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珮琪
摘要:“一帶一路”戰略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知識產權環境的復雜性和知識產權制度的差異性勢必導致多層次、多領域的知識產權糾紛。我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知識產權風險防范機制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政府在風險防范機制中是連接企業、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機構發揮作用的重要橋梁,是企業進行境外維權的堅實后盾。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是境外知識產權風險防范機制的主體,企業的利益是評判知識產權風險對策成功與否的標準。本文從政府與企業兩個層面分析了我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知識產權風險防范措施。
關鍵詞:“一帶一路”; 知識產權;風險防范;企業;政府
“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企業“走出去”、實現貿易投資便利化與技術合作的重大歷史機遇。發達國家國際化發展歷程顯示,后發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必將面臨先行者較大的知識產權風險。在“走出去”進程中,我國企業愈來愈受到國外競爭對手的關注,企業頻頻遭遇知識產權風險,損失慘重。“一帶一路”戰略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知識產權環境的復雜性和知識產權制度的差異性勢必導致多層次、多領域的知識產權糾紛。分析我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知識產權風險防范,對有效控制風險,順利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具有重大的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在國際化風險研究方面,Simon首次探討了企業海外投資風險的預警問題,認為預警系統的目的是消除意外因素和提高應付突發事件計劃的超前時間,并提出了有效的國際風險預警系統應達到的標準。Miller則最早提出了系統而全面的“國際風險一體化框架”PEU模型。
在國際化知識產權風險研究方面,Josh L認為與傳統的風險相比,專利侵權訴訟風險對企業危害更大,不僅影響到企業當前經營,同時損害企業市場聲譽和未來技術創新、市場拓展。針對國外投資在美國市場專利糾紛迅速增長的現實,一是John R.Allison, Emerson H. Tiller從專利內在屬性的角度,二是Crampes Claude, Langinier Corinne從專利權利人對技術監控和潛在侵權人對技術模仿等企業行為的角度對美國市場的專利侵權訴訟進行研究。
一、我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知識產權風險防范機制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該機制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為主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組織協調輔助,各方相對獨立、各司其職,但互為依托、協同運作。
當企業發現自己的合法知識產權在境外被訴侵權或受到侵害后,不僅要盡快啟動企業內部知識產權處理程序、制定應對策略,還要及時向政府、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組織報告涉訴的具體情況,借助于政府境外知識產權信息庫中的信息以及中介機構提供的專業服務,有效應對境外知識產權糾紛。政府在接到企業的涉訴報告后,及時發布預警,引起利益相關方的注意,防止更多企業陷入糾紛。
二、政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知識產權風險防范策略
政府在“一帶一路”建設知識產權風險防范機制中,是連接企業、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機構發揮作用的重要橋梁,是企業進行境外維權的堅實后盾。其重點是戰略制定、制度建設、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基礎信息服務、預警服務平臺、培育規范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機構、對外交流合作等全局性、基礎性和援助性的事務。
制定“一帶一路”知識產權總體發展規劃和促進戰略。“一帶一路”知識產權發展規劃和促進戰略的制定將會對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知識產權的布局、維權等方面發揮巨大的導向和促進作用,更利于整合各方資源,為防范知識產權風險奠定堅實的基礎。
注重與知識產權國際規則接軌,進一步加強國內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建設。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建設不僅可以為“一帶一路”知識產權戰略的構建、實施以及信息庫建設等提供法律依據,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堅實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保障;而且與國際規則接軌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可以引導我國企業對國際規則的理解,防止因法律差異而導致的知識產權風險。
加大知識產權領域對外交流與合作力度。以“請進來”方式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知識產權領域的交流合作,提高企業開拓沿線市場進程中的知識產權意識和能力;以“走出去”方式跟蹤發達國家知識產權發展動態與趨勢,學習國外知識產權發展的先進經驗,加強對沿線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的研究;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知識產權對話,增進相互了解,協調知識產權沖突,與沿線國家政府達成知識產權境外保護的協議、條約。
積極參與知識產權國際規則的制定。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加強合作,充分發揮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力,逐步改變發達國家主導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的不公平現狀, 推動國際知識產權規則朝著普惠、包容方向發展。加大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知識產權類型的保護,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我國企業爭取最大化利益。
努力建設“一帶一路”區域知識產權一體化制度。區域知識產權一體化有助于知識產品在區域里自由流動、促進貿易自由化,推動知識產權法全球化的實現。北美自由貿易區通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提出成員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必須達到的最低標準,有力地推進了區域知識產權保護的一體化。構建“一帶一路”區域知識產權一體化制度,一是要積極融入國際知識產權體系,充分研究國際知識產權規則與區域規則之間的沖突和矛盾;二是要堅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充分考慮沿線國家知識產權發展狀況的差異,允許不同國家實施不同的保護策略,以保證“一帶一路”區域知識產權一體化的凝聚力和合理性。
進一步完善由相關部門組成的境外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協同機制,提高協助和支持企業境外維權效率。企業境外知識產權維權具有涉外性明顯、專業性強、范圍廣泛等特點,援助機制涉及多個相關部門。應建立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商務部、外交部、財政部等相關政府部門,聯合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組織,協同推進海外維權援助的工作機制。同時,引導地方建立境外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協同機制,提高維權效率,支持企業知識產權境外維權的各項援助工作。
設立“一帶一路”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專項資金,建設沿線國家知識產權信息庫,建立知識產權預警服務平臺。“一帶一路”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專項資金主要用于企業境外知識產權信息咨詢、法律咨詢等服務,幫助企業防范境外知識產權風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是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信息資源,而提供沿線國家知識產權信息、信息預警以及最新案例等是政府服務于企業,向企業提供公共基礎服務的基本職能。使領館、駐外經商機構也為政府履行該職責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知識產權信息庫便于企業了解沿線國家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和風險狀況,便于企業進行有效專利檢索和專利信息查詢并采取相應的知識產權風險防范策略,產生糾紛后能夠采取有效的應訴措施。建立“一帶一路”知識產權預警服務平臺,對知識產權風險進行警示、主動防范和制訂應急預案,協助企業從被動應對轉變為主動防御。
注重培育和規范與知識產權相關的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機構。境外知識產權糾紛往往涉及同一行業的多個企業,甚至整個行業,而且較之于政府,行業協會更具有靈活性,因此,企業迫切需要行業協會的引導或組織應訴。另外,企業在處理境外知識產權糾紛過程中需要求助于知識產權代理、信息咨詢、法律服務等服務,需要各類中介機構的參與與支持。政府應注重培育和規范與知識產權相關的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機構,如制定有利于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的財稅扶持政策,重點培育一批服務規范、誠實守信、專業化程度較高的知識產權服務骨干企業,鼓勵和支持知識產權服務業向專業化、規模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通過規范知識產權服務業從業人員的資質管理,建立職業資格證、資格審查和注冊登記制度,明確知識產權服務執業人員的資質條件。
引導并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知識產權風險防范功能。完善地方政府知識產權地方立法機制并突出地方特色,確保優勢產業、產品在對外競爭中的優勢地位。以陜西為例,陜西一方面要圍繞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各項要求及陜西經濟長遠發展需要,積極制定和出臺一批有關知識產權的陜西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突出陜西文化、地源優勢和資源優勢等特色,確保陜西優勢產業、產品在對外競爭中的優勢地位。建立具有協調職能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改變過去不同的產權行政管理部門各自為政的局面,建立知識產權保護的整體觀念。研究、創新符合陜西地方實際的知識產權行政管理協調機制,針對陜西出口商品的監管,制定一套包括知識產權局、人民法院、司法局、科技局、新聞出版局、海關、工商、商檢等相關執法部門的協調職能方案。
三、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知識產權風險防范策略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是境外知識產權風險防范機制的主體,是境外知識產權糾紛的直接參與者,企業的利益是評判知識產權風險對策成功與否的標準。
牢固樹立境外知識產權風險意識。遭遇和應對知識產權糾紛對于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是不可避免的,牢固樹立境外知識產權風險意識,及時查找自身不足和原因尤為必要,如學習研究境外知識產權糾紛案例,帶動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提升等。
建立企業專利預警機制,加強專利預警工作。我國涉外企業遇到的知識產權糾紛幾乎涉及國際商務的所有領域,包括被訴侵犯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展會侵權、商業秘密,以及違反相關國家出口管制法等。因此,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都需要加強知識產權預警工作,防范知識產權風險。在企業“走出去”之前,企業要了解和熟悉國際知識產權規則、東道國的知識產權制度以及競爭對手的知識產權情況。密切結合本企業的產品和相關技術領域,建立專利跟蹤、檢索制度,定期進行相關領域的專利文獻檢索、分析。提前在“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積累高質量的專利權是有效應對知識產權糾紛的基礎。投資“一帶一路”沿線的企業應主動到目的國提交專利申請、注冊商標,加快知識產權布局。無論是贏得中美知識產權第一案的中國通領科技集團公司,還是反訴愛立信侵權的中興公司,有效應對知識產權糾紛的關鍵都在于此。
重視地域性、海外參展、出口產品海關過境查扣帶來的專利風險,重視外國企業以專利構筑的非關稅壁壘風險。不同國別和地區的專利制度存在差異,忽視這種差異,往往會使企業陷入非常被動的境地。企業應該認真學習貫徹國家知識產權局、外交部等部門聯合發出的《關于加強企業境外參展知識產權工作的通知》,積極防御海外參展專利風險。加強對產品進口國知識產權法律環境研究的同時,高度重視對出口產品過境轉運地知識產權法律環境的分析。出口的產品中,往往會采用一些國際標準、外國標準或外國企業的標準,這些標準中往往包含外國的專利,應事先取得這些專利實施的許可,以免成為外國企業封殺我們產品向國外出口的依據。
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有效應對境外知識產權風險的根本在于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認為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創新優勢是企業“走出去”的必要條件。中國自實施“走出去”戰略以來, 中石油、中石化、華為、海爾、格蘭仕、奇瑞和吉利等取得成功的企業基本上都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不斷創新的企業。在這一方面,“復合木地板案”給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啟示。深圳燕加隆公司之所以能夠在這一案件中異軍突起,殺出重圍,成為唯一的幸存者,是與其通過創新取得的“一拍即合鎖扣地板”專利密不可分的。這一案例再次告訴我們,創新是我國企業有效應對專利風險的根本對策。
參考文獻:
[1]Simon.Political Risk Assessment: Past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J].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82,17(3): 62-70.
[2]Miller,K.D.A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6,(2):311-331.
[3]Josh L. Patenting in the shadow of competition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95,38(2): 463-495.
[4]John R. Allison, Emerson H. Tiller. The business method patent myth[J]. Berkeley Technology Law,Journal,2003,18(4): 989.
[5]Crampes Claude,Langinier Corinne.Litigation and settlement in patent infringement cases[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 2002,33(2): 258-274.
[6]盧海君,王飛.“走出去”企業知識產權風險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 40-46.
[7]陳宗波,陳祖權.知識產權法全球化、區域一體化與本土化:問題、主義與方法[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6:131-135.
[8]漆蘇.企業國際化經營專利風險因素——基于專利屬性的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14(11): 13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