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娥
摘要:“微信”是騰訊公司設計并運營的一項社交軟件,其商業成功令人望其項背。但是,價值幾百億的“微信”商標并不一定是屬于騰訊公司的。是先推出產品還是先進行知識產權申請與保護,對于創業公司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創新創業;知識產權策略
提起微信,沒有人不佩服張小龍的,大概也沒有人懷疑微信是屬于騰訊公司的。但是,微信商標所有權屬問題還真是騰訊公司無法言說之痛點。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測試版發布,三天后,2011年1月24日,騰訊正式向商標局提交了“微信”圖文商標注冊申請。可是,在此之前2個月,創博亞太科技(山東)有限公司于2010年11月12日向工商總局商標局提交了三件“微信”文字商標注冊申請,分別涉及商標分類中的9類、38類和42類(這幾類都是與計算機、通訊、軟件等行業相關的,其中第38類更是互聯網企業必爭之類)。自此,騰訊公司和創博亞太科技(山東)有限公司開始了微信商標權屬的曠日持久的爭奪戰,截至目前,官司還沒有最后結案,價值高達幾百億的微信商標所有權是否屬于騰訊公司,難說。
同樣的例子,號稱擁有1.5億用戶的“滴滴打車”在產品上線3個月才想起來申請商標注冊,結果是截至目前已有兩家公司因“嘀嘀”商標起訴滴滴打車侵權,其中,有一家索賠金額更是高達8000萬元。
令騰訊公司雪上加霜的是,創博亞太科技(山東)有限公司起訴騰訊微信產品涉嫌侵犯其項名為“提供與位置信息相關聯的在線黃頁電話簿的系統和方法”(專利號:ZL200910084756.8)的專利,該專利主要是提供與位置信息相關聯的在線黃頁電話簿的系統和方法,具體包括在移動通信網絡上向移動電話用戶提供與用戶的移動電話終端所在物理位置相關聯的在線黃頁電話簿服務,用戶通過與位置信息相關聯的在線黃頁電話簿就能夠在其移動電話終端上顯示其所在位置附近的、其要求類別的所有電子名片供其瀏覽與選擇,用戶通過其移動電話終端選擇出電子名片,選擇通信方式并確認后,移動電話終端以所述通信方式與選擇出的對象建立通信聯系等。微信軟件特別是其包括的“附近的人”、“微信公眾賬號”功能,已經完整地覆蓋了該項專利的全部技術特征。
騰訊公司在知識產權方面的短板,亟待引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下的創客們的重視。
對于大眾創業來說,不論是自主創業,還是加入創業團隊,最為重要的就是如何做好包括商標在內的各類品牌和創意保護。微信和滴滴打車都是采用“先有產品,再做保護”的常規策略,這種策略并沒有錯,但是,碰到特殊情況就麻煩大了。當年的IPAD商標糾紛也是如此,一個10萬英鎊的商標轉讓合同,最后變成了16億美金的商標侵權糾紛,個中滋味,當事人自知。因為我國商標注冊和專利申請都是采用的“申請在先”原則。
再來說個專利的例子。
VCD和U盤,大家都熟知的產品。當年的萬燕VCD和今天的朗科U盤,兩個公司的創始人背景、創業靈感的來源,以及創業經歷都十分相似,但兩個都是“開拓了國內空白領域”的公司的結果卻迥然不同。
1992年,在美國舉辦的國際廣播電視技術展覽會上,美國C-CUBE公司展出的一項不起眼的MPEG(圖像解壓縮)技術引起了姜萬勐的興趣,他立刻想到,用這一技術可以把圖像和聲音同時存儲在一張小光盤上。此后,姜萬勐先后出資57萬美元,于1993年9月,將MPEG技術成功地應用到音像視聽產品上,研制出一種物美價廉的視聽產品——VCD,并且迅速將產品面向市場銷售。隨后,國內VCD生產商群雄四起,愛多、先科、步步高等廠商后來者居上,萬燕眼睜睜看著自己開拓的領域被群雄分割蠶食而無力自保,技術的保守固封等來DVD的最后一擊,萬燕黯然退場,銷聲匿跡。
1999年,鄧國順在新加坡參加技術博覽會,獲得靈感,要摒棄傳統的軟盤軟驅,以更加小巧、穩定、容量大的移動存儲器取而代之。回國后, 以15萬元的資產注冊成立了深圳朗科科技有限公司,在世界上率先成功研制出了新一代移動存儲器——閃存盤(取名“優盤”,“優盤”現為朗科公司商標),并向中國和美國、日本等國家申請了相關專利。2002年,朗科創下了2.5億元的銷售奇跡。與此同時,市場上出現了許多同類產品,僅國內市場的同類競爭品牌就多達200余個,加之國外巨頭SanDisk、金士頓、PNY、索尼等幾乎所有做過計算機存儲業務的企業都加入了閃存市場的爭奪戰中。朗科前景一度不容樂觀,在這種情況下,朗科針對華旗發動侵犯專利權的訴訟,并在此后對美國多家公司發動侵犯專利權訴訟,在朗科一系列的訴訟進攻下華旗敗訴,SanDisk、金士頓、PNY、索尼等國際巨頭都展開了和朗科的合作,而臺灣宏基則退出了移動儲存領域。此后幾年,朗科申請并獲得多項移動存儲方面的基礎專利,鞏固了朗科公司在全球閃存應用領域“開山鼻祖”的地位,并成為中國第一個靠收取專利費獲利的公司。
朗科與萬燕,一個是優盤之父(1999年),一個是世界第一臺VCD的制造者(1992年),前者已經在創業板風光上市,后者在制造了世界第一臺VCD之后不久就被后來者排擠到了無路可走、被人遺忘的邊緣;前者開拓了中國企業向國際巨頭收取專利費的先河,后者在黯然退場之后被尊崇為“革命先烈”,引起一個叫“萬燕悖論”的理論討論。他們的故事都無法繞開一個東西:專利。當然,一個企業的成功和失敗都是多因素的結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專利策略的失敗是萬燕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是先申請專利,還是先讓產品占領市場?這確實是個問題。但在萬眾創新的今天,不應該是個問題。
參考文獻:
[1]楊生強.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策略研究.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15)
[2]吳敏.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戰略研究.中國科技論壇,2006(05):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