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濱
河北省冀州市小寨鄉中學
?
如何實現生物課堂教學的高效
李銳濱
河北省冀州市小寨鄉中學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既有與其他自然科學相同的地方,又有與其他自然科學不同的地方,有很多生物學理論要記憶。生物又不能教成“死物”,因此生物教學的高效率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教師必須千方百計讓學生把知識理解透徹,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把復雜的問題進行加工整理,把知識變成便于記憶的清楚的簡單形式,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基礎知識,而且學會了學習方法,記住的知識才能記得扎實。本人就如何實現生物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采用哪些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作了一點探索,淺談如下:
課程標準和課本是教師教學的依據。教師只有認真學習課程標準和吃透教材,才能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生物課堂教學的目的要求,要從知識教育、能力培養和情感教育三方面綜合考慮,不能顧此失彼。
教學方案是教師對整個一課教學設計意圖的體現。教學方案設計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一定要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與思想水平,符合學校現有的實際條件。這樣設計出的教學方案才切合實際,才具有可操作性。那種照抄書本或只摘錄知識要點、照搬他人現成教案或沿用自己舊教案的做法是極不可取的。高質量的生物課堂教學方案還必須包括教具準備、教法設計和學法指導等。高質量的教學方案是實現生物課堂教學高效率的必要前提。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生物學基本的研究方法。近期使用的各種版本的中學生物教材,都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選編了大量的觀察和實驗內容。生物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動學生,克服困難,創造條件,搞好教材中所選編的每項觀察和實驗的教學。通過這些觀察和實驗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養成他們客觀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教師在安排觀察、實驗內容的教學時要重視和設法克服教學內容、時間與自然季節不相符的困難,必須有計劃地做好觀察和實驗材料的采集、培植、飼養和保存等工作,否則過了適宜的季節,也就錯過了最佳的教學時機。
生物教師在課堂上,合理地選擇、組合和使用掛圖、模型、投影、錄像等直觀手段,展示或再現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動的情況,不僅可以形象、直觀地向學生傳授生物學知識,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打破時空的限制,增加課堂信息容量。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我曾對學生進行調查和抽測,發現使用直觀教學手段最受學生歡迎,教學效果也最好。做好觀察實驗,加強直觀教學,上出生物課堂教學的學科特色是實現生物課堂教學高效率的首要途徑。
課堂上恰當設問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落實啟發式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一定要具有啟發性,鼓勵學生提問和爭論。不論是講解還是做觀察實驗,都要設計好調動學生思維的問題,突出啟發性,而不是告訴學生結論,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講血液循環時,教師可作下列設問:(1)血液循環的起點和終點在哪?(2)血液循環有哪兩條途徑?氧和營養物質發生了幾次轉變?動靜脈血的變化是在哪些器官完成的?(3)血液循環的作用是什么?隨著上述問題的逐步解決,學生對血液循環就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生物學知識中實例和數據比比皆是。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用實例和數據,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生物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時,教師引用海島上的植物大多矮小或蔓生,島上昆蟲的翅大多退化或特別發達的實例就能形象、生動地說明島上植物、昆蟲對島上經常刮大風的自然條件的適應。恰當設問,巧用實例和數據,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實現生物課堂教學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詩歌輔助生物課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學生思維得到啟迪。提出有些有疑問的詩歌,涉及的生物學知識,其科學性不強,不夠嚴謹,有的甚至還有錯誤。課堂教學中,運用這些詩歌給學生提出疑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而且還能抓住問題的實質,積極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形成準確的生物學知識。在講授“昆蟲的生殖與發育”一節時,教師可運用學生學過的一句古詩:“春蠶到死絲方盡”提出疑問:“蠶蛾真的死了嗎?”學生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春蠶吐絲只是其生殖發育的一個環節,并沒有真的死。”
目前,不少學校已明確要求教師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練習的時間不少于15分鐘,這就要求教師還必須在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和靈活使用上下功夫。生物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練習的時間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需要靈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剛上課的復習鞏固時,可以穿插在新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也可以放在課堂教學內容完成后。課堂練習題的提前設計和課堂上的靈活使用,能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據此調整教學節奏,及時進行矯正教學等。這對確保生物課堂教學優質、高效十分必要。例如,在講解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的概念時,列舉嬰兒吮奶、寒冷使人打哆嗦、談虎色變、望梅止渴等反射活動,請學生辨別,其檢測和鞏固效果都非常好。
教師必須認真設計教學過程、重視教學方法的研究、優化師生教學活動結構,將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施素質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且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給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唯有這樣才能順應時代要求,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知識型人才和經濟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