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曉林
老人帶孩子 有問題能“提意見”嗎
文/高曉林

中國城市隔代育兒比例不斷攀升,上海已達88.9%
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在公園廣場還是大街小巷,老人和孩子在一起總是一道風景。越來越忙碌的年輕父母們把孩子交給了自己的父母,祖輩們承擔起了更多對孫輩教養的職責。據上海市社科院的一項近期研究顯示,城市隔代育兒比例不斷攀升,上海已達到88.9%。
年輕父母們在感受親情支持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要面對隔代育兒的種種問題。那么“隔代教育”產生的分歧要如何解決呢?老人帶孩子,有問題能“提意見”嗎?
佳佳/28歲/教師
兒子剛出生兩個月,我就和婆婆因為穿多穿少的問題意見不統一。我學到的育兒知識是孩子不怕饑和寒,尤其是男孩,涼點無所謂,但婆婆覺得哪怕是夏天,孩子中午睡覺也必須蓋毛巾被。兒子是5月出生的,兩個月后正好是三伏天,每天孩子睡醒了都滿身是汗,小臉通紅,還起了痱子,而且不管我覺得天多熱,婆婆也不讓開空調。和她溝通過一次,老太太說她養了三個孩子,都是這樣過來的,我也確實沒辦法了,再說下去只能吵架了。
可是孩子熱啊,于是只要我在家,每當中午等他們都睡了,我就悄悄潛入老太太和兒子睡午覺的臥室,趴在床下邊,把兒子的毛巾被拉下來,假裝是他自己蹬開的,然后爬出去,怕走路有聲,爬來爬去感覺就像做了什么見不得人的事似的。
本以為這樣做大功告成了,讓婆婆覺得孩子自己感覺熱,就不再給他蓋東西了。沒想到兩天后我就發現,不過幾分鐘之后,兒子的毛巾被又原封不動地回到原位。后來經過幾天的觀察才知道,婆婆每天都睡不踏實,一會兒起來看一趟,尤其這幾天孩子毛巾被蓋得不好,老太太總起來觀察。
意識到婆婆會知道我的行為之后,我心里非常不舒服。可轉念一想,老人家也不容易啊,都60多歲了,連個午覺都睡不踏實,我這是何必呢?心想多蓋就蓋吧,反正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從此,我總給自己吃定心丸:她是孩子親奶奶,肯定出發點是好的。
其實,我們當子女的必須搞明白,帶孩子不是老人必須要做的事,幫忙那就叫“情分”,人家來幫忙了,我們只有說“謝謝”的份,否則就自己花錢雇人帶。這事一想明白了,小小不言的事過去就過去了,孩子吃啥、穿啥要不就自己管,要不就接受老人那套,否則就是自尋煩惱。
大樹媽/公務員/32歲
我自己腦補了一下當天的情況。
那天孩子爺爺帶他出去玩,到了小區健身器材區,兒子比較淘,從滑梯底下往上爬,上面另一個孩子不知道情況直接就滑下來了,結果他們倆一起滾了下來,兒子當時頭就磕了個大包而且迅速變紫變大起來,就在爺爺心疼地抱著他時,我趕到了,面對當時的情境,我腦袋一熱就大聲地喊道:“爸,您是怎么帶孩子的,怎么也不盯著點啊,摔成這樣,摔壞了怎么辦,誰負責?”公公一聲不發,一臉委屈,悶頭抽起了煙。
回到家后,我一直在和婆婆抱怨公公,而且情緒很激動。晚上我給我媽打電話陳述了情況,我媽勸我說:“沒有老人幫帶孩子不盡心的,孩子磕一下碰一下都是避免不了的,你這光抱怨除了加劇矛盾,能解決啥問題?你公公那是脾氣好,如果遇到一個脾氣暴的,你們就鬧僵了也于事無補。”
冷靜下來后,我晚上躺在床上一直在想白天的事。的確,我自己帶孩子也不是萬無一失,而且我這樣抱怨下去也會讓孩子學會出了問題找別人的毛病,我應該做的是告訴他們如何學會避免發生同樣的事情,既然把孩子交給老人了,就要放一百個心,相信老人回報的一定是更加百分之百的愛。
第二天,我讓兒子自己講述整個事件的過程,找到自己為什么磕碰的原因,下次注意,順帶還補充了些真發生危險后急救的措施和小常識。對于公公,以后每逢他帶孩子出去,我都會多說一句:“爸,這孩子太淘了,您多盯著點,辛苦啦。”
其實對待老人家很簡單,做事別總是抱怨,給他們留些情面,也別把責任都推給老人,畢竟孩子是咱們自己的,有事沒事都應該多從自己著手想問題。
可兒/教師/35歲
女兒有段時間一進屋就打開電視,無論做什么事,也不管看不看,電視總是開著。其實,這事的根源是婆婆,我在之前就發現她老人家有這個習慣,總是開著電視干活。
于是我在假裝不經意時和婆婆提過幾次,但婆婆都說是女兒自己要求看的,勸過幾次,也沒啥效果,而且有時不讓開電視就哭。我知道電視畫面對小孩子是有魔力的,但這樣下去會有很多問題,于是就和婆婆約定,孩子一旦吃飯看電視,就發微信給我,我來和她說。這樣,首先減少了我和婆婆之間的抱怨,又增加了我和女兒之間的有效溝通。
接下來,每天晚上孩子睡覺后,在婆婆和我說當天孩子的狀況時,我都會先說:“媽,孩子最近不錯,您還是很會教育的,今天她只看了一個動畫片就主動閉了電視。”然后我再說:“另外有個事情還得麻煩您,最近幼兒園老師總說她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我看書時發現專家說孩子吃飯、玩玩具時開電視非常影響注意力,您監督得很到位,但一個習慣的養成最少得21天,您還得繼續幫我監督,及時發微信給我啊。”
教育孩子本來就是家長的責任,交給老人,給他們添了麻煩,所以凡事只能商量,并且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說出來,作為小輩總去指點老人怎么做是一件讓他們難為情的事情。指責老人,也許這件事情會暫時解決,但是老人家心里總是會不舒服會有芥蒂,甚至出現一些負面情緒在其他事情上爆發出來,這樣肯定不好。
先肯定老人,再提意見和建議,讓老人能夠心情愉快地帶孩子,受益的是我們。心里想著這些來處理事情,就不會有太大問題。組建一個和諧的家庭,不是一方的意愿,而是兩方的協商。
來學習正確心態:
1.限于經濟、社會保障措施不完善等原因,很多孩子都由老人幫助帶,老人愿意舍棄自己的時間和自由來幫忙,要感恩。
2.科學育兒不是要遵照各種條條框框一成不變,因時制宜、因人制宜、靈活處理也很重要;“傳統”也有傳統的智慧,二者并不完全沖突。
3.老人的方式方法也許不容易被改變,很多非原則性問題也并不一定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父母是育兒的主要責任人,取得孩子的信任,在孩子面前有說服力,孩子自然會更多地受到父母積極的引導和影響。
4.非原則問題不一定要堅持,為人父母要放松,對孩子來說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能妥善處理分歧和矛盾的父母,比起一些小細節來,對孩子的積極作用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