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麗麗
中國共產黨高邑縣委員會黨校
?
新形勢下黨校教學的探索
籍麗麗
中國共產黨高邑縣委員會黨校
黨校是黨委領導下的一個重要部門,是輪訓和培訓黨員領導干部,培養黨的理論隊伍,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陣地,是干部增強黨性鍛煉的熔爐。在新形勢下,黨校教師在崗位上如何“有位”,這里結合我的實踐談一談我的看法與體會。
1.向書本學習。
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師讀共產黨的書、讀地方的書、讀黨校的書、讀世界的書等,同時,要結合學習,深入思考和研究一些理論問題,并用自己研究的東西去啟發別人,給學員不知道的知識,給學員不知道的信息,給學員不同視角的結論,引起學員的思考和共鳴,使學員在思考中受到教育。
2.向實踐學習。
黨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各級領導干部謀劃工作的思路、推進工作的動力和破解難題的能力。黨校教師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踐,深入了解、認真研究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研究和回答現實問題,使黨校教育更好地為大局服務、為提高干部素質服務、為干部成長服務。
3.向學員學習。
來黨校的學員,是豐富的智力資源庫,他們有的來自機關、有的來自基層一線,是黨和國家政策方針的直接落實者,他們本身也是黨校教師最好的“老師”,與他們多交流、多溝通,不僅能讓自己開闊眼界,而且能了解他們所需所想,及時調整、豐富自己的課程設計,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1.思路創新。
黨校姓黨名校,黨校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國民教育。黨校學員的特點:一是實踐經驗豐富,但理論水平有待提高,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不夠了解;二是學員學歷較高,但知識需要更新,提供新信息;三是學員來至工作一線,希望現實遇到的困難能夠在學習中能夠解決;四是學員平時忙于教育別人,很少教育自己,加強對學員進行黨性教育。事實上,與學員相比,教師也有三強:一是專業知識比較強;二是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強;三是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擺正心態,確立信心,并根據黨校干部教育培訓規律,認真設計教學過程,備好課,上好每一次課。一是既要謙虛又要自信,看到自己在很多方面要向學員學習,同時要有“底氣”,發揮優勢。以深厚扎實的政治理論功底、幽默生動的語言、豐富細膩的情感去吸引學員的注意力,讓學員的思想跟著老師轉,讓學員的思維徜徉于老師創設的情境之中,促使學員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通過理論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教育機智的結合,讓學員有所收獲。
2.方法創新。
要求在教學中積極采用講授式、研討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的綜合應用,加大現場教學的力度,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和學員的參與程度。同時,積極采用數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手段開展教學,充分運用遠程教學、電化教學等現代化手段及典型案例組織教學。做好“兩個結合”:一是課堂授課與學習研討相結合。教師一方面充分備課、認真上課,引導學員認真聽課、加深理解,同時發動學員積極參與學習研討。二是“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請進來”即有針對性地從市委黨校和大專院校聘請專家學者舉辦專題講座,邀請市、區有關部門領導親臨授課,特邀社會先進模范人物作報告,精選在校表現好、實際工作成績突出的優秀學員返校給新學員介紹經驗。“走出去”即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局限于校內、不局限于課堂。積極配合組織部門組織學員赴外地考察學習或進行實踐鍛煉。同時,不斷增強服務意識,走向基層擴大培訓范圍,到鄉鎮(街道)社區、民營企業、事業單位等有關部門進行宣講,做好黨校教育的拓展與延伸。
3.課程設置創新。
教學內容安排上要有針對性。每次辦班前,一是實現“組織需求辦學”同“黨校自主辦學”的和諧統一;二是要對本縣干部隊伍現狀、基層干部作深入細致地調查摸底,準確地掌握各層次、各類別干部的政治理論水平、文化知識程度和工作能力的強弱。按照“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的原則,有針對性地設計和安排培訓內容。
1.掛職鍛煉。
一是教師到鄉鎮(街道)村(社區)蹲點掛職鍛煉,進一步了解區情民意,實現從知識型向能力型培訓轉變。二是掛職調研工作。這些舉措解決了教師對基層了解不夠、對區情了解不夠、基層實踐不足、理論聯系實際能力不足等問題,教師教學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組織教師開展經常性社會調研活動。
提高教師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教師深入教學基地和基層調研,把調研作為科研工作的基本功,每年組織開展“調研周”、“調研月”活動,讓教師出校門,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群眾和基層干部的所想、所需,開發出符合基層實情,滿足基層需求的教學專題,科研做文章,成果進課堂,為科研提供“第一手”資料,不斷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時效性。
3.加強教學科研工作管理。
創新形式,不斷拓寬科研工作新途徑。一是讓科研人員“走出去”。組織課題組到外省參觀考察,學習各級黨校的科研成果和研究方法,開闊視野,把好的科研成果,好的調研方法“帶回來”。二是把專家“請進來”。邀請省、市委黨校以及各級領導來學校就如何開展科研工作,如何利用科研促教學等專題進行指導。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教師們深受啟發,有力地促進了科研工作的開展。三是發揮教師團隊作用,組織集體攻關,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促進共同提高,制定相關激勵體制,每年制定詳細的教研活動計劃,以“骨干帶成員”、“熟手帶新手”的方式,組建科研團隊,建立和實施課題招投標,與部門、鄉鎮(街道)深入開展課題合作,從而有效整合全校科研資源,不斷加強科研和教學工作的針對性,有利提升整體工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