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文
藥價事關民生,也是“看病貴”這一“老問題”的成因之一。其他國家的藥價怎么管?有沒有可借鑒之處?
日本:醫保覆蓋高,醫藥兩分離
目前,日本超過99%的人口已經納入國民健康保險的管理中,號稱“覆蓋率世界第一”。這一舉措基本切斷了患者作為個人與醫藥行業的經濟關系。醫患藥三者的經濟關系就轉換成了醫保藥三方。這一轉換,正是改變以藥養醫現狀的基礎。
過去幾十年來,日本持續大幅提高醫生的診療報酬,使醫生的主要收入來源從藥品變成了醫術。患者對醫院的依賴程度相對降低,有助于政府管控藥價。
日本實現醫藥分離的一大措施是將藥店從醫院剝離,作為獨立行業發展。在政府協調下,大部分藥局已經從出售非處方藥的小店,進化到具備針對各種處方出售藥品的能力。
德國:全國統一價,嚴防亂開藥
德國實行醫藥分離制度,醫院和診所都不設藥房。看病后,患者可拿著處方到任何一家藥店買藥。德國法律還規定,藥店不得連鎖經營,所有處方藥的價格全國統一。
德國絕大多數民眾參保法定醫療保險,藥費由醫保基金承擔,人們買藥時通常只需額外支付幾歐元附加費。
德國市場上有很多成分、質量、療效相當的藥品,價格卻各不相同。針對這類藥,醫保基金通常會規定固定參考價。如果藥價超過參考價,投保人有兩種選擇:自付超額部分,或改買其他療效相當的藥品。投保人一般不愿自付超額藥費,制藥公司也就較少提供價格超出限額的藥品。
俄羅斯:洋藥土藥兩重天
盡管俄羅斯政府對基礎藥品實施價格調控,以確保民眾能夠承受,但本國制藥業不發達,藥品市場充斥大量進口藥。這些藥品療效好,價格貴,沒補貼,要患者自己掏錢。民眾也更信任進口藥,寧肯出高價,醫生也通常推薦進口藥。據統計,2014年俄70%的醫藥市場被外國產品占據。
俄羅斯號稱讓公民“永久享受免費醫療”,但實際上是看病不花錢、買藥要花錢。政府調控措施主要針對基礎藥品,而進口藥卻價格一路飛漲。
另外,公立醫院投入不足,醫生收入不高,拿灰色收入成為“公開的秘密”。盡管藥店獨立于醫院系統,一定程度上切斷了以藥養醫的可能性,但醫生推銷醫療器械等行為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