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媛
摘要: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的發展,對農產品、金融機構以及企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本文通過對江蘇省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的現狀,提出了該服務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及模式選擇,使得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更加完善的發展。
關鍵詞:農業供應鏈;農業金融;服務現狀;選擇模式
滿足農業產業鏈中各類主體的融資需求作為金融支撐的核心,成為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經濟要素和內在動力。然而,我國的農業金融因其存在“高成本、高風險”的弱點,與金融機構的風險厭惡特性很難匹配的矛盾一直難以解決。因此,我國農業金融發展的困境即是找到合適的方法與金融技術來解決農業金融所面臨的“高風險”“高成本”“低收益”問題。
一、江蘇省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現狀
根據“十二五”規劃,江蘇省目前的眾多金融機構都在開展相應的供應鏈金融,但是無論其形式還是業務名稱等都沒有統一的模式。另外,除了通用模式(倉單質押、保兌倉、融通倉等)外,像倉單進出口押匯、應收賬款票據化、未來提貨權質押融資、擔保提貨、代理貼現、出口信用保險項下短期融資、打包放款等其他金融產品均可當做是供應鏈金融模式的附件、延伸、變形。
經過分析發現,其供應鏈金融服務多集中在蘇南、蘇中等較為發達的地區,而且其業務產品主要為第三方監管下的商品質押融資業務。從業務區域來看,多集中于蘇南、蘇中經濟較發達地區。江蘇省的供應鏈金融服務還存在以下問題:(1)大多數的銀行并沒有設定專門的服務地點,也沒有根據專業產品的特點進行經營,僅把它當做一般的信貸業務;(2)各銀行機構對該項產品沒有制定專業的融資政策、操作方案以及制定風險監控措施;(3)沒有將該項產品監理其特有的服務品牌等。
二、供應鏈金融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
供應鏈金融服務作為一項新的金融服務,并沒有經驗與方法可借鑒,只能憑借銀行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摸索,來不斷地完善與提高。在業務開展過程中,將會遇到以下問題:中小企業會不會接收該種融資方式、銀行及物流等如何預防與控制其風險、貨物質押的管理體制及法律歸屬等。筆者以倉單質押業務為例,來分析其存在的潛在風險,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倉單質押業務對于銀行來說,其潛在風險包括以下幾點:
1.質押品的來源和品質風險。倉單質押屬于動產與貨權質押相結合的融資方式,因此,當有客戶要融資時,銀行一定要十分謹慎,不僅要對其企業的經營情況進行相應的了解,對其動產所有權也要進行嚴格的確認,必須是所有權屬于出質人才可。另外,銀行要與物流方密切合作,以防止企業在滾動提取質押物時以次充好、提好補壞,使得質押物的質量風險增加。再者,一旦發現質押物的質量出現問題,應與出質人及時溝通,必要時提前收回貸款。
2.質押物的價值波動風險。任何物質的價值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若是質押物的市場價格發生變動,其質押物的價值也會相應的升值或貶值,導致質押物的抵押風險也不穩定。因此,銀行在發放貸款之前,對于質押動產要謹慎的選擇,盡量選擇那些市場價值波動范圍不大、質量穩定且容易處理的產品。另外,對于質押率的設定,要選擇合理的質押率,并制定預警值,在設定質押率時,應結合產品的特點及穩定性進行合理的率值。
3.第三方物流的道德風險。物流方對于銀行業務的開展具有重要作用,物流方提供的質押物的驗收結果、質押物的價值評估與質押物的監管等是銀行業務開展的基礎與保障。因此,銀行應與物流方加強密切合作。另外,為避免融資企業與物流方相互合作,銀行應選擇制度合理規范、信譽良好的物流方,并簽訂相應的合同來確保質押物的質量保管與其相應的責任的問題,銀行還應到物流公司進行定期檢查,加強防范。
4.金融服務的市場需求風險。因為供應鏈金融服務是一種新的業務模式,為降低其風險,對于質押物的質量、規格等,銀行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使得部分想要融資該項產品的希望破滅了。另外,融資該項產品的手續相對于一般的信貸業務較為繁瑣,在該融資業務中,首先需要融資企業將質押物放入指定的物流倉庫中,經物流方進行質押物的價值評估后,銀行才決定是否同意貸款。與一般的信貸業務相比,手續繁瑣,且時間長,從而降低了企業想要融資的興趣。
三、江蘇省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選擇
1.基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該模式是農業專業經營組織(或專業大戶)通過接受農戶委托,將農戶提供的農產品進行包裝處理后,直接送到批發市場進行零售或送至包裝配送中心。大大降低了農產品的生產成本,極大地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2.基于生產加工核心企業的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這種模式的生產方式是生產加工的核心企業或直接從農戶手中購買農產品,或通過農業合作組織等進行收購,在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將深加工后的產品銷售給下游渠道進行銷售。其中,加工型核心企業是指能力比較大,能夠對整個農業生產鏈起到較大的拉動能力的生產企業。
3.基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為核心企業的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供應鏈金融服務中作為中間力量,不僅收納質押物,而且對質押物的規格、質量、價值評估等情況反映給銀行,避免了融資方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情況,不僅保證銀行收到的質押物的質量問題,而且避免了融資者選擇融資的盲目性。
結語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讓銀行與農戶之間的問題得到了有效地解決,并且通過以上三種模式的選擇,不僅大大地降低了農產品的生產成本,而且避免了融資過程中出現道德問題,減少了融資風險,大大地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創造了巨大的市場價值。
參考文獻:
[1]汪婷婷,王秋鳴.江蘇省供應鏈金融服務現狀及創新模式研究[J].現代商業,2011,05:26+25.
[2]胡國暉,鄭萌.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運作模式及收益分配探討[J].農村經濟,2013,05: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