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菊蓮+姚莉
小令是元代散曲的一種,雖然篇幅極為短小,表達的意蘊卻十分豐富。同時,因其寫作內容及語言風格與學生現有的閱歷及語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這給小令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溫庭筠的小令《望江南》,就只有短短的二十七個字,卻寫出了一位飽受相思之苦的思婦形象,這一點對于學生來說是很容易就能感受到的。但如何深入人物內心,感受人物情感的變化,卻是這首小令教學中的難點。
孫紹振在《名作細讀》中說:“詩人調動讀者的想像來參與,卻并不提供信息的全部,他只提供了最有特點的細部,把其他部分留給讀者去想象,讓讀者用自己的經驗去補充。”《望江南》這首小令恰好是一首簡短又值得挖掘的小令,它的語言就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它抓住了最有特點的部分,在特點以外留下空白供人想像。學習這首小令,關鍵是要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想像。在教學過程中,我選取了兩個頗有特點的細節,根據詞中的內容,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通過想像來走近人物,深入思考,品出滋味,體會到了作品中人物細微的情感變化。
一、對人物行為進行想像
起句“梳洗罷”,意思是“梳洗打扮好了之后”,很簡單平常的一個生活細節,看似平平。
可若將“梳洗”二字細加品味,會引出頗多遐思:這是一位怎樣的女子?她會怎樣梳洗打扮?梳洗打扮好了之后準備做什么?當把這些思考向學生提出來時,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了起來:有的說,這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女子,她會像《木蘭辭》中寫的一樣“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打扮好了之后準備去望江樓等她的丈夫;有的說:這應該是一個長得很消瘦的女子,她的梳洗打扮應該不是濃妝艷抹,而只是打扮的干凈得體就好了,她等的也不一定是丈夫,可能是分別已久的心上人;有的說,這是一個雖用心打扮,但仍然遮不住滿臉憔悴之色的女子,她去等待久盼不歸的心上人……學生的想像不僅貼合文本,而且將思婦的形象具體化,可感化。這時,再讓學生去深入想像并感受思婦等待時的復雜心情,就簡單的多。這里引用其中一位學生對思婦心情變化的描述:又是一個清晨,思婦早早起床梳妝,一切收拾整齊之后,便滿懷希望,甚至有點興奮地登上了高高的望江樓,倚欄凝眸,憑欄遠眺,滿目是期待的柔情。希望隨著漸近的船兒越來越強烈,但屢次的失望,讓她開始顯得焦躁不安。時間在不停的推移,這一天猶如無數個前一天,是周而復始的由希望到失望。她斜倚欄桿的身影開始顯得疲憊,內心的痛苦煎熬讓她臉上浮現出孤寂落寞的神情。
《戰國策》中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蘇軾在《江城子》中,也是以“小軒窗,正梳妝”寫出了懷念妻子王弗時的繾綣深情。但《望江南》中的思婦雖著意修飾,卻是顧影自憐。從“梳洗罷”的情節想像中,不難體會到她內心的期盼,滿懷熱烈的希望,希望中的美好日子好像即將到來,孤寂獨居的生活好像就要結束。可當熱烈的希望不止一次地破滅,冰冷的現實只會讓她的孤寂變得更加刻骨。正是學生對特定人物——思婦的行為進行了想像,才深切體會到人物內心由希望到失望的,極其微妙的心理變化。
感悟這首小令,不在字面意思,而在詞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引領學生讀出詞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愛、那顆心、那種味,讓學生以自己獨有的想像去品味人物的內心世界,就是還學生以真正意義上的“讀者”地位。
二、對特有情境進行想像
小令中的“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一句,是最能令人生發想像出一幅鮮活畫面,一幕立體場景的句子,也是感悟人物獨特心靈的關鍵句子。
“過盡千帆皆不是”,表面上是寫景:來來往往的帆船有很多,卻沒有一葉是思婦所要等待的。這樣的解讀未免有些輕描淡寫。稍加推敲就會發現,這一句其實寫的是思婦內心希望與失望交替的過程,是與“梳洗罷”恰好相反的心境。在教學中,我問學生:“你們能不能發揮想象,用自己優美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來描述一下當時的情境?其中要加入適當的、合理的、有關人物的描述。”學生的想像描述是令人驚喜的:有的說,這是一個緊蹙眉頭,倚欄遠眺的女子,遠遠看見帆影,她便引頸長望,心兒隨著船的漸行漸近而漸漸緊張,希望也漸漸高漲,可是船到樓頭卻無情地繼續前行,當她意識到這并不是她等待的船兒時,她變得非常失望;有的說,可是這時的她還沒有完全失望,幻想促使她把目光再次投向遠方,眼里重新充滿期待,只是臉上的神情顯得更焦急了;有的說,她就這樣一動不動地倚欄張望,等待,發髻都被將風吹亂了,她也毫無察覺,就這樣,直到夕陽斜掛天際,微弱的斜暉就像含情的雙眸,一天又過去了,悠悠的流水就像是思婦的青春年華,毫不留情地逝去,更像是思婦心中久盼不歸的憂愁,綿綿不絕……就這樣,學生在情境的想像中,仿佛看到了思婦的神情由原來的滿懷期待,而變得蒼白凝重,讀出了人物內心無數希望與失望的交替,感受到了她內心的摧傷越來越慘重,體會到了她內心的無比落寞。這樣的想像描述,體現出了學生與文本人物之間心靈的碰撞。學生有了這樣的想像,才能真正體會思婦盼望的時間之久,她的癡情和執著,以及內心的痛苦煎熬。
“千帆”是“千船”的代指,但這又不僅僅是修辭方法的差別。船在水上,越向遠處,越是只能看到帆而不是船。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寫的是去船,把它倒過來,不就是這位思婦盼望來船的過程么?所以,一個“帆”字把讀者的目光引領到了遠處,使讀者也像詞中的思婦一樣極目遠望,企盼人歸。而“水悠悠”三個字,更是讓我們聯想到古詩詞中眾多以水寫愁的名句,如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寫出了愁的情狀,將無窮的憂愁和不盡的流水相聯系;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寫出了愁的長度,將水的綿長悠遠和人情緒上的愁苦統一了起來;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寫出了愁的重量,通過水中之舟,間接道出了愁的沉重壓抑……水的悠悠不絕和愁的千絲萬縷的特點是相吻合的。正是對“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這一情境的想像再現,才使學生切實體會到了人物內心由原本“梳洗罷”時的歡快,滿懷希望,變得空寂焦急,最終失望,內心滿是綿綿的憂愁。獨特的情緒體驗形成對照,鮮明而強烈。
通過這次想像教學在《望江南》教學中的運用,學生賞析詩詞的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他們對于這首小令中的留白,能夠學會去捕捉,并用貼合文本的想像去填空,最終真正體會到了人物內心的獨特情感。小令是能激發學生想像力的,有感染力的作品,很多詩詞同樣也有這些特點。沒有想像,就沒有詩歌。所以進入想像,通過想像來走進詩詞,把自己的感情和經驗投入到文本的理解中去,一起參與創造,應該是閱讀詩詞作品具體的、可行的、有效的方法之一。
(鐘菊蓮 姚莉 浙江衢州華茂外國語學校 3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