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銘
河北省衡水市第四中學
?
如何進一步優化初中英語的教學模式
李金銘
河北省衡水市第四中學
為了達到優化英語課堂教學的目的,很多的英語老師和相關的專家學者做了大量的思考和探索,關于英語教學的方法也可謂是“百家爭鳴”,其中有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認知法,交際法,群體商談法,全是反應法,靜默法和暗示法等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英語教學手段也從傳統的粉筆加課本,到錄音機加幻燈機,發展到了現今流行的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無可厚非,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多樣性極大地豐富了英語課堂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英語教學的效率。但由此也陷入了一些誤區。比如說,過分地強調了表演、情景交際方法在課堂上的運用,使得學生在活躍的同時過于浮躁,輕松的同時缺乏嚴謹,最終導致所學英語知識不夠系統,英語語言能力基礎欠穩固的不樂觀后果。還有一種情況是,過多的依賴計算機等多媒體教學工具,一堂課下來,學生腦海里剩下的只有花花綠綠的圖片與情景,卻把該掌握的語言知識忘得所剩無幾。
針對以上的情況,筆者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通過整體測試與單個訪談,查閱相關專家與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綜合其他同行的看法與觀點,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談一下幾點淺見。
提出靜默法的語言教學法專家GalebGattegno認為,“是學生來進行語言操練而非老師,教應該服從于學”。新的英語教學模式必須形成一種個性化的教學雙邊關系,老師是導演而不是演員,學生是演員而不是觀眾。新的課堂,首先必須讓學生的內在能量釋放出來,如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缺乏重建過程的基質。教師要善于引導、敢于創新,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學生才能善于思考、積極參與,才能促進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最佳結合,使英語課堂教學充滿活力,目標應該是無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才。
時常聽到老師抱怨,某某知識點難度過大,大部分學生聽不懂,于是便放棄了在課堂上教授給學生。孰不知,有一小部分基礎較好的學生正在“嗷嗷待哺”;亦有老師認為,某某知識點都講過無數遍了,于是也放棄了該知識的反復傳授,孰不知,也正有一小部分基礎較弱的學生正在等待您的解惑了。因此,以筆者我之淺見,必須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基礎知識的傳授我通常交給“小老師”,我再適時地補充,這樣既調動起優生的積極性也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同時在課堂里巧設疑點,引導創新思維在教學中,我常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設計各種思考題,培養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看問題的習慣,增強創新思維在教與學過程中的能力。因此,我們應注意巧設疑點,以疑促思,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啟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維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只有存在疑問,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的活動才會有的放矢。設疑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進而開發學生的智力。它能讓學生從存疑、質疑、到獲疑的過程中體驗到求知樂趣,從而提高思維能力。
1.課堂巧設疑點,引導創新思維。
在教學中,我常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設計各種思考題,培養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看問題的習慣,增強創新思維在教與學過程中的能力。因此,我們應注意巧設疑點,以疑促思,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啟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維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只有存在疑問,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的活動才會有的放矢。設疑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進而開發學生的智力。它能讓學生從存疑、質疑、到獲疑的過程中體驗到求知樂趣,從而提高思維能力。
2.寓知識于故事名言中。
學生通過諺語和格言,不僅可以欣賞到色彩繽紛、珠團錦簇的美好思想,感受語言所具有的磅礴氣勢和感人肺腑的力量,還可以領略到其中深刻的哲理、豐富的想象、精巧的構思及新穎的表達方式。
3.寓知識于歌曲中。
由于中學生具有愛唱的心理特點,介紹或教唱一首英文歌曲,能促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巨大的動力,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記住枯燥的語法知識。比如在講fun一詞時,筆者教學生唱J ingle Bells,要他們學會“What fun it is t o ride and sing a sleighing song tonight”。通過這句歌詞要求學生記住fun是不可數名詞。但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合理運用,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不同層次,選用適當方法,靈活使用,使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
心理學研究表明:輕松、愉快的氛圍能使學生以愉快的心境學習,能充分有效的調動智力因素,釋放巨大的學習潛能,極大的激發創新敏感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創設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1.教師帶著微笑進課堂。
教師面帶微笑走進課堂是最富感染力的表情。在課堂上,教師的微笑就像一縷陽光,帶給學生溫暖。以自己積極樂觀的情緒,感染學生,會給課堂帶來生機,增添活躍的氣氛,師生之間會消除心理疑慮,有種親熱,容易貼近之感。“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個小小的微笑,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師帶著情感進課堂。
教師是學生的師長,一位不茍言笑的教師固然能給人以威嚴的感覺,但學生卻不愿或不敢接近他。時間一長,容易形成師生之間的“代溝”,不便于感情交流,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和興趣。所以教師除了有嚴肅的一面,更應開朗、活躍一些,這樣更能接近學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和學生相處的更融洽。情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師對學生懷有真誠的感情,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才愿聽其言、遵其囑,自覺愉快地接受教師的教誨。由此可見情能喚起學生的信任度和求知欲,能給學生心目中留下和藹可親的印象,這樣無疑會在教學中起到良好的作用。所以教師應該把“愛學生”的感情帶進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