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靜
河北省石家莊市翟營大街小學
?
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沈 靜
河北省石家莊市翟營大街小學
著名的法國藝術大師羅丹曾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教學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與教師集中的藝術體現,是教師創造性勞動的美。它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地成長,而且還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和創造力,培養高尚的人格。教師要充分發現美的因素,及時引導學生去品賞。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對于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心理學研究表明:愉悅的情緒對學習有著明顯的優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學習的興趣,給大腦帶來清晰的狀態。因此,適當得體的導語不僅能消除學生的疲勞,集中學生的精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給學生一種和諧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愉悅美。
人們都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課的開頭非常重要。富有經驗的教師很重視導語的設計,他們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投石激浪”,往往瞬間就可勃發學生熱情,引人入勝。精妙的導語能夠調節學生的心理,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五彩繽紛的語文課堂。
導語主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文體來設計。它可以是一段風趣生動的語言,可以是一幅優美宜人的畫面,可以是一段輕松明快的音樂,可以是一個蘊含哲理的問題,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動。例如:在教學《驚弓之鳥》時,開篇就布疑設陣:“現在,空中飛著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什么辦法能把它打下來?”學生憑經驗紛紛說,有的說用箭射,有的說用槍彈射……至此,老師首先肯定學生的回答是正確的。但話鋒一轉,說:“可是,古時侯有個射箭能手更羸,卻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聲就把這只大雁射了下來,這究竟是什么緣故呢?答案就在課文中,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看誰先找到答案。”導語巧設懸念,為學生進一步體驗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一個鋪墊作用,它強烈的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審美教學活動。
一節成功的閱讀課,瑯瑯的書聲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葉圣陶稱誦讀為“美讀”,他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侯傳達出來。”這告訴我們誦讀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相通。只有真正做到與作者同歡娛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語同己出。
吟誦的時侯,需根據文章的內容及自己的體會采用不同語調,而吟誦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師的范讀,學生的個別讀,也可以是學生齊讀。這需要根據文章抒發的情感而定。大體說來,情感低沉、纏綿柔緩的文章,宜采用個別讀,從而體會到節奏的陰柔美。而激昂、熱烈的文字,則宜采取集體誦讀,從而體會節奏的奔放美。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要重視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生與課文之間架起感情的橋梁,否則難有理想的效果。
實踐證明,學生在抑揚頓挫、高低起伏中,領會了文章的思想內涵,表達技巧,同時又體會到課文的情感美,享受到節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所描寫的景物融為一體所達到的一種藝術。在語文教學中,對意境的品析最容易引起學生心理的共鳴。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僅限于把自己對意境的理解強加給學生,卻忽略了引導學生對意境的體驗,忽略了由此領會到的想象美。要領會意境,就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下,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物,結合作者的情感,聯系自己的閱讀經驗,放飛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深入作者所描寫的意境之中,這就是想象再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為徑,以作者描繪的景物為緯,讓想象的翅膀任意飛翔。
例教學《五彩池》一課,課文的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寫了五彩池的形狀大小和池水的顏色,其課文意境優美,我在讓學生學習了語言文字后,我放了一段五彩池風光的錄象,讓學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從而擴展思維想象五彩池的美,正是通過想象,讓學生感受到了意境美。而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時,學生也會回味欣賞意境美的過程,這就是想象美。
陶行知先生從自己豐富的教育經驗出發,認為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濃厚的興趣會使個體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從而集中注意力。因此,以興趣來抓住每個學生的注意力,這也是集中注意力提高收益的有效途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直觀也易激起興趣且通過耳聞目睹達到感知。如六年制二冊中的《烏鴉喝水》是一篇童話,由于蘊含科學道理,對于一年級小朋友來說較難理解,教師可用課內實驗讓學生在觀察中激起興趣,在興趣中獲得真知,以利于課文內容的理解,上課時教師可給學生提供一個小口瓶子和一些小石子,瓶子里盛少許水,然后請學生上臺做實驗,可在瓶子里投石子至水沒到烏鴉能喝到水為止,通過動手操作,學生理解了烏鴉喝水的道理。同時可讓學生再發揮想象,烏鴉還有什么其他辦法喝到水?更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藝術與教學中各種偶發因素巧妙結合,便會呈現出一種教學機智,而幽默的教學機智往往可以活躍整個課堂。前蘇聯教育家維特洛夫這樣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例如: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執教《小稻秧脫險記》一課。文中講到雜草被噴霧器大夫用除草劑噴灑過后說:“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有一個學生讀這句話時聲音很響亮,于老師笑了笑說:“要么你的抗藥性強,要么這除草劑是假冒產品,我再給你噴灑點。”同學們都笑了,該同學也會心地耷拉著腦袋有氣無力地讀了起來。我們不難看出,這一招顯然要比直接告訴學生怎么讀要高明得多。
古人就很重視“笑侯”,即引笑時機。因為它是幽默機智是否奏效的關鍵。正如相聲藝術一樣,“包袱”要抖在最關鍵處。在教學中同樣重要,它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同時也讓學生享受到了教學機智的幽默美。
總之,語文教學是多方面因素有機的統一。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內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學來感染學生,讓課堂輕松一點,使學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在輕松的環境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