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宸之韜
?
傳統堅守的積極意義——評阿良短篇小說《羹砣羹》
→宸之韜
在這個經濟發展、物欲橫流、個性張楊、人心浮躁的變革時代,都市里燈紅酒綠、歌舞升平、引人神往,農村中勞力外流、田園荒蕪、傳統盡失,傳統文化與倫理道德正經受著嚴峻的考驗。是堅守傳統道德,還是甘于隨波逐流,成為當代文學作品所要表達的焦點之一。堅守,就意味著毅力與艱辛;放棄,就意味著墮落與沉淪。讀罷阿良發表在《湖南文學》二○一五年第四期上的短篇小說《羹砣羹》(《中華文學選刊》二○一五年第七期選載),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為葉小蕙的賢淑與堅守,為樹林老師的質樸與堅持,為奶奶的善良與堅毅,更為千千萬萬一直固守在農村的留守者。
《羹砣羹》的故事其實很簡單,說的是家境貧寒的石柁歷經艱辛終于娶到了美麗善良純樸的葉小蕙,因蓋房子欠下巨額債務,石柁為還債遠赴新疆打工賺錢,為早日還清債接連幾個春節都沒有回家;葉小蕙一個人照顧雙目失明臥病在床的奶奶,三年未見石柁回家,身心經受著折磨和考驗,一度迷戀于一直照顧他們家的樹林老師,是樹林老師兩口子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她,讓她走出了人生的迷茫。但是,小說所表達的現實意義非常深遠,所倡導的優良傳統令人贊嘆。
中國有著幾千年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積累,糟粕與精華并存,如何繼承、發展、創新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必須承擔的具有人類意義的歷史使命,需要我們的堅守與創新。不堅守,在歐風美雨的沖擊之下,我們就等于主動放棄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屬性和偉大的文化寶藏。比如,善良、勤勞、勇敢、尊老、愛幼、互助、禮義、廉恥、道德,等等就是我們應該堅守的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目前的廣大農村,大部分勞力外出打工,留守者不是老人、婦女,就是小孩,不是病魔纏身之人,就是百無聊賴之人,甚至可以說成了真正的“空村”。“空村”的老人、婦女,因內心的空虛和寂寞,因生活的無聊與無奈,難免會做出違背傳統道德之事,不僅需要我們制止和打擊這些丑陋的現象,更需要我們正面進行疏導與引領,多樹立正面的典型。葉小蕙本就是一個善良淳樸的好姑娘,當年僅以十五分之差高考落榜的她,為了讓弟弟讀書,自己和三個要好的高中同學一起去南方打工補貼家用;經不住燈紅酒綠誘惑的同學們一個一個相繼沉淪,一個被人包養“一夜脫貧”,“一個嫁給了三婚的有錢老頭”,另一個小玲堅守了一段時間還是在“富人俱樂部”里做起了“為那些有錢人提供性服務”的勾當,只有葉小蕙堅守住了自己的底線,出污泥而不染。讀大學的弟弟被卷入了傳銷,父親病倒,葉小蕙只得回家擔起生活的重擔,送父親去醫院治療,送弟弟去學汽車修理,自己看上了小自己三歲的“有孝心”“靠得住”的貧困農村青年石柁,并與其結婚。婚后,葉小蕙獨自照顧雙目失明臥病在床的奶奶,侍弄著家里兩畝多的水田,受人稱道。要不是石柁三年都不回來,要不是新婚的寂寞難耐,要不是樹林老師夫妻細心照顧著他們一家,葉小蕙又怎么會“有沖動”和“非分之想”呢?更為難得的是,樹林老師夫妻倆的高尚人品和言行舉止不僅挽救了葉小蕙的沖動,挽救了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更挽救了我們的傳統道德和民族精神。這也正是小說的積極意義所在。
小說的結尾,更是讓人回味悠長,“那天葉小蕙在樹林老師家打電話。得知石柁今年不回家時,淚水‘吧嗒吧嗒’成串往下掉。待葉小蕙走后,樹林老師又把電話打過去,告訴他葉小蕙的傷感,要他今年無論如何一定回家。世界上的錢掙不完,夫妻間有了感情裂痕,錢是縫合不了的。葉小蕙要的是石柁這個人,不是要錢。第二天,趁葉小蕙去鎮上為奶奶抓藥,樹林老師愛人來到奶奶的床前,用手機撥通石柁那邊的電話,奶奶要石柁回家,說奶奶快不行了,一定要石柁回家。就這樣,石柁才辭了老板的再三挽留,匆匆踏上回湘的火車。奶奶說,她囑咐樹林老師兩口子,事先不要告訴小蕙。”
是啊,有葉小蕙這樣的傳統堅守者,有樹林老師這樣的高尚品格的踐行者,有奶奶這樣的目疾心明的善良者,有石柁這樣的質樸憨厚的奮斗者,還愁農村傳統文化不能發揚廣大嗎?
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僅要有好的立意,好的主題,好的故事,還要有鮮活的典型人物形象來支撐。葉小蕙是一個新時代的優秀女性形象,她美麗、善良、純真、堅貞、傳統、仁義、真情、理性。在一起去南方打工的女同學都沉淪了時,“葉小蕙像洪水漫堤堵缺口的勇士,堅持只陪喝、陪唱,絕不陪睡”,直到闊少扒她的內褲時,她急憤中伸手抓住闊少的“命根子”狠勁揪扯,痛得那闊少滾在地上哭爹喊娘,葉小蕙也趁機逃脫。寥寥幾句就將葉小蕙的傳統、潑辣、果敢的性格生動地描述出來了。于是,才有后面弟弟被抓、父親病倒、母親白頭等等家門不幸都不能擊垮葉小蕙,才有獨自一人販賣土雞蛋去考察石柁的人品,才有果斷決定嫁給“有孝心”“靠得住”的石柁,才有獨自一人能支撐起石柁的家,獨自一人能照顧好臥病的奶奶。然而,葉小蕙也是一個女人,也有羸弱的時候,當樹林老師夫妻關心她、照顧她、幫助她時,她也有過迷離,有過“有沖動”和“非分之想”,這才是真實的她,有血有肉的她。樹林老師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有道德、有善心、有擔當的新好男人形象。中師畢業當上了老師,卻又“因堂客第二胎懷孕后身體原因又不能流產,就只好把孩子生下來。生了兩個孩子,按政策他卷鋪蓋回到了老家”,樹林老師就耕田種菜,勤奮持家,讓愛人專心當好一名老師。樹林老師樂于助人,接受石柁的“拜托”“照看好奶奶和堂客”,非常認真地執行,幫助葉小蕙推石磨、磨米粉,幫助葉小蕙家的稻田守水、放水,幫助葉小蕙趕走路邊的蛇,幫助葉小蕙打電話給石柁,幫助葉小蕙打開迷失的心結,等等。可就是這個樹林老師,并不因一點功勞就自居,就想撈一點便宜,甚至在葉小蕙幾次主動時迷離時都理智地婉拒了,既沒有讓葉小蕙難堪,也沒有讓外人知曉,堪稱當代“柳下惠”。樹林老師不僅是傳播知識的老師,是塑造人格的老師,更是傳承精神的老師。
是啊,我們的時代需要樹林老師這樣正直的人,也容許葉小蕙一時的迷茫和曲折的成長。我認為,這才是真實的現實農村,也應該是社會的主流。
阿良的小說有一個顯著特點,語言不僅通俗易懂,還融入大量地方方言,質樸、生動、傳神,讀來更有韻味。在當今快餐化、碎片化、便捷化的時代,空洞玄虛、堆砌辭藻、嘩眾取寵的語言泛濫成災,阿良能將小說寫到如此精練、干凈、通俗,實屬難得。比如,一個“羹砣羹”的詞,既將農村過冬至家家戶戶做著吃的傳統風俗寫了出來,更將其“吃了羹砣羹,石板踩出坑”的“補脾、補腎、暖腳、壯筋骨”作用傳神地表達出來了,“難怪這一帶的男人愛吃羹砣羹”。寥寥幾句,生動有趣。比如,樹林老師講推磨的故事,“只求心身正,何愁眼下遲,得人輕著力,便是轉動時”,幾句順口溜,不僅寫出了樹林老師的知識豐富,更寫出了樹林老師的高尚品格。比如,寫小鳥,“它們嘴對嘴嬉戲,頸纏頸廝磨”,“葉小蕙呆呆地望著兩只小鳥,漸漸臉有些發熱,心海泛起陣陣漣漪,她把兩條腿的姿勢又換了一下”,真實地寫出了葉小蕙對石柁的思念,對生活的憧憬,對纏綿的向往。比如,寫奶奶,筆墨并不多,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咳嗽聲,因為奶奶患有哮喘病,雙目失明,長期臥病在床,可奶奶心里明白得很,堅守傳統倫理道德,每到關鍵時刻,她的“咳,咳,咳……”就顯得那么及時而又悠長:當葉小蕙望著兩只小鳥遐想時,是奶奶的咳嗽將她“從遐思中驚醒”;當葉小蕙與石柁互相有了了解,有了意思但還沒有結婚時,一次“石柁突然從身后攔腰抱住她。男人力大威猛,她全身軟綿綿的,她被他抱上床,解開前胸衣襟,熱辣辣的嘴在她雙峰上狂吻。正在他的手往下滑時,隔壁傳來了奶奶的咳嗽聲、呼叫聲。葉小蕙趁機從石柁身下逃走。”當葉小蕙以為領證了,就可以給石柁時,“領了證的那天中午回到石柁家,石柁猴急問她‘要’,她想證都領了,就沒有拒絕。石柁褲子還沒全脫下來,房間傳來奶奶的咳嗽聲,石柁慌忙拉上褲子。”當奶奶生病住院幾天,“接奶奶回家時天也很晚了。護理奶奶入睡后送樹林老師出門的那一刻,葉小蕙突然控制不住自己握住他的手不放。樹林老師看到她眼神流淌蕩漾出來的那種渴望,他迅即抽回了手。‘咳,咳,咳……’奶奶的房間傳來咳嗽聲。她沒有向前跨一步。”這一聲聲的“咳,咳,咳……”,喚回了葉小蕙迷茫的心,挽救了石柁的家庭,不僅不那么讓人討厭,還有一種親切之感。
小說開頭就是奶奶說冬至了,要葉小蕙做羹砣羹吃。然后,寫到葉小蕙去樹林老師家磨糯米粉,在去樹林老師家的路上回憶起與石柁的相識、相愛、結婚,回味石柁對自己的好,回想樹林老師一家對自己的幫助,回望自己姐妹的墮落,自己娘家的變故,自己老公石柁三年沒回家的遺憾。接著,寫到做羹砣羹時,奶奶要她“小蕙、小蕙,今晚的羹砣羹你要拿出最好的手藝,多做幾碗”“葉小蕙嘴上應承奶奶的吩咐,心里在嘀咕:多做幾碗干什么呢?請樹林老師兩口子來吃?他家也做了。請她娘家的人來吃?幾里的路程請來專為吃頓‘羹砣羹’?再說奶奶也沒有要我去請呀。兩個人能吃多少呢?‘羹砣羹’剩下到第二餐就不好吃了。”一直到小說的結尾,我們才知道奶奶導演了一出戲,并且搬出樹林老師當客串,就背著葉小蕙一個人,為的是要孫兒回來吃‘羹砣羹’,為的是給葉小蕙一個驚喜,為的是幫助葉小蕙與石柁的團聚。
多么感動人的故事,多么令人欽佩的奶奶,多么溫馨的畫面!
目標只是成功的一部分,財富、地位、享樂只是成功目標的參照物,而達到目的的過程及過程中的歷險、快樂、磨難都是成功的組成部分,而這些全部包含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里。石柁為了多賺錢,三年都不回家,讓葉小蕙差一點迷失。葉小蕙和石柁的情感生活和愛情故事,平凡而又實在,就是千千萬萬農村青年的縮影,就是堅守傳統寄托情懷的寫真。
羹砣羹,一種普普通通的地方傳統小吃,不僅僅有“補脾、補腎、暖腳、壯筋骨”的功效,不僅僅有聯絡感情抒發情懷的作用,更有堅守傳統傳承精神的意義。
愿大家在冬至這一天都吃“羹砣羹”,愿大家都來讀一讀《羹砣羹》。
責任編輯:趙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