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霞
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花園區后堡街小學
?
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關注朗讀訓練
梁曉霞
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花園區后堡街小學
朗讀,是最經常的、最重要的、最具實效的閱讀訓練。以語文教學中通過各種形式的有效朗讀,落實“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在朗朗書聲中感悟了文意,積累了語言,培養了語感,得到審美愉悅,受到情感熏陶。那么,怎樣才能讓朗讀避免“虛情假意”,達到“情真意切”呢?怎樣落實有效朗讀的指導訓練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形象生動、充滿情趣的事物是學生永遠喜歡的。要讓學生讀出感情,首先要讓他們入其境,才能體其味,表其情。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師在課堂上除了要指導學生和文本進行對話外,還要和學生對話,共同創設新的情境。教師要做教材的使用者和建設者,要引導學生把文本讀進去,還要跳出來。一篇好文章就是一幅精美的圖畫,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段段動人的故事,一次次難忘的經歷,特別是一些寫景抒情散文,由于充滿了詩情畫意,言雖盡而意無窮,留給讀者更廣闊的想象空間。教師應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積累、設身處地的體驗課文所描繪懂得情境,就會是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進而入情入境。王崧舟《一夜的工作》教學中有這一片段:
師:總理的簡樸的生活讓我們感動;但是總理的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卻讓我們無限感慨!哪些句子讓我們無限感慨?生:“他不是普通的瀏覽……”師:的確,這個句子讓你有無限感慨。不是瀏覽,而是書上的一個詞——生:批閱師:不,比批閱還更準確的詞,你找到了嗎?你把它圈出來生:審閱師:同學們,你是怎么理解“審閱”這個詞的?生1:一句一句地審,一句一句地閱生2:一句一句地閱讀生3:一邊咨詢,一邊審閱生4:十分嚴格地看著師:剛才有同學說一句一句地閱讀,但怎樣的閱讀才稱得上審閱?生1:認真仔細……生2:一個字也不放過生3:非常嚴格生4:不放過任何字和詞語(生齊讀這句)師:只有這樣的閱讀才叫審閱,但是同學們,總理這樣審閱的僅僅是這樣一份文件嗎?第一組同學準備師: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我們的總理坐在不大的寫字臺前,打開了他今晚要審閱的文件,只見他——(生接讀)師:夜很深了,只是時鐘“嘀嗒嘀嗒”走動的聲音,總理坐在辦公桌前,繼續審閱文件,只見他——(第二組接讀)師:夜更深了,人們都進入了甜美的夢鄉,而我們的總理依然坐在辦公桌前。只見他——(第三組接讀)師:東方發白,夜色爛珊,總理坐在辦公桌前審閱最后一份文件,只見他——(第四組接讀)
教學這一部分時,王老師引導學生理解“審閱”一詞的含義,讓學生感受周總理的認真仔細,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然后立足文本,用自己聲情并茂的語言為學生再現了一幅幅生動的情境開啟學生想象的大門,讓學生仿佛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并且這四個情境隨著時間的推移,層層深入,一次又一次撥動學生的心弦。學生和教師、文本之間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百讀不厭,越讀越好。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通過一段段視頻、一幅幅圖片、一首首樂曲、一句句話語……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懷著對文本的獨特感受聲情并茂地朗讀。這正是“課既行,趣正濃”。
語文學科的特性決定了語文教師語言的豐富性和感染性。李吉林教師說過:“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內心體驗,情感的產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條件。”因此,教師特色的范讀能披文入境,融情于聲,創設富有感染力的氛圍,使學生對文本產生共鳴。
從情感角度說,朗讀的過程是讀者通過“價值認識”感受作品的情感信息,從而形成自身情感信息的過程。小學生由于生活閱歷太淺,往往對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或有感受而自己又產生不了情感的體驗,或自己無法表達這些情感。此時,教師就可以進行范讀。
教師的范讀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對文本興趣盎然。高水平的范讀不僅能夠起到示范榜樣作用,更能讓學生透過教師的范讀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悟文中字里行間跳躍的情愫,與文章的作者激情碰撞。閱讀前的范讀是興趣的激發,是對文章的感知;閱讀中的范讀,是對文章的感悟;閱讀后的范讀,是對課文的賞析,對文章思想感情的升華。
在課堂教學中,朗讀評價至關重要。教師充滿智慧的評價,能夠提高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朗讀水平進一步提高。但評價一定要注重內涵,一味地“你真棒!”“太好了!”只會讓學生覺得無味。在朗讀指導中的,教師要結合文本內容,對學生的朗讀做出有針對性、指向性的評價。
評價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同時相機告訴學生朗讀的技巧(講求輕重緩急,做到抑揚頓挫)。目前教學中的朗讀技巧的指導似乎有種傾向,教師不愿甚至不敢提及該用怎樣的語調、語速以及語氣來讀,惟恐有悖于“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這一理念,其實這是對課程標準的曲解。我們可讓學生用“如果他在……等詞句上讀重(輕、快、慢)點就更能表現……”這樣的句式來評價,或者換個人稱以商量的口吻用上這樣的句式:“××同學,我建議你在……等詞句上讀重(輕、快、慢)點,這樣更能表現……你不妨試著讀讀,體會體會”。這樣的評價具有針對性,能真正起到以評促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