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果
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鎮(zhèn)中學
?
抓住提問契機激活語文課堂
李存果
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鎮(zhèn)中學
提問不只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教學藝術。這絕不是一篇論文所能涵蓋得了的。這里僅淺談自己平時在閱讀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要求使用提問時的一點粗淺的體會。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準,設置問題的目標也要對準中心點。設計課堂提問要根據(jù)教學目標,扣住重點,抓住難點。這樣也就抓準了方向,重點解決了教學的任務也基本落實了,扣住重點引導點撥,可謂事半功倍,難點主要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學上又必須落實的地方。它是教學過程中的攔路虎,也是教師解疑的一個靶心。抓難點,體現(xiàn)了教師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它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教師針對重點、難點,設計問題,猶如寫文章之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比較干脆利落。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文末的“但少閑人始悟兩人者耳。”中的“閑人”一詞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學生正確理解“閑人”為教學中的難點。注釋中譯為“清閑的人”,但更應從中去領悟蘇軾身遭貶謫仍有如此閑情雅致的情懷,體現(xiàn)其樂觀曠達胸襟這一深意。教學中提出“從蘇軾自比閑人中我們讀出了什么?”學生從相關注釋資料中明確了這一點。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因此要針以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調(diào)動他們思考的積極性。課堂上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使他們思維活躍,思路開闊,能根據(jù)自己的知識輻射開去,還是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文中對景物的描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盡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體觀。假如只是單純的語句翻譯理解,一則學生不容易準確地把握,二則無法體會其意境。于是教學中采用了增刪法來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行嗎?(2)在原句后增上“遠處蟬鳴鵲啼,近處蛙聲陣陣”你以為合適嗎?
這樣一來,學生馬上從問(1)明確了原句中比喻的妙處: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從問(2)體會到了作者從中營造了一種幽遠空明的意境。這個問題的解決就加深了學生對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這樣的提問,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使他們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內(nèi)容與主題,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fā)展。假如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所謂的“曲問”,就是變提問的角度,讓思路“拐一個彎”,從問題的側(cè)翼或者反面,尋找思維的切入口,朱熹說過“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此方是長進。”閱讀教學中,有時學生初讀課文后就說“全懂了”,“沒問題”,那么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時就需教師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問題,使教學平中見奇。如教學《我愛這土地》時,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同樣是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淚水,而我們卻面帶微笑呢?學生在思考回答這個問題時,必須聯(lián)系詩歌的寫作背景,這樣不僅能體會到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感之“真”,更會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時光,同時也懂得如何去鑒賞一首詩,品味詩句,這一曲問的妙處,與直接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時,全文學完了,但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問“老師認為文中有一處交代不清——我的父親又怎會知道我被困小懸崖呢?”于是學生先對當時的情形作了想象。接著教師又提出“文中沒有交代這些你認為是作者的失誤嗎?”學生在思考后明確了這是文中結構上的詳略取舍。這樣的提問與教師對文章詳略得當?shù)膶懛ǚ治鱿啾龋湫Ч谎远鳌?/p>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fā)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yǎng)發(fā)散型思維能力。教學中要善于把課本知識與課外有關知識聯(lián)系起來思考,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教學《桃花源記》時,學生認識到作者抨擊社會離亂,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師提問“你愿做陶淵明這樣的人嗎?”很多學生都認識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會就談不上發(fā)展。”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淵明消極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為話題的作文訓練中,有學生提出具體化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終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很多學生都對這一提法表示贊同。教師在這時候提示“流水的這種追求必須以何為依托呢?”學生明確了“地勢上從高往低”后馬上有學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盡管永不停息的追求著,然而它每況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談不上有高遠的目標與理想,只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無奈的臣服。
一般的課堂教學中,教學過程的延伸是靠提問來進行支撐的,提問的繁雜細碎,是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問設計的不周,實質(zhì)上是課堂教學改革沒有力度的表現(xiàn)。樹立改革提問設計的意識,就該提到“創(chuàng)新”的高度上來認識。這就要求教師進行課堂教學“主問題”的設計研究,用少量具有牽引力的“主問題”來代替數(shù)量眾多的“碎問”,“主問題”是相對于課堂教學中那些零碎的、膚淺的、學生活動時間短暫的應答式提問而言,它指那些對課文閱讀教學起主導作用、起支撐作用,能從整體參與性上引發(fā)學生思考、討論、理解、品析、創(chuàng)造的重要的問題或提問,它有著自已鮮明的特點:“主問題”是經(jīng)過概括、提煉的,是教師精細閱讀課文與精心思考教學的思想結晶,是一種行動整體性閱讀的教學問題;“主問題”在教學中出現(xiàn)的順序是經(jīng)過認真考慮的,一節(jié)課中幾個重要的主問題,其出現(xiàn)的先后是一種科學有序的安排,它們各自在教的過程事發(fā)揮自已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問的隨意性;“主問題”對課文內(nèi)容和教學過程都有著內(nèi)在的牽引力,每一個問題都結合起課堂上一個教學活動的“板快”。“主問題”在課文閱讀教學中能減少無效、無謂、無用的提問,節(jié)省出一定量的課堂教學時間;能一線串珠地整體地帶動課文的理解品讀;能形成學生長時間的深層次的課堂學習活動。于是,課堂氣氛將以學生的讀、寫、說、思為主要成分構成,課堂氣氛因此而顯得生動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