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オ?
摘要:對于中國人來說,學習日語相對其他語種或許更有親切感,就因為其中夾雜的漢字。正由于這種貌似簡單又熟悉的感覺,學生入門往往很容易,豈不知,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會被日語漢字,中日文化差異所影響,所迷惑,導致一些人半途而廢,從好學到厭學,也導致教師難教。怎樣改變這一現狀?筆者結合多年來課堂上常出現易出錯的一些案例探討及教學總結,摸索出以下方法用于教學實踐中,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不斷的提升。
關鍵詞: 日語;漢字;母語思維;文化差異
一、入門課引導很關鍵
高校初學日語者共性是日語基礎幾乎為零;課時少;對入門抱有興趣。因此教師的入門引導非常重要。
1.了解日語書寫組成與格式
日語的書寫里常包含平假名 片假名 漢字 三種元素,雖然日語里漢字很多,但很多已經發生了寫法和意思的變化,要求學生開始學時就要認真區別對待;日語書寫格式常有兩種既橫向寫和豎寫(課堂舉例常見格式范文)。
2. 學習日語應注意的問題
2.1.培養對該門課程的興趣
現在的年輕人大都喜歡看漫畫,尤其日本的動漫。可以結合學生的喜好,教師傳授日語知識的同時穿插一些動漫及日本文化知識,有興趣了才會有動力有進步。
2.2.假名正確書寫,分清平、片假名
初入門,必須學習五十音圖和假名的寫法,只有這一關認真、熟練掌握了,才會對接下來的日語學習有很大推進。
2.3.日語當用漢字有很多雖來源于漢字,但在后來的應用中發生了不規律的變化
如: 形同意異手紙新聞娘丈夫……
意同字異骨知恵挿す冊……
生辟繁瑣懸畳罠……
2.4. 中日文相互影響 隨著時下年輕人的通用,新興的日文詞匯也漸漸被用在漢語中。
如: 元気上手達人寫真女優……
2.5.日語中的漢字未必就是對應的漢語意思,簡舉幾例:
日語漢字——漢語意思中文漢字——漢語意思
愛人—— 情婦 情人 愛人——夫妻中的一方
悪心——邪念 惡心——有嘔吐感;厭惡至極
高校——高中 高校——大學
検討——商量 檢討——承認錯誤
2.6. 長短音濁撥促音等要記清,標準的發音更利于交流。
おばさん(阿姨 姑姑)——おばあさん(奶奶、姥姥)
がくせい(學生)——かくせい(覚醒)かき(柿)——かっき(活気)
あめ①(雨)——あめ◎(糖) びよういん(美容院)——びょういん(病院)……
由于日語發音中有濁音、撥音、促音、 拗音等,這些在漢語里很少有,初學發音一定要記清,不管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還是正式的日語翻譯,都必須發音正確,準確,才不至于被誤解或釀成錯誤。
二、結合英語優勢記憶日語單詞和語法
詞匯量的多少和熟練程度的高低,直接關聯到聽、說、讀、寫、譯等綜合技能,影響外語學習效果。對初學者來說,要記大量的日語單詞,很容易抵觸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如果過于強調死記硬背,也可能使學生枯燥甚至厭學。尤其外來語對學習者來說是最難記的,因此,教師應巧妙借用英語和日語片假名的發音相似特點,讓學生用英語來巧記日語單詞,找到更有趣的記憶法。
例如:美國 America——アメリカ 英語 English——イギリス
收音機radio——ラジオ 西紅柿tomato——トマト
日本人在全方位地學習歐美文化與科學技術的同時,在語言方面也吸取了大量的外來語。而外來語絕大部分來自英語,這對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就相對記得快記得牢。另外日語中有些語法表達,同樣可以借用英語來理解。
例如:動詞簡體+と思う、 動詞未然形+「(よ)う」と思う、 動詞連用形+たいと思う都表示"要" "打算"之意,學生造句往往不確定用哪個句型,教師適時用英語來打比方,變成動詞簡體+と思う=think 動詞未然形+「(よ)う」と思う=want
動詞連用形+たいと思う=will 學生就容易區分了。
三、學習日語忌諱母語思維干擾
翻譯句子或閱讀日語文章,尤其是漢字的出現往往讓國人很容易先有母語思維。即使對沒學或者初學日語的人來說,看著字里行間出現的漢字,對整個日文的意思也可能猜出大意,所以這也是中國人學習日語的方便之一。但是日語中的漢字(被稱為當用漢字)隨著借鑒和演變,有些漢字已經完全失去了在漢語中該詞的意思和用法。
1. 常見的一些稱呼語或生活常用語
例如:日語漢字“娘” 譯為漢語是“女兒”;“姑” 譯為漢語是“婆婆”
“主人” 譯為漢語意思是“丈夫”; “怪我” 譯為漢語意思是“受傷”
“丈夫” 譯為漢語意思是“結實”; “汽車” 譯為漢語意思是“火車”……
2.翻譯句子或文章時,日語中的漢字或詞組意思理解錯了,那就談不上理解整句或相關文章了。例如:
「息子さんは野球に目がない。」
初學者譯1: 息子先生看不見野球。
初學者譯2: 息子先生不看野球。
正確譯法 :兒子非常喜歡棒球。
從以上2個錯誤翻譯可以看出學生沒有正確理解日語漢字“息子” “野球”以及 目がない”的意思才導致翻譯離題。
3.日語語法易受漢語思維影響
我們表示“走” 這一動作反復進行時,常用“走來走去”的表達形式,也成為慣用的句式。如果有人說“那個學生在校門前走去走來”,我們會感到很不自然。日語中就有不少的固定搭配語法,如“~たり~たりする”這個句型應用,“走來走去”“來來去去”中,漢語表達“來”都在前面,“去”在后面。老師在教學生“~たり~たりする”句型時,要求學生造句。學生順其自然,馬上說出“來たり行ったりします” 的句子。從語法的接續來看,沒有任何錯誤,但是日語中則應說成 “行ったり來たりします”,和漢語表達相反。
在漢語中,還有類似“進進出出”“出出進進”這兩種說法都可以,但多數人用“進進出出”這一表達形式。在日語中,只能說 “~出たり入ったりします”,“吃吃喝喝”用日語表達的話則是“~飲んだり食べたりします”。
日語中不少詞匯譯成漢語意思相同,學生易用錯.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對一些語法的使用,要畫龍點睛地講解并附加相應的文化現象,才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
四、常識問題不可忽視
我國某所高校舉辦了一場日語演講活動,當作為評委的日本人士講完“日中友好…… ”后,一位中國的學生在日語演講時,多次使用了 “日中友好” 這個詞。很顯然,這種用法不妥,應該用 “中日友好” 一詞。這兩個詞的運用和說話人的身份有關系,日本人演講時用 “日中友好”,中國人演講時應用“中日友好”,這是常識問題。由此看來,在日語教學中要注意對和語言能力形成有關的常識進行指導。
這樣類似的母語思維的錯誤用法在日語學習過程中還是屢屢再現的,因此教師在傳授這類知識點時要給學生多舉例,要求學生多積累,防微杜漸。
五、注意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
1.雖為近鄰,但中日兩國在文化上有很多不同,比如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日本人喜歡含蓄、曖昧的語言表達方式,讓對方尤其外國人較費勁去揣摩他們的思想。
2.與日本人交流,言語中的潤滑劑——隨聲附和少不了
日本人在聽人說話時,會根據對方的話題和節奏,恰到好處地點頭哈腰,隨聲附和,這種隨聲附和非日語所獨有,但日本人把它發揮的淋漓盡致。而通過這個隨聲附和,不僅表示自己正在認真聆聽,也促進了話題的進展。因此 在日語對話中,教師要求學生多聽錄音多看相關視頻,模仿性地表達日語會更地道。
六、結合教材補充相關的文化,能力知識
現在市面日語教材雖然很多,能適合初學者尤其高校日語選修的教材還是相對少,要么內容落后,偏語法或偏閱讀,要么語法陳舊導致教與學都很困難。作為教學者,給學生選教材也很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側重點。筆者在教學中選用《當代大學日語》和《大家的日語》,不管從內容的深度還是會話的安排上較適合二外。同時為了提高學生會話能力,可以有針對性的給學生穿插日本文化短片,通過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既可以彌補教學時間上的不足, 還可以提高學生興趣, 擴寬師生視野。還可以推薦一些日語學習網站讓學生掌握提高日語能力測試的技巧。
七、結語:
非專業的日語教學,不只是簡單的語言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法都要有很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研究過程中注意多收集和總結中日文中語言表達和慣用說法中的“似是而非”例子,引導學生在使用日語時能自覺地排除母語文化干擾,遵循日本的文化習俗。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為日語學習應用和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胡菲. 淺談幾點提高醫學生日語學習的辦法[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8
[2]『ひだまり』情報誌 2002年4月號
[3] 吳侃 當代大學日語2 [M] 2008.9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8-38
[4] 劉君梅.大學日語教學的中日文化差異[J].武警學院學報教學研究. 2010年第1期
[5] 彭飛 88人暢談學地道的日語[M]. 2012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6] 劉念 日語教學中文化導入 [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 年1月
(作者單位:福建農林大學文法學院外語系,福建 福州 3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