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學內容應該是五彩繽紛、充滿樂趣的,但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卻往往不是這樣。筆者在多年的教學經歷中發現,很多學生雖然喜歡上語文課,但卻往往為語文作業所“折服”,語文作業榨干了學生對語文課堂的最后一點興趣。那么,究竟如何布置更加符合課改精神和學生興趣的作業呢?
一、套餐式,自主選擇
很多學生都反映,語文作業的布置讓學生沒有選擇的余地,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的作業往往不能對語文素養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套餐式的作業布置方法,設置不同的作業層次,讓學生自主進行選擇,從而做到因材施教,發揚學生的個性。
例如,在學習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之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這樣幾個作業:1、選讀朱自清先生的其他經典名篇,并寫一篇讀后感或者散文賞析;2、收集古文中對月色描寫的經典篇目并進行摘抄;3、對《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的寫作手法進行賞析;4、收集有關荷花的詩歌或者散文,錄制一段朗誦音頻;5、對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和要求記憶的片段進行背誦。這5個作業中,學生至少選擇3項完成,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將這5項作業都做完。這5項作業,難易程度不同、布置角度不同、完成用時和評價標準也不同,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的需要,涵蓋了課內課外的相關知識,鍛煉了學生閱讀、寫作、朗誦等多種語文技能,學生在作業的完成過程中,可以自主進行選擇,按照自己的偏好和興趣有側重地進行作業的完成。這樣,可以讓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都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從中找到信心,同時也會形成一定的激勵作用,讓學生不斷挑戰較難的作業,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
通過套餐式的作業布置,學生在作業完成上有了很大的自主權,滿足了學生自我實現和知識探索的需要,同時,這樣的作業布置也更加具有針對性,充分體現了新課標改革下“給學生以自由,以學生為中心”的語文教學精神,貼合了語文教學的發展方向。
二、活動式,實踐探究
傳統型的作業,往往都是單一的紙上作業,學生做多了,難免產生厭煩情緒,而活動式作業,強調學生在實踐探究中完成作業任務,在更加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達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語文學習境界,提升語文素養。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語文《再別康橋》一課學習結束之后,我布置作業讓學生搜集了很多優美的現代詩歌,并由學生自己組織自己評審,召開了一場詩歌朗誦會,讓學生更加深入、有趣地去體會現代詩歌的美感和意境,增加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人文情懷。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魯迅先生,走進魯迅先生的作品,我則找到了幾集《百家講壇》,當成作業讓學生觀看,讓學生去了解在其他學者眼里,魯迅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文章又具有怎樣的特色。在學習了《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一課后,筆者則讓學生收集一些與集中營有關的圖片,在班內開展了一次集中營圖片展,并觀看了經典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讓學生對二戰時期這段慘痛的歷史有更深刻的體會。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從更廣泛的感受和體會中去領悟語文的魅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活動式的作業強調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讓學生能夠在完成作業、感到快樂的同時,獲得更多聯系生活、聯系實際的機會,讓語文的內涵和外延在廣度和深度上得到統一和延展。
三、整合式,淡化界限
傳統的語文作業往往都是限于本學科的知識,這與新課標改革的教學理念顯然是不相吻合的,如果缺乏與其他學科進行溝通,語文學習必將成為“死水”,難以取得大的突破。因此,教師在作業的布置過程中,可以淡化學科界限,將更多的學科整合在課后作業當中。
例如,高中語文往往與政、史、地等學科有著深刻的聯系,結合最近全國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的現狀,筆者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請以《環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為題,結合地理知識、歷史知識、政治經濟學知識寫一篇議論文,要詳略得當,運用史實。這一篇融合型作業,結合了政治、歷史、地理等多個學科,既考察學生對多個學科知識的整合運用能力,又能體現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對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通過這樣的方式,幾個學科的知識融合到一起來,相互促進,讓不同的思維方式與角度相互碰撞,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顯然是大有裨益的。
整合式作業打破了各個學科之間的隔閡,以語文知識為接合點讓學生腦海中各個學科的知識進行交融,為了完成整合式的作業,學生往往要調動多個學科的知識,從而引導學生綜合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當然,在高中語文的教學課堂上,進行個性化作業的設計必須要建立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不管運用怎樣的形式進行教學設計,都必須實現與教學文本的充分對接,避免讓課堂教學形式化,教師應當在教學大綱和課改精神的指導下,不斷進行高中語文教學多元化的探索,努力實現教學資源的特色運用,努力打造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努力提高高中生的語文素養。
(潘淑梅 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青龍山高中 4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