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
摘 要:本文在綜述民宿設計最新研究的基礎上,分析民宿設計的現狀和不足,提出改進民宿設計的原則和建議,以期更為創造性地開發和保護地域文化和民俗資源。
關鍵詞:民宿、民宿設計 情境體驗 營造方式 地域文化
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閑房間,或者閑置的房屋,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及農林漁牧生產活動,以家庭副業方式經營,提供旅客鄉野生活之住宿處所。此定義完全詮釋了民宿有別于旅館或飯店的特質,民宿不同于傳統的飯店旅館,也許沒有高級奢華的設施,但它能讓人體驗當地風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熱情與服務、并體驗有別于以往的生活,因此蔚為流行。特色民宿除了提供基本的住宿之外,還能感受到濃厚的人情味及“家”的溫馨感,經營者與游客交流及分享當地特色,是與一般的旅館昀大不同。這種家的場所體驗是民宿場所的本質。
一、國內現有高端民宿有一下特點:
1.
民宿經營者多為建筑師、媒體人、設計師、文人,甚至是來到當地的旅行者,他們擁有理想主義的情懷,并且熱愛本真生活。他們通過用心設計經營自己的民宿空間,打造淳樸溫暖的家與旅行者分享。
2.
高端民宿整體定位比較高,依托地方獨有的自然環境,從室外建筑景觀、室內裝飾到起居用品甚至每一件擺設品都是民宿主人精心挑選的,不僅是室內裝飾追求高品質的居住環境,更重要的是細節設計細膩友好,讓旅行者們感受到家的溫馨。
3.
民宿在融入當地自然人文的背景下,注重主題多樣化和重視空間氣氛的營造,目前有豐富多樣的民宿產品,它們各具特色,往往帶有不同的主題,同時強調人在空間中的體驗設計,全方位的創新發展豐富了民宿旅游產品,給旅行者們更多的選擇。
4、民宿有較為明顯的區位聚集性,特定的區域依據其地理條件,形成團體,呈現形式具有空間的整體性和共同發展的模式,因此打造具有本土性的民宿品牌化指日可待。
二、現有民宿設計中存在的不足:
1.
民宿建筑大多都是利用原汁原味的民居進行改造設計。也是由于地方民居代表獨具中國傳統色彩的傳統建筑文化更能代表地方特色。但是設計改造大多以廢棄建筑復原為主,改造缺乏創意性,從而造成民宿呈現出建筑外延設計平平,沒有處理好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關系。建筑內部室內空間層次單調。建筑外延、景觀與室內空間設計分離。
2.
缺乏人文情懷。在民宿主題的呈現中,大多數的民宿是呈現了自然風情為主,對地域人文的挖掘不夠深入,空間場所略顯單一。只有發掘空間豐富的文化內容才有可能給旅行者們帶來更多的興趣與聯想。
3.
缺乏本土民宿品牌化,大多數民宿從內部裝飾到起居用品甚至每一件陳設品都是經營者精心挑選的,雖然營造出高品質的環境,但是空間營造缺乏系統化的民宿品牌設計。
4.
忽略民宿空間中人與人、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還沒有真正滿足人們在旅行過程中內心的追尋,從而引起人們在場所體驗中獲得情感共鳴。
三、針對現有民宿設計的不足的民俗設計的原則建議
1.遵循綠色、生態、創新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原則
民宿設計應表露出一種返璞歸真的愿望,以及對于自然的尊重和渴望。設計與自然始終保持著一種和諧共生的關系。并嘗試將這種共生關系維護、延續,繼而創作出極具地方鄉土文化色彩卻又不浮夸的民宿作品;從而吸引更多人前來用心體驗。嘗試根據場地中顯性的地勢要素,使空間呈現豐富的層次感,將空間分動、靜兩個相對獨立的場所以提供人們的戶外活動需求,形成流線型的游覽路線,即使在局促的空間內也要相對延長人們的體驗時間。強調引、借外景,與周圍環境連接與過渡。合理地組織各個要素的刻畫。
2.彰顯風土人情、地域文化、自然面貌等特點
民宿,作為經濟轉型升級、消費多元化、文化發展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酒店空間,以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等等為主線,通過設計恰到好處的呈現風土人情、地域文化與自然面貌。只有這樣的民宿空間設計才可能滿足林語堂筆下那些“不必逃避人類社會和人生,也能夠保存原有快樂本性的人”的內心需求,并越來越廣泛地成為一種被大眾認可、接受、喜愛的精神產品。
3.開創本土民宿品牌化
嘗試開創民宿設計的品牌化。民宿設計可以提煉地域文化符號,開創品牌化的整體設計。針對具體地域,尋找地域文化的主脈絡,通過進一步概念化,歸納出成系統的文化符號,昀后再將這些符號演繹到民宿空間設計中。民宿空間裝飾可以通過整體文化符號進行設計,空間營造就會顯得和諧統一具有突出品牌效應。只有進行品牌化的整體設計,實現空間符號統一概括,才能打造相對和諧,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宿空間??偟膩碚f就是要做到“生活符號藝術化,文化符號系統化,形象符號商業化,商品符號產業化”。從而使整個品牌符號系統延伸到民宿空間設計的每個細節。具體到一個門把手、一盞燈飾、一個指示牌、一個垃圾箱、一副餐具等等。只有將民宿設計的品牌化深入到民宿空間的每個細節才能打造民宿品牌設計的精品佳作。
4.嘗試民宿情境體驗營造方式
民宿設計要以人在特定場所中的情境體驗為主導方向。將敘事主題由抽象的概念向具象的物形轉換,在民宿設計過程中,以人在場所內的情境體驗為主導,增加場地的感染力和可讀性。從環境美學的角度來重新理解體驗式民宿空間設計,就是將我們從抽象化轉化為具象,從感知到理性接觸的層面來理解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不再關注表象的形式化,日常生活中美的感受才是真真切切的體會,以此來滿足人們對多層次的空間審美需求,在有限的空間中為旅行者設計營造出一個多維的民宿居住體驗空間。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民宿空間營造方式初探,希望可以對當下民宿的快速發展提供一些個人的見解,使普通的民居形式創造性的被改造重新出現在人們眼前,為地區經濟旅游建設和地域文化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希望旅行者在重返自然的同時,通過民宿這個空間可以使他們全身心的體驗到設計者所營造的美好生活,能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給旅行留下耐人尋味的審美體悟,讓民宿空間成為他們連忘返的理想的家的居所。
參考文獻:
[1]曾磊,段艷麗,汪永萍,臺灣民宿產業對大陸鄉村旅游發展的啟示[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9(12)
[2]周艷.探討 中國內地原生 民宿存在 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華章,2012 (2 9)
[3]蔣佳倩,李艷,國內外旅游“民宿”研究綜述[J].旅游研究,2014(6)
[4]陸奕娜.浙江民宿發展狀況及對策研究[J].城市旅游研究.2012(12)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6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