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杰
河北省固安縣第二中學
?
怎樣上好信息技術課
王鳳杰
河北省固安縣第二中學
針對課堂上初中生只是對“計算機”感興趣,而不是對教材感興趣及上機操作秩序混亂等現象,本文就此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解決這些現象的想法和途徑。
信息技術;能力與素養
教學中發現,學生們很喜歡上計算機課,特別是上機的操作課。但部分學生以“玩”、“樂”為主要的情緒支配,對游戲、上網聊天情有獨鐘,而對于教師所講授的教材上的內容卻置之不理,機操作的秩序也比較混亂,一節課下來,表面上課堂氣氛很輕松、活躍,其實效果很差,學生覺得自己一節課后好象什么也沒學會。面對著這樣的學習現象,常常會產生幾許無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要解決現象,需要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根據教學經驗進行分析,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應該從教師自身分析。
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人,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興趣不濃厚,首要檢討的人是教師。說明我們作為教學課堂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傳播者沒有完全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沒有正確引導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方向。這其中會有教師本身的教育教學水平的高低問題,還有教學方法的欠缺等因素。
2.應該從學生方面分析。
小學課程相對初中課程來說要單純和簡單一些,一旦跨入初中后,學生會感到力不從心,就會將精力放在其它學科上面,這種適應的過程是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再加上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不參加任何規模的考試或者考核,最多也就是到了期末本學科教師進行簡單的考查,所以初中生們會從內心深處產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不重視心態,認為就是一門讓他們放松的“娛樂”課。另外,學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質的欠缺也是產生此現象的原因之一。
3.應該從家長和社會方面分析。
社會對于信息技術課程就存在著偏見,雖然現在的家長已經能夠懂得計算機技術的重要性,但是與其它科目相比較家長們還是更加重視升學科目,應試教育的思想仍然占主導地位,而家長和社會的對課程的態度,會對孩子的思想起著深刻地影響作用。加之,我校處于農村,家長的素質本身就不高,對于初中信息技術的重視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分析了原因之后,要改變現有情況,我認為,作為教師我們現在可能還沒有力量能夠改變社會或家長的認識或態度,我們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從實際工作出發,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藝術等方面入手。那么,如何將學生真正地吸引到學習當中,解決課堂出現的這些現象呢?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大家探討。
1.廣泛深入學習,提高教師的信息能力。
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是具備了一定程度信息能力的,但是由于信息社會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知識就需要不斷地更新。教師站在教育的最前端更應該對信息的獲取和處理有一種特殊的敏銳性。如果忽視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對于學生的問題不知所云,不知道怎樣去解決,學生就會對教師失去信心,就會對知識失去興趣,所以教師的信息能力是提高學生信息能力的關鍵,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就更應該努力成為“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種機會,去更新,深化和進一步充實最初獲得的知識,使自己適應不斷變革的世界”的人。
2.加強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要糾正上面的現象,需要從學生的認識出發,端正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錯誤思想,讓他們了解到學習信息技術的意義,信息技術應用范圍的廣泛,學習信息技術的作用和價值。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那么,信息素養是一種可以通過教育來培育的,在信息化社會中獲得信息、利用信息、開發信息方面的修養與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識與情感、信息倫理道德、信息常識以及信息能力等多個方面,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共同的評價。我們要從思想上加強灌輸,努力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能力。讓學生放棄信息技術課程就是“玩耍課”的思想,要充分意識到學習這門課程對未來的學習、工作將產生多么深遠的影響。
3.利用“玩”的思想,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有了一定的信息能力之后,就要在教學方法、內容等方面進行調整,充分引發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興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探究它,想方設法知道其所以然。所以在信息技術課上我充分利用“趣味性”來指引學生。
4.采取多種手段,優化傳統的教學過程。
信息技術課程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很多內容極其抽象性,傳統的單一模式教學已經很難適應,要將學生吸引到教學當中,就需要我們改變傳統教學,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將枯燥無味的理論課變成生動有趣的動畫課。作為信息技術教師,要充分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為課堂所用。多媒體手段被喻為“教育系統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在教學過程當中,我針對初中學生比較好動,比較活躍的特點,會選擇性的利用好已有的CAI軟件進行輔助教學,或者是收集素材,自己整理并制作課件進行教學。通過文字、聲音、視頻、動畫等多種媒體技術,讓知識作用于學生的視聽的感知器官,調動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誘導學生自覺地開展想象力,最終達到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