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叢
河北省無極縣幼兒園
?
淺談幼兒語言教育
李 叢
河北省無極縣幼兒園
語言是人類藉以交流思想、互通信息的最直接的工具,特別是在信息技術、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交住日益頻繁,語言交流更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途徑之一。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和最佳期,此期間如果能給孩子創設一個有利于幼兒發展的語言,給予孩子正確的語言教育,就會給他們今后的語言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而幼兒的語言發展是整個兒童認知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幼兒的語言發展中,可以看到孩子的交流和溝通能力,能培養幼兒良好的性格和品質。
幼兒;語言教育;創設情景
新《綱要》明確指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幼兒語言能力是在運用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不是讓幼兒記住大量的詞匯,而是創設一個能使們們想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是引導幼兒樂意與人交談,能大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所以,我們強調語言教育過程中重視語言交際和功能,重視學前兒童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語言。
情境教育的直觀性更能促進幼兒的語言學習。“通過帶入情境,把觀察與思考結合起來,發展內部言語。”幼兒將看到的、觀察到的東西融入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的過程,也正是內部言語形成的過程。比如在學習詩歌《圓圓圓》中,在仿編時,我把整個活動室布置成圓的世界(活動室四周張貼并擺放各種圓形的圖片及實物),讓幼兒在室內尋找圓的物品,并通過看圖例體會詩歌中圓形物體進行仿編,幼兒的思維一下子就打開了,學的非常有趣也非常投入。孩子們朗誦著自己創編的詩歌,語言得到提高的同時,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得到相應的發展。
學前兒童處于言語發展的迅速時期,實際說話時往往用詞、發音不夠準確,但與生活有關的、已經歷過的或帶有很大情境性的內容往往能引起他們說話的愿望。與成人相比,幼兒對語境的依賴程度明顯更高,因此,幼兒語言的發展和訓練適宜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進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特別要把握以下幾個日常生活中特定的語言學習環境。
1.常用兒歌學說話。
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有許多環節如洗手、如廁、脫衣、進餐等可以編成兒歌,既有利于養成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又可以讓幼兒感知生活中必需的簡單的常用語言,幫助幼兒學習說話,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幾字一句的兒歌是幼兒習得語言的良好媒介。兒歌是民間文學和幼兒文學的一種類別。它專為幼兒創作,其內容貼近幼兒的現實生活,語言符合幼兒的朗誦特點,形象生動,富有童趣,朗朗上口,易于幼兒理解。同時它對糾正幼兒語音、豐富詞匯很有幫助。在學兒歌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因為聽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重要條件;另一方面要注重讓幼兒積極活動身體,通過肢體語言帶動動腦、動口,充分激發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使幼兒逐漸學會運用語言。
2.活用故事表演學說話。
根據心理語言學的理論,幼兒在語言交際過程中的發展規律是依靠動作、形象、符號三個不同的水平輸入信息,形成表象。所以,故事表演也是引導幼兒學習運用語言的契機。如通過欣賞教師表演一觀摩哥哥姐姐表演一人人參與表演,幼兒感知、模仿了《小小貓睡覺》和《拔蘿卜》等簡單的故事,接受了非語言手段和語言手段表達的豐富信息,其口語表達的積極性、主動性都得到了提高。
3.善用區角活動學說話。
學前期的幼兒以小組學習、個別學習為主,所以區角活動是幼兒游戲學習的重要陣地。同時,活動區是一個寬松自由的活動場所,幼兒在這里可以獲得心理上的松弛和愉悅。所以,教師要善于為幼兒創設各類聽、說、讀、講的語言區角環境,在適宜的語言刺激中,在寬松的氛圍中,讓幼兒充分動手、動口、動腦,得到語言的練習機會和遷移運用。如在“娃娃家”的大門上裝一個“門鈴”,門鈴雖小,卻引發了幼兒學發門鈴的聲音,產生相互招呼、做客問候的語言和情節。又如“娃娃家”里有搖籃,幼兒聽聽背景音樂,搖著籃子,一些好聽的句子就自然產生了,有的會說“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有的會說“搖啊搖,小兔睡覺了”,非常優美。再如情境性的桌面木偶,幼兒在擺弄玩耍中動手又動腦。圖書角更是探索發展幼兒語言的一個角落,可以投放各種圖書。在這里,教師和幼兒或者幾個幼兒同看一本書,或者一個幼兒自己看書,而教師有目的地進行指導。由于是三四個人的插入式交談,教師與幼兒置身于自然、和諧、愉悅的氛圍中,不需要機械的記憶,沒有了集體教學的約束,更有利于調動幼兒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語言,源于生活,源于實踐。語言是人們開展思維活動、進行交流的工具。人們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積累各種精神財富都主要利用語言來完成。為了引領孩子走向生活,在天廣地闊的生活空間里,尋找學習的活水源頭,就需要教師適時引導孩子的個性化語言的發展,饒有興趣地去學習語言,熱愛語言。如每周可舉行一次活動,活動形式應豐富多樣,有:新聞角、口述稿、繪畫日記等,人人參與、個個發言。這是孩子們亮相的大舞臺,也是語言訓練的極好機會,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把自己在一周的所得,全心全意地捧到同伴和老師的面前,這樣,每一次活動,就顯得特別生動有趣,因為,這一天是孩子捕捉語言的好日子。通過交流,既提高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又潛意識地培養了幼兒關心周圍事物變化的習慣及敏銳的觀察能力。孩子們已不把學習看作負擔,而處于一種主動探求知識的境地。
生活是語言的源泉,所以,廣大教師應不斷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有效途徑,營造支持性的環境,促使幼兒敢說、愛說、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