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選修課在高中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開展詩詞創作活動對于詩詞教學選修課的教學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它一方面可以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詩詞的理解,提高鑒賞能力;此外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寫作能力。
古典詩詞是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高中階段,詩詞更是作為一門獨立的選修課程進入高中語文課程體系。“高中語文設置選修課是為了進一步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針對不同的學生有所側重地培養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以適應及滿足其興趣和潛能、未來學習和就業的需要。”[1]高中選修課程設置了五個系列,其中詩歌與散文是作為一個板塊提出的,而在具體的編排上兩者又是分開的。相對來說,詩歌這個板塊的重要性比其他幾個板塊更為明顯,因此,大多數學校都會選擇開設詩詞這門選修課。而在具體的教法上,很多教師會沿襲他們在必修課教學中的那些手段,如誦讀法、鑒賞法、知人論世法等,這些精細化的教法在選修專題上使用時費時費力,效果卻不是很理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產生懼怕抵觸的情緒和敷衍了事的心理。其實,選修課教學大可不必墨守成規,應該適當創新。“選修語文課的教學必須避免采用必修語文課的教學方式,過分精細面面俱到地去分析講解和練習”[2],但是創新并不是可以無所顧忌地玩花樣,而是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這個章法就是課程標準中制定的教學目標。在詩歌與散文板塊,課程標準的目標可以概括為“增加傳統文化積累,學習鑒賞方法,領悟藝術魅力,提高文學修養,嘗試創作這幾個方面”。[3]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筆者在正常的教學活動之外設置了一個課外活動,即開展了一項古典詩歌創作大賽的活動。在詩歌體裁上只要求學生寫近體詩,評選辦法是:在收集所有同學作品后,由老師打成電子稿出示在PPT上,隱去姓名等個人信息,由全班同學評閱選投,按得票高低排列名次,并對獲獎同學頒發獎狀和獎品。在比賽開始之前,筆者又專門在兩個班級各花了一節課時間溫習和講解了近體詩的相關知識。出乎意料的是學生對于這個比賽充滿了熱情,到截止日期,筆者統計了一下,兩個班級一共收到103份作品,而這兩個班級的人數只有81人,這里面還包含了一些外班同學的作品。筆者將這些作品錄入電腦制作成PPT,然后利用課堂時間和學生們一起評選。通過激烈地討論,最終產生了一、二、三等獎。活動結束后,筆者將獲獎作品貼在教室后面加以展示并給獲獎同學頒發了獎狀和獎品,所有參賽的外班同學筆者也給他們準備了相應的紀念品,以肯定和表揚他們對于古典詩歌的熱愛和參賽的熱情。這次活動可以說取得了圓滿的成功,它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校園學習生活,更重要的是對于學生的詩詞學習也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詩詞創作對于高中詩詞選修課的輔助作用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詩歌都是在課堂中進行的,教師教授特定的篇目,學生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往往是跟著教師設定好的思維軌跡來參與學習,不論是誦讀還是鑒賞,學生都是按照老師的指令進行的,即使學生有自主思考,那也是圍繞著特定的主題來展開,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是被動的,思維的空間相對來狹小。而參與比賽則不同,學生一下子就由學習的被動者變成了學習的主動者,從后方被推到了前臺,他們需要思考近體詩到底是什么?需要掌握哪些知識與技能才能寫好詩歌?什么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如何才能寫一篇令人滿意的詩歌?而這些問題是以前學習過程中從來不需要思考的,這樣一來,自身的角色就轉變了,由學習上被動的接收者轉變成主動的尋求者。傳統的刺激——反應模式就變成了需求——反應模式。在內需的推動下學習變成了一個個具體的任務。伴隨著一個個問題的解決,學生對于詩歌的了解程度也在逐漸地加深,對于詩歌的興趣也在逐步提升。在這種方式下獲得的知識是有目的性的,另一方面這種方式學到的知識技能也會使他記憶深刻。這樣不僅極大地提高了他們在詩詞學習上的效率,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他們對古典詩詞的興趣。
(二)使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于詩詞的理解,提高了鑒賞能力
程千帆先生說:“研究詩最好能夠寫點詩。”他還說過:“如果的那些詩論還有一二可取之處,是和我會做幾句詩分不開的。”可見寫詩對于了解詩、理解詩的作用。平時在教授詩歌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涉及到詩歌的相關知識,例如詩體、格律等,但學生未必真正了解,只有到了自己需要運用的時候才會真正地去走近它,研究它。會使用才是真正地掌握。另外,詩詞的創作過程還有助于學生提升鑒賞水平,自己的詩怎么樣?別人的詩為什么比自己的好,好在哪里?為什么有些詩句可以流傳千古?這些都是藝術鑒賞方面的,學生在參賽過程中必然需要關注與思考,在這樣不斷地思考研究中,他們對于詩歌的鑒賞興趣和鑒賞水平自然都會逐漸提升,對詩歌的感覺也會越來越敏銳。正如程千帆先生在《閑堂自述》中所說:“從研究角度來說,創作經驗愈豐富,愈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理解他人的作品也就愈加深刻。”[4]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寫作能力
高中生在作文上往往存在著這樣的問題:描寫缺乏,抒情泛濫,以抒情代替描寫,平鋪直敘,缺乏典型而細膩的描寫。這些是造成中學生記敘文能力平庸、水平低下的最主要的原因,而中國古典詩詞貴在含蓄,言約而意豐,講究選擇意象與營造意境,講究練字等。因此,創作詩詞對于中學生來說就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他們需要思考如何去選取主題;如何言簡意豐的地表現主題;如何更好地選擇意象,營造意境;如何更好地去表現某種情感;如何讓自己的詩歌有韻味。通過這一系列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學生會對于語言的把握有一定的感覺。他們會在以后遣詞造句的時候更加慎重,會事先咀嚼品味,比較差異。在抒情的時候會思考如何做到含蓄雋永,不露聲色。短時間內學生的作文水平可能不會得到迅速提高,然而通過這種活動的參與和訓練,他們會獲得一種意識,而這種意識會引領他們走上作文寫作的正途。
創作一篇高品質的詩歌對于目前的高中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他們既沒有接受過這方面的專項訓練,也沒有古典詩歌創作的外在大環境。但是我們的目的并不在此,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活動來輔助高中詩詞選修課的教育教學,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走近中國古典詩歌,去學習和探索它的特質,去發現與感受它的魅力,增加這方面的知識儲備,提高鑒賞能力,進而培養他們對于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參考文獻:
[1]巢宗祺等主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試驗)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唐建新主編.今天怎樣教語文[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程千帆.閑堂自述[J].文獻,1991,(2).
(蔡金成 江蘇無錫市第一中學 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