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華 (山東水利技師學院 255000)
淺談中國傳統節日中色彩的民俗藝術表現形式
李 華 (山東水利技師學院 255000)
中國傳統節日是民族歷史和文明的產物及象征,承載了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傳統色彩是民族特有文化心理的標識,傳統色彩觀在節日的慶典和裝飾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表現在藝術形式上是色彩裝飾性強,色彩組合夸張變形,色彩和諧心理的追求與表達。
節日;色彩;民俗;裝飾;和諧
傳統節日是早期農耕社會,先民根據日常天氣和時令變化的經驗,結合四季農業生活,為表達對自然社會生活的熱愛之情,從而形成的祝賀和紀念方式,后逐漸演變為一種儀式、慶典與游藝的活動,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人們主要的慶祝時刻。
節日是民族歷史和文明的產物及象征,承載了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在全球化熱潮中,弘揚本土文化,繼承和發揚傳統,保存和豐富民族文化,是每個民族的使命。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結果,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傳遞和發揚。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清晰地展現了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也是一條精神的文脈,生生不息。
目前,我國國家法定休假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個。以法律的形式將傳統節日深入民心,深入到百姓生活,結合全民休假的方式,突出節日氛圍,全民共歡。這些節日內容以人的裝飾及器物修飾還有環境裝飾和人的行為參與等形式展現,更大范圍地突出民間美化的形式和作用。
這幾大節日,最具有民俗特點,深入民族文化集體無意識,是民間最重視最隆重的時刻,也是色彩使用最豐富,裝飾性最強的時刻。通過民間的傳承,以慶祝的方式,表達節日里人們的情感變化和心理訴求,對和諧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生機勃勃的民族文化的長流,源遠流長。
中國傳統色彩觀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發展過程中歷史沉淀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獨特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標識。傳統色彩觀在節日的慶典和裝飾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國人的色彩觀源于中國傳統陰陽五行學說,五行相生相克,提出的五色學說,系統地指出了青、赤、黃、白、黑五色一個整體,相生和相克連續地交互循環產生無數顏色,形成萬象的色彩。
中國傳統色彩的特征是師法自然,重視等級與次序。從春秋開始,色彩與季節和方位相對應。季節配以色名和方向,春為青陽,主東;夏為朱明,主南;秋為素白,主西;冬為玄冬,主北。黃為遠古五帝中心的象征色彩,黃色具有特殊象征意義,它位居五行的中央是象征大地的顏色。將色彩運用于節日的形式中,從而形成了歷代節日色彩的主導色。色彩豐富了民俗的表現力,強化了民俗的感染力和多功能釋放。
傳統色彩的五色說,對應四季的自然色調,成為主要的色調,在節日中發揮最重要的烘托作用,也成為民俗藝術中色彩最主要的表現方式。

圖一 中國傳統節日標志
春節和元宵節突出紅色,枚紅色,熱鬧喜慶。清明節和端午節突綠色青色,亮麗的雜色,五彩線辟邪。中秋節和重陽節突出橙黃色,橙色,菊花盛開,夕陽暖調,秋水長空的淡青色,秋月的水白色。本文將六個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陽節,按季節整合,表現節日色彩的特色。
(一)色彩艷麗,裝飾性強,
民間色彩,主要表現在節日的裝飾性上,與季節相應和。大多取色于自然,色彩艷麗,有生命活力,以黃青赤三色原色為主,突出其活力。色彩明亮富有裝飾效果,如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舉國歡慶,家家團圓。這時冬季,色彩暗淡,主要采用赤紅色,東方色,突出其裝飾效果。紅色被視為春節主色調,與春節相關的一切行為活動都比較多地呈現了紅色,燈籠、春聯、爆竹、紅包、新衣等等。紅色代表艷麗、芬芳、生命力、飽滿、成熟,紅色象征著幸福、歡樂和喜慶,是傳統節日最突出的色彩。
清明和端午節以綠為主調色,色彩與季節相呼應,也介于青黃之間的顏色,成為最生動的組合。綠色是植物王國的色彩,象征著豐饒、充實、平靜與希望,正是大自然最生動的時刻。綠色是南方色,突出綠色的清新歡活。
中秋節和重陽節更突出黃色,秋天的季節,黃色是主要色調,植物的衰老色,果子成熟的色,還有黃菊的色彩。在所有色彩中,金色是最暖的色,金色也屬于能引起食欲的色,給人香甜略帶酸味的感覺,金色又是明亮、華麗、健康、輝煌而動人的顏色。金色的秋陽,金色的菊花,成為秋天最主要的色調,在民間藝術的色彩表現上,以金黃色為主,突出金色的溫暖,豐收,喜悅之色,成為秋季節日的代表。
(二)色彩任意組合,夸張而有視覺張力
民間藝術最大的特點是夸張變形,富有想象力,色彩搭配夸張。民間藝術的手藝,是發自內心對生活的熱愛,如春節的窗花剪紙,是依賴于想象進行剪刻的,各種動物屬相,參照動物形象隨手賦形,進行創制,生動活潑的形象更具有民間的特色。元宵節的燈籠也是以手工制作為主,進行形態與色彩的任意組合,突出變化的生動性,想象力的豐富性上。端午節的手工荷包,也以各種荷包形式進行縫制的,突出其民間工藝色彩與圖形的想象力,越變形越生動,越夸張色彩越有特色。五彩線,更是色彩隨意組合。中秋節的拜月方式,同樣突出想象力,表達對團圓的祝賀。重陽節的登高,插茱萸,菊花酒,在各種表現藝術形式中,突出視覺的張力和突破性。
(三)色彩追求心理和諧,突出吉祥圖案
節日作為民俗最重要的表現方式,吉祥圖案是人們祈福祝愿達的形象化表現。尤其是在祝愿的節慶里,表現得格外醒目。春節,作為新春的伊始,人們祈愿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合家幸福,用最吉祥的圖案來表達新的開啟。在年畫上繪制的吉祥動物,雞,魚,荷花,福娃娃,表現人們內心和諧的追求。清明節端午節的傳統民俗畫里,清明上河圖時里,都表現了春天的和諧美好。重陽節和中秋節里的色調同樣表現祝福,用金色,表達對團圓和老人的敬重,追求圓滿的和諧感。節日里人們一直用植物動物的美好品性,表達人的內心追求,對生活的熱愛。
總之,傳統節日在歷史長河中被賦予各種色彩聯想表達,而這些色彩聯想都與傳統文化中的五色相關,并由這基本五色拓展形成頗具深刻意蘊的形象,與和諧美好的生活愿景相呼應,成為民間藝術的色彩長脈,成為藝術長河里最有生命力的民間活力。
[1]鴻洋著.《傳統色彩圖鑒》.東方出版社,2010.
[2]袁晶著.《中國傳統色彩觀在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研究》.江西師范大學,2009.
[3]華梅,紀向宏著.《服飾與節俗》.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