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
?
正因寫實轉成新鮮——淺評謝龍飛長篇小說《破局》
→李定
魯迅先生曾在他的《中國小說史略》中對《紅樓夢》的藝術成就作如是評價:“全書所寫,雖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跡,而人物事故,則擺脫舊套,與在先之人情小說甚不同。……蓋敘述皆存本真,聞見悉所親歷,正因寫實,轉成新鮮。”一口氣讀完長篇小說《破局》后亦有此同感。
《破局》為工業改革題材,反映駐某縣的一家國有大型化工企業,因領導腐敗、資金流失以及市場經濟的沖擊而陷入困境,廠內矛盾重重,沖突、上訪不斷。以張開弓為首的熱血員工,揭貪反腐,在上級和當地黨委、政府的關懷下,克服諸多艱難險阻,引領競標擇優,引進民資完成企業收購,終于使之平穩置換改制。又經過一系列破舊立新的創舉,使企業重振雄風,員工受益,并逐步走上工業反哺農業的良性發展道路。《破局》的作者謝龍飛先生已年逾花甲,是土得掉“渣”的冷水江人,曾擔任過冷水江的市總工會主席、市委宣傳部長、市委副書記等職,站在冷水江的決策層見證并親歷了冷水江改革發展特別是工業企業改制的重要歷史時期,能寫出反映大型國有企業改制陣痛的長篇巨作,這是作家得天獨厚、別具視野的優勢所在。
寫實是《破局》最突出的特點和成就。這里所說的寫實,是指現實主義文學的表現形式,是對現實生活集中的、文學化的真實表達,具有細節的真實性、形象的典型性和具體描寫的客觀性。可以說,《破局》實現了現實主義文學的新收獲。
首先,《破局》具有歷史的真實性和滄桑感。作家生活、工作在具有“世界銻都”“江南煤海”之稱的全省經濟十強縣市冷水江,這是湘中一片神奇的、火熱的土地,這里有百年銻礦錫礦山,有全省最大的火力發電廠,有一大批重要的煤炭、鋼鐵、冶金、化工等國有大中型企業。這些企業幾乎都經歷了計劃經濟時代的發展繁榮,改革開放初期的困苦掙扎,改制改體的艱難陣痛,走出困境后的涅槃重生。這些企業有數以萬計的產業工人和他們的家屬,有一大批技術革新能手和工程技術人員,還有不少大膽改革創新的企業管理層的領導人。是他們實踐了冷水江的產業發展,是他們成就了冷水江的工業繁榮,也是他們成為了新時期工業改制的原動力,更是他們為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做出了巨大犧牲。我們知道,現實主義文學注重反映人物的社會性,通過人與環境的關系揭示社會歷史因素對人的現實生活的影響,具有現實生活的原生態,肯定文學與社會的關系,追求歷史感和現實深度。不難看出,《破局》就是用藝術的真實真切反映了這樣一個從困境到無奈、從陣痛到重生的企業改革歷程,更是用藝術的表現手法深刻記錄了改革者從迷局到解局、從破局到立局的艱難的心路歷程。這就是《破局》帶給我們的最突出的藝術印象和心靈感受,這就是現實主義藝術創作帶給我們的歷史的真實感和滄桑感。
其次,《破局》具有人物的典型性和審美感。《破局》里人物眾多,大致可以分為這么幾類:一是企業的一線工人和中層管理人員,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要數大義凜然的工人頭頭張開弓。他行伍出身,經歷過出生入死的中越戰場;他一身正氣,俠膽豪情,沉著穩重,深得工人兄弟的擁戴;他深明大義,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持原則,有禮有節,從不亂來;他亦有柔情體貼的一面,對犧牲的戰友有情有義,對女工田美和一往情深,對工人兄弟們敢于擔當負責,不計個人得失。其次是女工阿嫂田美和,她既甜美溫和、柔情似水,又堅定果敢、剛毅執著;她為人熱情善良,心思細密;她處事沉穩冷靜,聰明能干。還有具有工人俠義的技術工程師毛猴子,他有膽識有謀略,幽默機智,其智慧在“八大金剛”上京中有特別驚人的表現。另外還有見風使舵、經常耍點小聰明的廠辦文秘書,有供銷處長舒特(“扁腦殼”),一個帶“小情人”、搞“小腐敗”的工人敗類,亦刻畫得有血有肉。二是廠里的高層管理人員,即廠長易木喬、書記龍共山、工會主席陳錦波之流。這幾個人可以說都是國有企業的“蛀蟲”,有些國有企業之所以走到如此舉步維艱的地步,與這些人的腐敗無能不無關系。作家對他們的刻畫也是入木三分的。三是下派的改制廠長羅民主、縣委書記劉成龍、副市長李定成、市委書記王寶刀等黨政要員。羅民主經歷豐富,敢作敢為,作風扎實,圓熟智慧,閃耀著人性的光芒;劉成龍既堅持原則又善于靈活應變,堅毅果敢,敢于負責,在處理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處之泰然,充滿著政治智慧。李定成、王寶刀則圓滑世故,但遵循民意,知錯而改,不越法律軌道,助推改革前進。四是民營企業家何思春、吳愛國、李一紅等人。何思春是個不學無術的公子哥兒,但他卻代表了那種在國有企業改制中準備借機大搶大撈國有資產的所謂民營企業家。對李一紅的刻畫,作家更是下了一番工夫,其大膽改革、精明能干、開拓進取的現代企業家形象躍然紙上。這些人物雖然只是作家在《破局》中的藝術虛構,但個個充滿了生活的真實感,個性鮮明,栩栩如生。他們的嬉笑怒罵,在現實生活中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他們的呼吸心跳,我們都似乎觸手可及。現實主義的藝術創作強調細節的真實性和典型性,重視藝術概括的典型化原則,要寫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要體現深廣的社會歷史蘊意。《破局》深諳此道并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再次,《破局》具有思想的敏銳性和深刻感。作為工業改革題材的《破局》,我們透過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透過各類人物的矛盾沖突,看到并確信改制前國有企業體制機制帶來的管理弊端和眾生心態以及改制過程中的國有資產流失、官僚主義和腐敗等等,看到并確信企業改制的極端重要性和必然性,也看到并確信國有企業中廣大干部職工在資產和自身“置換”中所表現出來的主人翁情懷和犧牲精神。但《破局》還遠不止于此,在格局上,作品既寫了“破”局,更寫了“立”局;在情節上,作品既寫了工廠的“敗落”,更寫了企業的“重生”;在人物上,作品既寫了職工對改制的反對和上訪,更寫了職工對改革的擁護和參與;同時,作品既表現了工業改革的波瀾壯闊,更破解了工農矛盾、工業反哺農業、實現城鄉統籌的歷史必然。這是作家何等敏銳的政治目光,是何等深刻的思想境界。在現實主義的藝術創作中,社會主義的文學批評家一向強調藝術表現的真實性同作家的主觀傾向性的統一,現實主義作品要揭示生活偶然現象的必然性。《破局》的立意無疑達到了這樣的高度和深度。
出新是《破局》的另一個重要特點。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堅實步伐,新時期的文學創作涌現出了大量的工農業改革題材的作品(稱之為改革文學)。比較同類工業改革題材的文學作品,《破局》在題材、人物、情節、語言諸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嘗試和突破。
一是在題材開拓上具有震撼感。《破局》在揭示國有企業改制和官商勾結等各類矛盾方面,在描寫產業工人保護國有資產、反對官僚主義、抵制腐敗行為方面都更為大膽深刻,更令人震撼。總資產近十個億,集化肥、精細化工、醫藥化工、農藥、化工機械、動物飼料六大系列產品于一體的國家大一型綜合化工化肥企業長河化肥廠,竟差一點以六千萬“置換”為民營所有,如此踐踏國有資產令人震撼;工廠的幾個主要領導敢于私下安排幾千萬流動資金外出創收,結果導致血本無歸,其腐敗程度令人震撼;工人們有組織有秩序而且不影響正常生產,展開大規模的“反腐敗、保廠存”靜坐、上訪等行動,其浩大的聲勢、悲壯的場面及嚴密的組織,亦令人震撼!因此,《破局》在題材的開拓上讓讀者感覺到更有真實感、更為敏銳深刻,更有視覺和心靈的沖擊力。
二是在人物刻畫上具有多維感。與“改革文學”作品常常將人物簡單地分為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類型化處理不同,《破局》在人物的處理上往往是復雜的,沒有模式化的人物歸類,其典型性格往往是在廣泛的代表性中彰顯鮮明的個性,人物形象豐滿,富有新意和深意。比如主要人物張開弓,他堅毅中有柔情,沖動中有沉穩,原則中有靈活,他在改制的態度上有過茫然和消沉,也有過抵觸和反對。再如副市長、改制工作組組長李定成,他有一些官場的腐敗和見風使舵的習氣,但也有處理復雜問題的一些手法和魄力,他有一些對企業和工人的官僚作風,但也有對企業改制的清醒認識和助推作用,我們很難把他歸結到改革派或保守派,也很難把他簡單地看做反面人物還是正面人物。惟其如此,我們才感覺到藝術形象的真實可信,也才有更為生動傳神的藝術感染力。
三是在情節結構上具有頓挫感。可以說《破局》在故事情節的展開和矛盾沖突的處理上是游刃有余的。讀完《破局》后,我們對作品的起承轉合有如下的感覺:一是情節上的起伏跌宕。我們僅看第一章,開篇即是田美和與城管的沖突,隨即不露聲色地安排了劉成龍縣長第一次出場的伏筆,緊接著安排了廠里停發“生活補貼費”和拿出幾千萬外出“創收”的議論,使“個個心里像裝了一桶炸藥”,“于是,一場官與民、公與私、廉與腐、存與亡的廠內外爭斗便從這里開始了”。隨后,通篇的矛盾沖突集中而又連續,此起彼伏,扣人心弦。二是有節奏上的抑揚頓挫。《破局》在環環緊扣的故事情節和矛盾沖突中也不忘張弛有道,作品的情節主線為“迷局——解局——破局——立局”,但在其中也穿插了張開弓與田美和的馬拉松似的愛情故事,改制廠長羅民主的成長經歷,民營老板何思春的發跡史,李一紅的官場冤屈,甚至還穿插有舒特(扁腦殼)與“小情人”的偷情畫面。三是有時空上的舒緩緊致。精彩對白的會議場景,浪漫的愛情描寫,緊張的對壘場面,酒桌上的觥籌交錯,工廠車間里的繁忙,牢獄里的打斗……總之是運筆精巧,技藝嫻熟。
四是在語言表達上具有新鮮感。《破局》語言上的處理也有值得一提的特點,一是自然流露出的湘中方言口語,比如把鈔票叫做“米米”“銀子”,婦女罵人時喊“砍腦殼的”,案子是“越扯越寬”,隊伍是“千把人”,以及“西下的”“探味”等等,給本地讀者留下了一種妙不可言的親切感。二是也自然流露出了古典小說的語言痕跡,比如“這端兒”“閑話少說,且看三軍如何上訪”“眼見為實”等等,給人妙趣橫生之感。
當然,細品《破局》也覺得還有些美中不足之處:比如在一些宏大場面的描寫中似乎還缺乏更有畫面感的藝術處理;在人物的心理刻畫方面稍感不足。但我們有理由相信,謝龍飛先生的下一部長篇力作,將會更加精彩。
責任編輯:趙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