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認為語文教師不僅要加強“有意”設計,還要能夠巧妙地利用“無意”制造“有意”,才能使語文教學之花常開不謝,煥發(fā)出恒久活力。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如果不能優(yōu)化語文教學藝術,往往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疲勞,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審美疲憊感,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有意”與“有意”。
一、語文教學中的“有意”與“無意”闡述
(一)語文教學中的“有意”
語文教學中的“有意”是指教師根據(jù)學情與文本特點進行有意識的教學預設。高效的語文課堂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教師要加強語文教學研究,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設計能力,通過有意識的教學預設,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推動語文課堂的有序、有效推進?!坝幸狻苯虒W設計的重點在于根據(jù)學生實際、文本特點等精心設計教學,提升語文教學的針對性。
(二)語文教學中的“無意”
語文教學中的“無意”是指教師根據(jù)語文課堂中自然生成的資源巧妙地進行教學引導,提升語文教學效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盡管對語文課堂進行了精心的預設,但語文課堂中的“突發(fā)”情況是不可預期的,也是不可預設的,這就是所謂的語文課堂的自然生成性。教師要善于利用語文課堂中的自然生成性資源,巧妙引導,提升語文教學的廣度與深度,帶領學生向課堂更深處漫溯。
二、語文教學中的“有意”與“無意”實踐
(一)有意而為之:因人因文巧預設
1.因生設計-以生為本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語文課堂要達到提升教學效率的目的,語文教師必須要根據(jù)學情進行教學預設計,做到以生為本,充分考慮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包括學生語文學習特點、學習能力、學習興趣、認知規(guī)律、生活閱歷等,緊緊圍繞學情特點,使語文教學設計有效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fā)展,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有意為之”。
如聞一多的《死水》這篇文章,具有特定的時代背景,這需要教師能夠結合特定的時代背景展開教學,為此,我安排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追尋聞一多之死。
(學生:介紹聞一多有關知識;教師:投影總結,在投影時,筆者通過下劃線方式,重點突出聞一多作為學者和民主戰(zhàn)士的身份、殺害聞一多的對象,以及聞一多詩歌的思想主題。)
這樣的有意設計是為了彌補學生閱讀視野的不足,幫助學生從走進聞一多到走進這篇詩歌,為學生理解“死水”這一象征意義進行鋪墊,以便學生通過解讀意象塑造的多角度、多層面,進而把握詩歌的思想精華所在。
2.因文生色-以本為本
除了圍繞學情進行教學預設外,影響教師教學設計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文本。文本是教師展開教學、傳授知識、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質的重要載體。每一篇文本都凝聚著教材編寫者的心血與智慧,教師要深入挖掘文本教材,把握文本特點,尤其要與編寫者、作者進行深度的交互,把握教材編寫者的選編意圖、深入領會作者的思想,與作者進行思想情感上的互動,做到以本為本,教師才能教出“有意”,使語文教學達到教學預期目標。
如朱啟平的《落日》,這篇文章題材是通訊,基于這篇文章文體特點,筆者設計了下列教學環(huán)節(jié):知識鏈接—新聞側記。新聞側記,又叫特寫。它主要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場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橫斷面,用橫的寫法加以擴大描述和精雕細刻,通過一個或若干個生動、感人的鏡頭,將所選取的橫斷面細致而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讓讀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個細節(jié),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來說服人、教育人、感染人。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有意設計,學生從文本特點出發(fā),進而把握本文選材組材方法及細節(jié)描寫的精妙,突出了教學重難點。
(二)無意生有意:因時因境妙生花
1.靈機妙動-巧抓時機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行為具有不可預期性,因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會生成豐富的自然性教學資源。語文教師要善于加強課堂觀察,做到靈機妙動,巧妙地抓住語文教學的時機,在無意中巧生有意,制造“問題”,制造矛盾,激發(fā)學生思維。
如陸游的《書憤》,在學生交流題目時,關于“憤”的理解產(chǎn)生了多元化理解:
生1:義憤
生2:悲憤
生3:悲憤并義憤。
面對學生課堂自然生成的資源,筆者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展開辯論,要求學生結合詩句、詩人背景資料等,進行詳細的闡述,從而將本詩的解讀推向深入:首聯(lián)寫詩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復失地;頷聯(lián)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憤中有豪言壯志,有民族大義,故為義憤; 頸聯(lián)“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投降派的誤國,使國家蒙受大難,詩人壯志未酬,卻年事已高,故為悲憤。
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總結性概述:《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并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有民族大義藏于胸膛。
2.臨場發(fā)揮-貼近情境
語文學科的獨特性使得語文教學具有很強的情境性,面對這些自然生成的情境,語文教師如果能夠做到臨場發(fā)揮,貼近情境,必定能夠在無意中使情境開出美麗的花朵來,使語文課堂煥發(fā)出恒久魅力。如語文活動課“表達與交談”--《口語交際-交談》,在上課之前,筆者發(fā)現(xiàn)有兩名同學正在底下竊竊私語,我此時比較糾結:放縱乎?批評乎?亦或其他?身陷其境,于是筆者臨場發(fā)揮,決定以此二人為話題,導入本課的學習:
“我很高興看到同學們對于本課的期待,有兩位同學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進入本課的學習狀態(tài),兩人正進行著親密的‘交流,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這兩位同學,請他們來交流一下交流有哪些基本要求?應該掌握哪些基本技巧?”無意中的“有意”為之,不僅達到制止學生違紀行為的再持續(xù),又幽默地引入本課活動的話題,折射出一位語文教師的人格魅力。
語文教學是一門永恒的藝術,語文教師不僅要加強“有意”設計,還要能夠巧妙地利用“無意”制造“有意”。在“有意”與“無意”教學路上,語文老師需要堅定無悔地一直走下去。
參考文獻:
[1]楊壽堪,吳圣.解讀柏拉圖理念論[J].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
[2]宓娟.語文閱讀中的有意與無意[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17).
(王燕 寧夏石嘴山市第一中學 75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