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凡?オ?
摘要:人類存在于世界的本質屬性是人的有限性,正確認識和對待人的有限性有利于提高我們的生存境界,我們能夠以一種角度來認識自己和世界。我們正確認識人類的有限性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存在,認識及實踐的有限性。通過對人的有限性了解,我們認識到有限性對于社會活動及其他的活動具有重大意義。有限性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前進的過程。正確認識人的有限性有利于實現人生價值。人類具有有限性但同時也存在著無限性。人類的無限性即是哲學的無限性。人類是世界上的一員,是有限存在于世界。人作為一個主體對社會有所作為。但是人是具有思想的,人類的思維是無限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具有無限性。人的有限性與無限性一直貫穿于哲學領域之中,屬于哲學的基本問題。
關鍵詞:有限性;無限性;哲學基本問題
1.人的有限性與無限性
哲學史有一個很明顯卻又模糊不清的問題,那就是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哲學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對人與世界關系的認識。哲學之所以有不同的形態,根本原因是對人與世界關系的不同的認識與反思。人們對這個問題的深入討論引起了對人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矛盾的思考。
第一,人類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屬于有限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特殊歷史階段,也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界是相互聯系的,人類存在于自然界中就屬于自然界這張網上的紐節。人類的活動也屬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形式。從整個宇宙來說,人是非常渺小的,人的存在也是十分短暫的。人類很早就認識到了自身的有限性。原始人類就開始出現懼怕外界強大的力量,由于人們對這些外界事物的懼怕,出現了人們對神靈的信仰。人們關于生與死的思考,就把人類有限性問題提高到思維存在的高度。在現實世界中,有很多的事情是我們做不到的,人們認識到了自我在時間、空間、能力及水平等方面的有限性。
第二,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人類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界中的其他的動物,主要原因是人類具有自我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可以進行自主選擇、創造,進而讓自己成為自然界的主體,除了人類之外的一切事物均作為客體,主體與客體相互對立。人類可以隨心所欲的改造和利用自然,把除自己以外的事物進行支配利用,把他人當做自己的工具。
總之,主體與客體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主體一直在利用客體。沒有考慮客體存在的意義及價值。人與世界的關系就如主體與客體一樣,其本質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來對待世界。
人類總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與世界對立,以自我為中心來征服世界改造世界。人類在征服改造世界享受成功的同時也遭遇著同樣的失敗,人類總是有做不到事情,人類不是萬能的,而是有限的存在。
2.哲學的基本問題
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即為人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矛盾問題。矛盾是哲學的根本問題,人的有限性與無限性問題屬于矛盾的基本問題。哲學與其他學科如藝術、科學不同。哲學不是單純的描述和討論人與世界的關系,而是從人的有限性和無限性角度來考慮。若你想真正的進入哲學,從更高的角度、更深的層次研究哲學,那么你就應該在人的有限性與無限性這個方面入手。充分的利用人的有限性和無限性來發揮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讓人類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和面臨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哲學的世界觀功能就是對人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理論自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關于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和地位的理性回答。
在當今21世紀,在世界格局緊張的情況下,我們人類要有一種嶄新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價值取向。做為人類我們應該以友好的態度善待他人和自然,這樣才能立足于世界之中,與世界及自然界和諧相處。當然這種態度和取向不是否定了原來的主觀和客觀之間的關系,而是直接廢除了這種關系。從根本上來看這種新的關系是解決全球問題的唯一出路。
哲學的方法論主要是研究人放入有限性和無限性,然后根據對其的理解來指導人類的行為。當人類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候,人們盡情放縱不能遏制的時候,應該時刻的提醒自己。人是有限的,人類的所作所為都會遭到懲罰的。無論人類的成功是多么的偉大,但相對于世界或著相對于宇宙是非常渺小的。人類需要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需要對過去進行反思,對未來進行規劃設想。
矛盾不是不可解決的,我們找到了矛盾,接下來就要分析矛盾,找到關鍵點。人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的矛盾的關鍵點就在于人本身,人不是萬能的,但是人也不是沒有作用的。人不是宇宙中最渺小的,但也不是最高端的。人應該在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并且合適自己的位置,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
3.結語
綜上所述,根據對人的有限性以及哲學的無限性的研究得出以下結論:第一,人類的生存狀態是不斷發生變化的,所以哲學的內容以及形式也是一直在變化的;第二,人類以及人類的活動是不會消失的,所以哲學的主題同樣也是不會變的;第三,哲學的歷史也就是在無盡的變化中探索永恒主題的歷史。
[參考文獻]
[1] 許陽.人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的哲學解讀[D]. 山東師范大學,2013
[2]楊壽堪.論哲學發展的兩種表現形式[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
[3] 牛小俠.當代“有限性”視閾下的馬克思哲學旨趣研究[D]. 遼寧大學,2010
(作者單位: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學校,湖南 長沙 4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