹,真切感觸,不僅能抓到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社會面貌、民眾關切的新聞題材,還能在報道中寫出生動細節、動感現場,講出一個個動人故事。這樣的報道才具有飽滿的生命力,特別吸引人、感染人,影響人。
2015年6月5日傍晚,翻沉的“東方之星”被整體打撈出水。一抹夕陽下,救援人員肅穆默哀,記者用相機和手機將此畫面定格。這張圖片在長江日報官微的點擊超過6500萬人次,被新華社、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等世界大通訊社采用,30余家國內外報紙用作頭版主圖。一張圖勝千言,從中可讀出敬畏生命尊嚴、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價值。6月10日刊發的通訊《沉船扶正、入艙搜尋、入殮善后,避免二次傷害遺體/一切為了遇難者的尊嚴(主)》,報道不僅思想性好,細節更是感人至深,所有的情節,都不是概念化的,是發生在救援一線的真實細節。在救援現場,記者因看到每個環節、許多細節都在最大限度保護逝者尊嚴而深深感動,形諸于文字也深深感動了讀者。
二、怎樣才能深入社會深層
1.跑起來——回歸新聞職業優良傳統。
“新聞是跑出來的”、“記者永遠在路上”,資深的新聞人往往有著這樣的經驗之談。我們也常常說“跑新聞”,“跑新聞”的跑字,充分說明新聞職業素來強調記者多到一線跑動,才能采寫到鮮活生動的新聞。跑功可以說是記者的基本功。
過去,城市報紙的記者靠著自行車甚至徒步,跑得不亦樂乎,現在采訪條件越來越好,跑得反而少了,這是不正?,F象。記者必須到新聞現場中去,材料不是現場,通稿不是現場,通訊員報料不是現場,會議是會議的現場而不是會議內容的現場。
眼下的形勢也在逼著記者做好跑功。在各種信息渠道極為暢通的新形勢下,利用各種二手材料寫新聞,不一定得是記者,別的人也可以做,大數據采集做得到,甚至新聞機器人都可以寫。照此下去,根本用不著那么多記者,一些記者可能將被市場淘汰,記者存在的價值會打上大問號。下功夫跑新聞才能證明記者存在的價值,通過貼身進入現實生活,傾注人文關懷,寫出有溫度、有動感、讀者最愿意看的的作品,這是任何先進寫作和傳播技術無法取代的。
2.沉下去——置身最能了解社會現實的中心現場。
以人民群眾為中心,是各項工作的導向,新聞報道工作更是如此。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強調,要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凡是最能發現人民群眾創造經驗的地方,最能了解人民群眾實際情況的地方,就是記者應該常去的地方,有事沒事多跑跑,掌握情況,建立人脈,積累素材。
對于一座城市而言,街頭、社區、鄉村、企業、市場、工地等最能接觸群眾、接觸現實的地方,記者應沉下身去,置身其中,體察感受群眾生動實踐,傾聽急切心聲,捕捉典型問題,發掘先進人物。
楚天都市報今年3月27日報道《工地用飯票抵工資/農民工稱吃飯選擇權被剝奪》;長江日報3月17日報道《武漢居住證新政施行半月/外地籍大學生學駕照被“卡”》、3月25日報道《村干部吃飯打白條近6萬元/七旬老人討要十余年無果》,這些報道都反映了群眾急切需要解決的典型問題。報道推出后,社會反響較大,網上轉發較多,有關部門及時進行干預,解決了有關問題。
3.多用心——帶上事先儲備的思想資源。
處處留心皆學問、處處留心也皆新聞。深入社會的巖石層中,不僅身到更要心到,用心去觀察、發掘。如果身在曹營心在漢,去了等于沒去;如果走馬觀花,到此一游收獲也不會大。
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曾經向人民日報駐站記者傳授出精品的秘訣:“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站在田埂上找感覺”,這個秘訣不僅適用中央媒體的記者,也適用于地方媒體的記者。我們先要吃透中央、省、市重要精神,把準社會主流價值和時代強音,以此作為報道的指南針和思想資源庫;然后深入鮮活生動的社會一線、新聞現場,借助所見所聞觸發社會熱情和新聞靈感,發現有價值的新聞題材,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報道。
這就是說,我們要帶著政治家、社會觀察家的專業眼光去審視所見所聞,看出門道來,見高度、顯深度。
比如,以往,對科技園區的報道,多在于園區建設、企業投產、領導視察等方面,比較平面化。長江日報2015年12月15日見報的《本報記者夜訪武漢未來科技城/不夜城見證光谷全球同步創新》卻面貌一新,記者深入到科技園區里,通過記者的縱深觀察打開了一扇窗,讓讀者看到新型科技企業與傳統企業完全不同的運作狀態,不僅僅在技術手段上,也在工作時間上的大不一樣。但夜以繼日又非傳統意義上的加班加點,而是為了與全球協作創新。
這一獨到、新鮮的發現意義重大,報道刊發前不久召開了五中全會,強調創新發展理念,這一報道正好生動具象表現了這一核心精神。該報道社會反響好,獲得了省市新聞獎一等獎。可見,帶著新的眼光深入一線,去發現新鮮的事實,并發掘其背后的深刻意義,以新視角微觀切入,表達宏大主題,就會生產出獨特的、有分量的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