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略顯功利,偏離了閱讀應有的美感和最基本的意義。私以為如果在當下的閱讀教學中進行適當的延伸閱讀,那么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感受學習語文的樂。
語文老師可能會遭遇這樣的尷尬場景: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著課文,學生卻在底下偷偷地讀著課外書籍。同樣是閱讀文學作品,為何一些學生卻鐘情于自己帶的書,而不愿聽老師精心準備的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解析呢?原因可能很多,但拋卻學生的因素,老師又要承擔哪些責任呢?
毋庸置疑,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而閱讀對于學生而言,意義尤為重大。首先,語文是基礎學科,無論學生將來選擇什么專業、從事什么工作,都要運用到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其次,閱讀是一種了解外部世界的方式,通過閱讀,足不出戶也可以通曉古今、遍覽寰宇。第三,閱讀還是一種認知心靈的途徑,他人的思想在自己的心里激蕩,進而產生共鳴,最后沉淀成為自己的認識,幫助我們從外部世界回歸到內心世界。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當前的閱讀教學現狀卻讓人擔憂。筆者一直在高中語文教學一線工作,對當前的閱讀教學現狀有著直觀的認識和深切的體會。整體來說當前的閱讀教學,它的功利性超出了閱讀教學的本質,偏離了閱讀應有的美感和最基本的意義。
一、具體表現
(一)重視文言文,輕視現代文
很多老師喜歡教文言文,會在新學期開始時,就將課本中出現的文言篇目全部講解完畢,而且在講解的過程中,落實到每一字每一句,并嚴格要求學生認真積累實詞虛詞。從耗時費力上,足見文言文的重心地位。
究其原因,主要有這幾點:首先,在高考試卷中,文言文更容易拿分,滿分十九分拿十幾分不在話下,而文學類文本滿分二十分,拿十幾分談何容易!其次,文言文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知識點比較多,高一高二階段考試出題的概率大,丟分也相對來說比較多。孰輕孰重,一目了然,出現這種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精讀幾篇,缺少延伸
教材所選的皆為各個時代的名家名作,老師在教學時會不遺余力地對作品進行全方位的解析,以求講精講細,讓學生徹底弄懂。這種做法本身沒有錯,但是如果把教授的范圍僅限于教材內的這幾篇文章,不作相關的延伸,那么教材里的經典就成了“孤本”,學生學后難以形成系統的思想認識,也缺少豐富的情感體驗。這種情形下,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顯然不易。
(三)重視文學類的文本,忽視論述實用類的文章
教材的編寫者編寫教材時還是非常注重各種文體的比例的,以蘇教版的必修教材為例,詩歌、小說、散文、戲劇都有所涉及,也有像《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東方和西方的科學》這樣深入淺出的學術性著作,還有《白發的期盼》這樣的訪談類文本,甚至還有“走進語言現場”這樣的以口語交際為主的專題。教材編寫者的用意是值得肯定的,要讓語文學科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要求得到充分展現。可是,現實是很多老師大刀闊斧地砍掉了這些文章或專題,只在臨考時劃劃其中的字詞成語、文學常識等以應付試卷中的基礎知識。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光體現在對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上,也應該體現在對論述實用類文本的解讀和寫作運用上。
(四)試卷評講,就題講題
試卷上也有各式的文本閱讀,但是在緊張的課時安排之下,大多數老師是就題講題,并未對試卷上選用的文本作深入的分析和有用的拓展,所以試卷上的好文章在學生看來,它只是閱讀做題的材料,并未成為激發喜愛閱讀的契機,這著實是一種浪費。
種種現狀,如在眼前。這會導致怎樣的后果呢?后果是盡管經過多年語文課堂上的學習,但步入高中的學生卻積累淺薄、知識面窄、閱讀面狹窄,寫文章時言之無物,常感到沒有話說,學得很苦,卻收獲很少。最基本的識字量也有問題,簡單的寫作也會經常出現錯字、病句。因此,越來越多的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缺少興趣,甚至出現了厭學的情緒。
一位中學校長曾說過:“沒有不喜歡讀書的學生,學生不讀課外書是因為沒有明確的人生動力,沒有時間、沒有興趣、沒有有效的學習方法,沒有一位好的教師的引導。關鍵是教師本身必須愛讀書、多讀書,必須用自己的熱情和影響力、去激活學生心中潛在的閱讀需求。”[1]
二、具體措施
(一)由作家的一篇延伸至作家的作品集,激發閱讀興趣
教材提供的是可供閱讀鑒賞的范本,在教授這些范本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學生對某一文本有了一定的閱讀體驗后,可以窺得該作者的整體作品特點。此時老師適當引導,可以讓學生對作家產生興趣,進而主動閱讀其作品。
比如,在教授《我與地壇》時,從地壇景物入手,感受地壇雖廢棄卻又生機勃勃的特點,進而理解史鐵生對人生的思考感悟。讀完此文,學生對史鐵生充滿敬意,一個坐在輪椅上的人,他的精神高度甚至超過了站著的一般人。這個時候,適當介紹史鐵生的作品《病隙碎筆》,這是一部充滿了生命體驗的人生筆記。文中有諸多關乎人生命運的“成長”、“生病”、“愛情”、“金錢”、“生存”、“道義”、“信仰”、“死亡”等感悟文字。高中階段是學生性格成型的重要節點,多閱讀這些感悟生命的文字有助于學生珍視生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另外,集中閱讀某個作家的作品,可以讓閱讀過程更完整,學生可以充分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與作者對話,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二)由一篇文章延伸至相似主題的作品,拓寬閱讀視野
名篇佳作往往表達一些經典永恒的話題,讀一篇往往是只知其一,在課堂教學中,做適當地延伸就極有必要,這樣可以給學生補充課外知識,拓寬閱讀視野,進而保持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
譬如在學習《獲得教養的途徑》一文時,黑塞告訴我們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反復閱讀經典著作。課堂上我推薦學生讀畢淑敏的《常讀常新的人魚公主》,畢淑敏以其自身閱讀體驗,告訴讀者一個人對同一本書的感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而逐步加深。課后又印發了林海音的《竊讀記》和陳四益的《站著讀與跪著讀》兩篇文章,讓學生課后閱讀。林海音在文中表達的對書的喜愛、對知識的渴望、對善良之人的感恩會感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陳四益則以犀利的語言批判跪著讀的錯誤做法,直白地告訴讀者讀書時不該迷信權威,要敢于質疑問難,客觀評價。
相似主題的文章匯集到一起,還可以讓學生看到多方觀點,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養成理性思維的優良習慣。
(三)由一類文章延伸至相同體裁的文章,提升閱讀能力
這主要針對相似文體的文章,以論述類、實用類文本為主。這類文本往往被教師忽略,但在實際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讀到甚至會寫作此類文章,所以不該忽略。因為這些文本擁有相似的結構與手法,著重了解一篇,掌握了閱讀方法后,可以提供更多材料讓學生鞏固對這種文本的認識與閱讀,而非等到考前才去做相關訓練。
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非常典范的說明文,運用了作比喻、作比較、列數字等說明方法,對荔枝的介紹準確而又生動。讀完后要求學生自讀《景泰藍的制作》,既了解了景泰藍這一傳統工藝品的制作過程,又把閱讀方法內化為閱讀能力。
(四)用好試卷上的閱讀材料,積淀閱讀感悟
試卷上的閱讀材料往往是精美雋永的美文,如果僅用作講解解題方法的材料未免有些“浪費”了。學生集中心志閱讀過,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在評講后及時抒寫自己的讀后感悟,會讓這些美文深深烙在他們的腦海里,有時還能引發他們自己對生活的觀察感悟,真正做到了主動積淀情思,久而久之,自然也就成了自己的思想認識。
有一次,學生散文訓練,材料是《雪中六盤》,文中一段議論深深感動了學生。“人間的事就是這樣,當一切都已遠逝,當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濤一樣卷持著自己浮沉而下的時候,人們有時會回憶起一個遙遠的印象。隨著成年,隨著見識和缺憾的積累,人們會開始懂得這印象、這心境的可貴。因為它只這么閃爍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滅,就永遠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滅的時候,帶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歷史,當你知道已經真的失去了它的時候,你會感到額頭上又添了一道皺紋,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多數學生摘抄了這一段,并受文中“遙遠的印象”的觸動,寫下了自己心靈旅途中的“印象”,生活在此留下一個記號,真實而動人。這何嘗不是一種收獲?
當然,說一道萬,要改變我們的閱讀教學現狀,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語文教師自身的努力。我們的教育信念、學科抱負甚至職業良心,都決定著深閱讀的進行程度。我們可以盡可能地多讀一本好書,多給學生推薦一本好書或是每天為他們真誠地、沉醉地讀上一段美好的文字。這樣才能讓學生不再癡迷于在桌肚中的偷看,而是回歸快樂充實的課堂。
葉圣陶先生擲地有聲地說:“看書讀書是每一個人一輩子的事。”南宋朱熹有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沉浸在書香里的語文,才能從根本上滋養一代代人的心靈。
參考文獻:
[1]程云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及應對[D].延吉:延邊大學,2010.
(李秀雯 江蘇省儀征市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高級中學 21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