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存在很多問題,一般來說,高一的時候師生還認認真真學習新課文,高二開始就準備高考,高三語文教學基本上就是專門針對高考試卷而設計專題復習。一方面,語文學科的教學效果不能立竿見影,導致很多學校決策者把語文學科放在次要位置;另一方面,又有些語文老師急功近利,甚至有的語文老師從高一開始就撇開教材,帶領學生直奔高考陣地。高中語文課堂現狀不容樂觀,筆者提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應多一點“語味”、“文味”、“回味”。
一、有“語味”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
語言生動的課堂是針對死氣沉沉的課堂而言,語言生動的課堂永遠充滿著活力,在狠抓素質教育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課堂語言不僅需要生動形象,而且需要有趣味,有趣味的課堂語言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故語文教師需要錘煉課堂教育語言。時代日新月異,人們觀念與時俱進。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千萬不能“以不變應萬變”,而要緊跟時代步伐,課堂語言貼近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感知教師語言鮮活有趣。例如在作文講評課中,教師點評學生作文的語言要幽默風趣、含沙射影、一語雙關。而且,學生作文中出現的新鮮時尚流行的網絡詞匯,例如“小鮮肉”、“萌萌噠”、“漲姿勢”、“也是醉了”、“且行且珍惜”等,教師不但需要理解,而且需要活學活用。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信服教師的口語能力。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曾經要求語文教師要做到“出口成章”。我想,每一個語文老師都應該向這個方向努力。
有趣味的課堂教學語言需要語文老師苦練內功、長期積累。筆者聽過很多高中語文課,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語文教師語言乏味、學生聽課時昏昏欲睡。長此以往,造成學生厭惡語文學科,語文教師教學熱情下降,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語文教師也應該反思自己的課堂語言,是不是吸引學生。例如,有教師教學徐志摩《再別康橋》的時候,穿插一些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愛情故事、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有趣的愛情故事中領悟詩歌的“語言美”、“韻律美”、“建筑美”。現代詩歌的理解離不開學生的朗讀,但是畢竟時代不同,背景不同,需要語文教師具有淵博的知識,把平淡無趣的詩歌分析變為講述神奇的傳說故事,讓學生走進那個時代感悟徐志摩對康河的一片情感。
二、有“文味”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實際教學中,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被淡化甚至忽略了。其實語文課堂一定要蘊含人文味,讓學生與古今中外的作者對話,在了解和理解人文思想的基礎上,確立人文觀念,熏陶一種人文情懷,恪守一種人文精神,在心底打下深厚的人文烙印,舉手投足之間流露一種人文氣息。
例如,在教學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這篇課文時,我們的立足點不僅僅只是讓學生理解這篇演講詞的內容和形式,還要引導學生理解這位黑人領袖堅定的信念、慷慨的激情、以及對自由的無比向往。最主要的是要學生學習為實現政治理想而奮斗的精神,培養學生振興祖國民族的神圣使命感和主人翁精神。語文課堂教學的人文性體現在通過學習演講,學生能在心中無形中樹立一種經世濟民的偉大抱負。
三、有“回味”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
語文課堂有“回味”是指語文課堂具有思想味。學生通過打開語文課堂這扇窗戶,得到心靈的啟迪,能夠更加理性地看待周圍的一切人和事。思想味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展觀、中國夢等正能量的情感認同,也包括中國古典哲學蘊含的有價值的元素。難能可貴的是,思想味是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潛移默化的感知,不是空洞無物的晦澀說教。學生在青春期,需要正確的思想引導,需要正能量的東西打下精神的底子,所以語文課思想味至關重要。
例如,在講解現代文閱讀馮友蘭先生《人生的四境界》時,涉及到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學生很難感悟最高境界天地境界是什么境界,其實天地境界就是道家境界。然后教師讓學生聯系高中學習的蘇軾的作品,從蘇軾作品中看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對蘇軾有何影響。有的學生談《赤壁賦》中有佛家思想,有的學生談《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流露出道家思想的痕跡,有的學生談《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有儒家思想等等。學生通過走進蘇軾的作品中,感悟到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在蘇軾身上留下的印痕。再回歸到現代文閱讀題,重新理解馮友蘭先生提出的人生的四境界,就不難理解先生提出的是人生的哪四種境界。這就達到了語文教學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有的學生甚至感悟,人生需要儒家思想拿得起,也需要佛家思想放得下,最后還需要道家思想想得開!語文味的課堂讓學生明白所學知識的價值,認識了社會和理解了人生。
總之,讓高中語文課堂多點“語味”、“文味”、“回味”!
(謝敏 安徽省南陵中學 24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