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國龍
河北省平山縣大吾鄉中心學校
?
小議中學數學創新教學
柴國龍
河北省平山縣大吾鄉中心學校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創新的問題日益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之一。本文以中學數學的創新教育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與此相關的內容。文章介紹了中學數學創新教育的主要內容、原則以及應該注意的問題,旨在為中學數學教學改革探索新的發展方向。
中學數學;創新教學
創新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主旋律,也是新世紀發展的必然。數學教育在新世紀的競爭中擔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充分發揮數學學科特點和作用,實現數學素質教育和數學人文素質教育,是新世紀探索的主題,數學作文為學科綜合、學科滲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契機,在21世紀,數學的作用不僅表現在科學技術之中,在社會發展中也將大顯身手,成為構筑當代文明的基石。
1.主體性原則。
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主要是給學生創造一系列貼切而富有激發性的問題情景,但光有這些情景,沒有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就不可能有一個完滿的教學過程。這樣一說來,衡量一節好課的標志之一就是看學生是否主動地積極地參與了教學過程。學生中蘊藏著巨大的認識潛能,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把它發揮出來。
2.情感性原則。
由于創新教育與學生的個性發展緊密聯系,為了充分發揮創新意識和創新情感在創新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學中必須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創新,敢于創新。
3.技術性原則。
技術性原則是指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計算器,計算機,網絡教育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傳統的數學教學所遵循的“教師―課本”這種單一的知識傳遞方式,已無法適應素質教育中的多層次教學、演示教學和實驗教學等方面的要求,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計算機在學校的普及,給創新教育下的數學教學帶來了生機。
在教學當中要借鑒別人的經驗,取長補短,通過彼此的交流,不斷成長和進步。我校在教研活動總結會與課堂觀摩中,學習了兄弟學校對課堂的調控能力,特別是調動學生學習數學激情的能力。一次課堂觀摩中,教師提問,話音剛落,學生舉手回答,幾個學生按耐不住一邊舉手一邊大聲發表意見,場面混亂。這位教師不動聲色,輕聲細語詢問、引導,讓他們再進一步思考,以驗證自己的對錯,同時提醒那幾個學生先舉手示意,得到許可再發言。學生之后很安靜,都在良好的氛圍中進行著認真的觀察和思考,課堂的教學質量和課堂場面控制得都很好,氣氛活躍,井然有序,一片溫馨。學習了別人的長處,多一個很好的總結,不斷發揚優秀,矯正偏差,激發了教師的高度興趣和研磨精神。經過交流學習,促進了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提高了自身素質,師生都煥發出了生命的活力。
引導學生學習數學,首先要強調創新學習,第一步要做到了解什么是學習。我對學生說過,研究知識,效法先例,獲得技能謂之學;反復揣摩、長期熏修、由熟至巧謂之習。學習可由教授而獲,可由體驗而得,之后建立新的精神結構,整個獲得知識、技術、態度或價值的過程,即為學習。學習需要創新。創新是認識能力提高之源根,是素質進步之法要,是掌握知識真諦之指南。創新讓學習增加了意義,創新讓學習變得多姿多彩;創新學習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創新會完美地完成學習的需要。
創新學習是一個哲學概念,把它引進數學,是一個實踐認知的過程,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先決條件,是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是增強學習能力的強有力的手段,是對客觀世界與時俱進的把握,是對創造精神的開拓,是對時代發展潮流的跟隨。科學的學習方法得到確立,學習數學的質量就能夠提高,學習就會受到全新理念的引領。學習就不是一種機械的復制。創新學習是學習的一種靈活的方式,它豐富多彩,學習的理念多元化,學習效果能夠得到保證,能夠提高師生認識水平、加強改進學風,解決了學習的形式主義問題。
1.教師在繼承傳統模式的同時,應注重打好學生的數學基礎。
課堂教學的改革是針對傳統方式的不足而進行的,其目的是建立新的對實現教育教學目的更為有效的教學體系,創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學模式研究也是為之而努力。注重教學模式的變革是必要的,更為重要的是要在實際教學中形成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原則,只有形成有特色的教學思想和教學原則,以思想和原則為準繩,才能構建適合具體課堂的教學模式,才可能有更為廣闊的適應環境。
2.注意教學組織方式應由封閉性向開放性轉變。
一般地說,教學思想決定教學組織形式。實施創新教育的教改要我們在運用創新教育模式體系時,要沖破舊模式,打破傳統框架。國內外研究表明,學生在個別學習和小組學習中更有主動性、獨立性,教學效果更好。由此可見,打破教學形式的封閉性,實行教學形式的開放性,采用適應差異,注意個性的教學形式,以彌補班級教學的先天不足,這是現代教育發展和現代課堂教學的需要。
3.由重視教師“教”向重視學生“學”轉變。
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情況的確是“主體性”的評價標準之一,但這個“參與”是有指標的:一是“量”,即全體學生是否參與且是否參與到各個方面。二是“質”,即學習行為的反思性和實踐性,重在思維。三是“狀”,即學習情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只有在課堂教學的設計和實踐中,實現了“量”、“質”、“狀”三個指標,學生的主體性才能真正得以體現。
[1]韋少義.數學教學中創造性教學藝術淺談[J].數學通報.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