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馨 (四川美術學院 404100)
洛佩茲繪畫的藝術特點分析
王 馨 (四川美術學院 404100)
西班牙畫家安東尼奧·洛佩茲·加西亞是當代西方具象繪畫代表之一。他的藝術深植于西方繪畫傳統,又明顯屬于20世紀。本文中筆者將洛佩茲的藝術特點概括為四個主要方面:客觀嚴謹的寫實方式、虛與實間的游離、私密空間的表達、時間的悖論,并對這四個特點逐一進行分析。
洛佩茲;藝術特點
洛佩茲的繪畫,尤其是到了成熟期,面貌冷靜且客觀,作品細致含蓄,色調純凈,富于空氣感。他會耗用大量的精力,對每一處細節逐一地進行刻畫,他的畫作無疑是十分寫實的,顯示出畫家對自己客觀描繪能力的長期追求,讓他得以做到在對一切客觀對象都富于充分的細節情況下,還使畫面顯得非常客觀到位,井然有序。然而不僅如此,他的最特別之處在于,他面對對象進行繪畫,而我們在畫中好似完全看不到他的存在,他的作用好似是一只牽引的手,帶領觀者去用眼睛觸摸畫中物體的每一個起伏、斑痕,看見光線是怎樣傾灑在它們的身上。不像那些熱衷于表現自己激情的畫家,他將自己完全的隱退在對象之后,給予對象充分的尊重,他所做的不是征服對象,而是一種融合、一種揭示。在他的畫中,我們看不到一處的夸張性表達,這在現在其他的具象畫家那里是看不到的。我們幾乎甚至無法想象,他竟然會將自己的感情以如此極端的方式隱藏起來,在懷斯那嚴謹的具象繪畫中尚能看到那跳躍的筆觸、過分刻畫的木紋,而洛佩茲則是選擇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好似描繪地圖一樣地進行繪畫。
正是這樣的一種繪畫方式,驅使他十分認真地進行觀察,一絲不茍地反復描繪,也使得他比一般的具象畫家,在創作進度方面慢很多。他一年最多畫3-4幅,有的時候甚至要5-6年才能畫完一幅,同時因為他常描繪室外,遇到的困難多可想而知,他依然一一克服的。這使得他在今天這快速、浮躁的社會中,執著對待自己的藝術的態度看起來好似一個苦行僧般。當我們看見他的畫時,所產生的那種振動里,正包含著對他克服一切困難,好似探索人類極限的震驚。
洛佩茲的繪畫雖然十分客觀嚴謹,尊重對象,卻讓人意外的感到,那畫中的世界的確是客觀的世界,卻又好似連接著另一個世界--一個精神層面的世界,關于這一點與懷斯的繪畫作一個比較,便可以有更清晰的認識。懷斯是一位“傷感的現實主義者”,他的繪畫有著細致地刻畫,孤寂、憂郁、涌動著憂傷的感情,而洛佩茲的繪畫,同樣也是細致不茍,空蕩的環境,污痕透出一種蕭涼的味道,也并不幸福。然而,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樣,洛佩茲對待現實的態度決定了它十分尊重客觀對象,并不會將自己的情緒強加于之,但其中那種不安寧感并未減少,對比懷斯,他的繪畫中沒有一種人為的憂傷感,而是一種好似幽靈般的神秘感,這在他畫自己家中的一系列素描中看得最為清楚。作者用樸素的黑白灰構建了一幅完全真實的記錄,卻又如同夢一般輕盈遙遠,這種虛與實的二元對立,被洛佩茲以一種十分高妙的手段,非常和諧地揉合在了一起,使得畫面既是客觀真實世界的記錄,又是內心深處飄渺不定的演繹,形成他十分獨特的藝術語言。
然而,洛佩茲的繪畫既然是采用一種深深將自己隱藏起來的繪畫方式,十分尊重客觀地細細描繪,又何來這種“虛”的美感呢?我認為,這并不是他刻意的追求,而是一種十分不經意的流露,從他早期超現實的作品以及前文的分析可得知,他是很有神秘主義傾向的,這在他的言談中也可以得到認證,“現實是那么復雜,存在著神秘的東西,看不見或者一眼看不透,有時感覺到了,但又把握不住?!比欢?,他再將自己后退、隱匿起來,心與手依舊是連通的,藝術家仍舊在通過個體的心靈去描繪,他內心深處對神秘感的那份敏感必定十分強烈,才會通過他的手那樣不經意地傳達了出來,卻又因為他隱退自己的繪畫方式而顯得十分含蓄,在畫面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虛與實之間的游離感,有些似真非真的虛幻感。
洛佩茲從早期學畫起,就表現出了對身邊熟悉題材的偏愛,身邊的家人如祖父母、外祖父母、妹妹、妻子、女兒依次進入了他的畫面。偏愛身邊題材,這與他敏感、內向的性格是完全一致的,也使得他在不斷挖掘自己熟悉的生活同時,越來越體現出一種具有私密性傾向的表達。當1966年洛佩茲全家搬入位于馬德里北部兒童廣場的新家時,他是十分歡欣的,他在自己的新家中感到了靈感的來臨,之后他便沉浸于這個環境,創作有《水槽和鏡子》(1967)、《坐便器和窗戶》(1968-1971)、《浴缸中的女子》(1968)、《湯米羅索的房間》(1971-1972)等許多作品。這些作品中描繪的都是他的私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于他畫的馬德里全景畫中的城市,也帶著一種私密的感覺,讓人覺得那一幢幢樓房里、一扇扇窗戶后都存在著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
他畫中的私密性完全不同于那些通過暴露的方式嘩眾取寵的作品,他的畫里只是一個內向而敏感的人面對他自己生活的環境。洛佩茲以一種十分客觀的態度,將那些污穢的、落敗的、隨意的雜亂的生活痕跡悉數展現在畫面中,沒有夸張也不加修飾,只是希望還原一個真實的生活空間。那里仿佛發生過很多事情,還有很多事情還會繼續上演,作者更在意的不是那些發生過的事情本身,而是其后的痕跡,那些痕跡是怎樣一層層地留下,直到覆蓋成了最后畫中的摸樣。

水槽和鏡子(1976)
每一幅靜止的畫面,實際上都記錄了一個時間的片段。然而,觀看洛佩茲繪畫作品我們可以發現,所看到的好像不只是時間的一個片斷這樣簡單,那里凝結著的好像是一整段的光陰,有點恍若隔世的感覺。邁克.布萊森在為《紐約時報》寫評論時是這樣描述洛佩茲畫中的時光感的:“站在這樣的作品前,人們能夠感受到,藝術家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接受了時光,并將它引入自己的作品,時光也接受了藝術家,在他的作品中安家,為他的作品注入生命,但同時,時光也在不斷地啃噬,想要撕裂作品,從中擺脫?!?
或許是因為洛佩茲總是力求捕捉每一個細節,反反復復,他如此堅定而執著的面對它們,一絲一毫也不放松自己的盡力捕捉,那斑斑駁駁、層層疊疊的痕跡既是無數個瞬間的疊加,又是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跨越,還是客觀本來經歷時光的證明。洛佩茲同樣沒有去刻意做這些,只是在這幾年的跨度里,在反反復復地刻畫痕跡中,時間好像就這樣不可思議的一寸寸地被粘著住了,它們在畫面里面跳躍著、涌動著,卻又無法離開。
注釋:
1.邁克?布萊森.《藝術:基于傳統的新視野》.紐約時報,1985.
王馨,2014年碩士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創作與理論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