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清
河北省香河縣安平鎮第三小學
?
追尋有效的數學課堂提問
陳玉清
河北省香河縣安平鎮第三小學
數學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是教師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渠道。孔子說:“疑,思之始,學之端。”學習和思考都是從疑問開始的。質疑問難是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的起點。數學課堂教學中,巧妙有效的提問不僅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分析學生回答的反饋信息,既可以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評定與評價,還可以檢查并改進其學習活動方式。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上設計有效提問,拓展課堂思維空間,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呢?
提問要圍繞并服務于教學目的與要求,需要考慮教材、知識和學生等多方面因素。提問要適機而發,靈活巧妙選擇合適的切入點。若時機選擇得準確,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課之初在重點知識的回顧上提問,可以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立即進入學習狀態;在授課中,在知識的重難點等關鍵之處發問,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學習效率;講授新知之后的提問,既可以檢查本節課教學效果,形成知識的系統性,還可以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明晰學生運用新知的能力。
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提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他的這種方法一直被我們奉為經典。他的教學過程為:學生有疑問(憤、悱)——教師啟發點撥(啟、發)——學生發問思考——學生自求解答。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問題具有啟發性,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領悟。這種具有及時性和適度性的教學方式,既能訓練學生的思維又能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最近發展區”理論是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它告訴我們:問題的設置要在一定范圍之內,即課堂提問要難易適中,應當讓學生經過大腦的積極思考后方可獲得想要的結果。問題過于簡單,學生沒有深入思考就能得出答案,根本無法激起他們探究的熱情和欲望。而問題過于復雜,學生久經思考依然沒有任何思路,不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進而打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讓學生產生消極畏難的情緒。因此課堂問題的設置,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合理把握好問題的難易程度,做到既能引起學生思考問題,同時又能幫助學生消化知識。那么,怎樣才能把握好難易適中這個“度”呢?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的同時,更要關注于備“人”(學生),在研究教情的同時,更要研究學情,只有將這兩頭都吃透了,做到心中有數了,并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的臨場應變,適時調整,我們才能做到用問題去推動數學課堂教學的進程,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做到問有所答,學有所得。
提問應該是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而不應該急促地邁向結果。教師提問后要耐心等待,根據問題的性質留給學生適當的思考時間。只有時間充足,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才會深入,才會抓住要領,有條理地回答,而短暫的思考時間,只能使學生停留在問題的表面上,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那么,到底多久的等候時間才最合適呢?研究表明:3到10秒的等候時間會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在課堂教學中,我曾經仔細關注過,看學生不同的思考時間內的不同反應。當我把等待時間從1秒增加到3至5秒時,課堂就會發生許多有意義的顯著變化,如更多學生的注意力會更集中,學生回答的內容更富邏輯更深刻,認知水平更高,學生對自己的答案信心更高等。但時間不能太長,若超過10秒,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課堂氣氛會變得異樣,很多學生開始處于思維游蕩狀態,偏離了課堂教學的問題范圍。
提問要注重涉及全體學生,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問。提問應當從學生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出發,所提問題應是學生通過對所學知識進行回憶整合后能回答的問題,而不是超出學生實際水平的提問。教師要鼓勵全班學生積極思考,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選擇合適的學生來回答相應的問題。如在教學過程中,我會適當準備一些較簡單的問題,讓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回答,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保護他們的自尊心,還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課堂提問的目的是在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全體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創意性思考,只有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中才能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
明代思想家、教育家陳獻章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準確、恰當、有效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使學生處于注意力集中和思維活躍的狀態,鍛煉學生表達能力,提高課堂效率。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充分發揮有效提問的功效,構建高效的數學教學課堂。數學課堂的有效提問有道不盡的奧妙,還需要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去探索,去實踐,去感悟,去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