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煥權
(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江門新會供電局,廣東 江門 529100)
智能配電網關鍵技術研究
鄺煥權
(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江門新會供電局,廣東 江門 529100)
智能技術的發展開啟了新的技術浪潮,配網系統也深受現代智能技術的影響,正在逐漸得以優化、完善、發展,智能配網發展中涉及多重技術。本文首先簡單分析了智能配電網的結構與特征,然后探究了智能配電網建設與發展中的關鍵技術。
智能配電網;結構;特征;關鍵技術
智能配網作為重要的現代化網絡系統,實際運行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傳統電網相比,智能配網體現出多方面的優勢功能,得益于多重技術的支持,配網能夠高效、安全、持續地運轉,提高供電服務水平,確保用戶安全用電。
智能配網是在智能化技術的支持下逐漸形成的配網系統,內部包括以下系統:主站與子站系統、通信系統、配網遠程終端等。憑借對配網不同環節、模塊以及設備等的智能化優化,再配合GIS技術,達到配網同電力系統不同環節之間的協作配合,不斷地優化配網的運行,當配網系統出現故障問題時,能夠高效、及時地鎖定故障位置,并及時隔離、解除故障,以此為基礎來為用戶供應高質量的供電服務。能夠最大程度地實現用戶,供電企業與智能配網系統間的協作。
不同于普通配網,智能配網實際運行中具有以下特點:
1.安全供電。智能化研判與處理故障,控制災害侵擾,控制用戶遭受的干擾,減少停電次數,縮短停電時間,通過微網系統達到配網的自愈。
2.高質量的電能。依托于電子科技、補償技術以及在線監測技術等,達到對電壓、無功等的控制,提高電壓質量,確保為電氣設備提供安全、穩定的電能支持。
3.較強的互動性。利用智能電表和用電客戶取得通信聯系,根據用戶需求提供服務,創設有利條件確保分布式發電模式下的用戶能及時向電網輸送電能,使更多用戶享受額外的服務,一切服務都圍繞客戶展開。

圖1 智能微網內部關聯圖

圖2 配網快速仿真與模擬技術結構圖
4.充分使用電網資產。各項電氣設備的運行狀態都能得到及時、有效地監測,并能自動進行狀態檢修,確保電氣設備長期使用,科學控制潮流,線損以及經濟投資等。
5.良好的兼容性。大規模的分布式發電單元、儲能設備等都被鏈接到配網系統,能夠達到同配網的無痕對接,達到隨時接入隨時使用,確保配網的安全、高效、靈活運行。
1.分布式發電與智能微網技術
微網技術是一項綜合型技術,其中主要涵蓋現代化電子技術、分布式發電技術、儲能技術等。組合了眾多分布式發電單元與負荷構建一個獨立的系統,從而為用電客戶提供各種能源服務。通過科學地控制與管理,微網能夠并行運轉,或者獨立于主電網獨立運行,同時能達到兩類運行模式的緊密過渡與對接。其中DG為微網的構建提供物理基礎,DG的并入能為智能電網帶來多方優勢,體現在:確保電網安全供電、確保電網靈活地發電、增強其抗災能力、便于啟動,良好的調峰功能,為負荷平衡創造有利條件,成本低,有效負荷多種場合的用電,控制輸電過程中電量的浪費與損耗。與優勢對應的劣勢問題必然存在,體現在:需要深入調整電壓、繼電保護問題,同時,短路電流以及配網電能質量等都可能受到不良干擾。
隨著多種現代化智能技術,例如: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自動化技術等的發展,為微網的發展帶來全新的機遇,智能化微網逐漸形成,它具備普通網絡的一切功能,同時,可以集中克服一切技術難題,能夠支持未來的經濟、社會以及環境等的良性發展。所謂的智能化微網事實上屬于一個智能化的信息系統,內部的關聯性如圖1所示。
智能化微網實際運轉中具有顯著的獨立性,供應高度安全、穩定的電能,根據用戶需求來提供多重服務,分布式能源得以深入運用,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帶來良好的環境效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智能微網同智能電網之間有著嚴密的關系,智能微網可以有效運用自身優勢來支持配網的建設與發展。
2.AMI技術
自動抄表系統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形成了高級量測系統AMI,該系統不僅具有AMR的一切功能,同時,也被深入運用,此技術體現出下面的特點:測量數據雙向通信,能夠實現數據信息的在線獲取,在AMI網絡系統中,測量點能夠實現自動化注冊,當系統有通信故障時,AMI可以再次建構,回歸常規功能。AMI系統的主體結構包括:智能表計、回程傳輸單元、通信網絡、數據管理系統等。將其同配電管理系統有效配合,能夠全面提升配網的運行效率,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依托于AMI系統,能夠同現場設備通信,科學地估量配網運行狀態,積極優化無功電壓,實現用戶同電網間的互動交流。該系統運用中則要迎接以下挑戰:AMI不同組件將的信息通信,所選通信方法,元件是否具有兼容性,能否達到各個廠商間信息采集、監控等的妥善聯系。同時,網絡安全可能面臨挑戰,特別是數據信息的秘密性、實用性等。
3.配網快速仿真與模擬技術
該技術的運用能夠最大程度上輔助配網自愈,具體體現為:自我適應性保護,自動化鎖定配網故障位置,同時,也具備網絡重構與無功控制類似的功能。其中仿真技術則主要負責科學評估配網狀態,優化配網潮流、預測負荷,所涉及的建模工具有:發電模型、負荷模型、網絡拓撲分析等。該技術的主體結構圖如圖2所示。
依托于實時軟件平臺,以及數據分析模型、多種高端預測技術扥,通過參照配網的框架結構、運行狀態等達到對配網狀態的客觀化、精準化評估,同時,能適時地優化配網的運行,并科學預測出配網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從而為運維人員的運維工作提供合理依據,達到配網故障的自我恢復和愈合的目標。
4.配網自愈控制
在高端的數據原理、控制原理基礎上所創建形成的自動判別算法,該算法適合用于配網薄弱區段、故障區段、檢修區等區位。能夠從多個維度、多個角度對配網的運行水平進行評價,例如:電能質量、經濟性、穩定性、兼容性等。同時,也能有效執行不同區域的控制方案,提高配網運行質量,達到自愈控制的目標,創造一個安全、穩定、經濟、環保的供電服務環境。要想達到配網自愈就要達到具體標準:
第一,配置了多項智能化開關以及配電終端。智能開關安全穩定,性能較高,同時,能夠進行在線監測,能靈活適應環境,自行診斷故障。有效適應多種通信模式,能夠進行遠距離診斷與維護,各類配電終端能夠進行遠距離遙測、控制、通信等。
第二,多電源支持,拓撲結構安全、靈動。智能化配網要盡量達到手拉手供電,同時具有兼容分布式發電功能,良好的調度功能,要確保網架穩定、安全、靈活,要不斷優化拓撲結構。
第三,安全穩定的通信網絡。必須確保配網安全、穩定,這樣才能確保通信網絡受破壞時,啟動新的通信網絡,達到安全運行的目標。
智能配網自愈與優化控制系統主要體現出下面的運行優勢:全面提升配網的自動化水平,安全持續地測試出配網運行狀態,不斷優化運行達到自愈,實際運行中體現出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智能配電網是現代智能技術發展的結果,智能配網實際運行中需要各種現代化智能技術的支持。配網的安全運轉關系到整個電力系統的安全,關系到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必須加大配網關鍵技術的研發力度,提高配網的運行水平。
[1]趙宏偉.基于分布式電源的微網技術[J].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報,2012,20(1):121-128.
[2]李振杰,袁越.智能微網—未來智能配電網新的組織形式[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9,33(17):42-48.
[3]常康,薛峰,楊衛東.中國智能電網基本特征及其技術進展評述[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2,33(17):10-15.
TM7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