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鄭旭
“群眾會+”加出民意賬
□ 《民生周刊》記者 鄭旭
“群眾會+”實際上是群眾會在湄潭本土長期實踐的結果,根本目的是聯系、依靠廣大群眾,實現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最終走向共同富裕。
溯源貴州省湄潭縣“群眾會+”模式,該縣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謝虎是《民生周刊》擬定的采訪對象之一。然而讓記者頗感意外的是,謝虎并沒有把受訪地點選擇在他的辦公室進行,而是將記者徑直帶到了一個距縣城30多公里以外、名叫兩路口的村落。
“來了啊,謝書記!”就在謝虎剛剛接近村口時,兩位本村村民揮手向他打著招呼;謝虎微笑著走到村民跟前,進行了片刻交流。
謝虎向《民生周刊》記者坦言,如果放在過去,兩路村的村民們不僅對縣里來的領導視而不見,就連每日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本村干部也是冷眼相對,干群關系“窺一斑而知全豹”。
蛻變,往往是通過方法與角度的轉化來完成的。2003年兩路村村支兩委班子改選之后,新任村黨支部書記堅持村里有事、遇事、做事多開群眾會,通過開會想辦法、達共識、處感情、促團結,并以此為載體有組織、有重點、分層次積極穩妥推進全村各方面協商。十多年下來,通過800余場群眾會,這個村干群關系不再緊張了,社會治安不再混亂了,村民盼發展、盼致富、盼和諧的愿景也快步實現了,從前可遇而不可求的縣、市、省甚至國家級的榮譽殊榮也都紛至沓來了。
2015年,湄潭縣在總結兩路口村以群眾會為載體創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基礎上,首次提出了“群眾會+”農村社區社會治理新模式,并在全縣予以推廣。
事實上,“群眾會+”通過開展宣傳教育、引導集中訴求、加快推動發展、實施陽光村務、完善制度建設、加強自我管理、重塑淳樸民風這七種“加法”的綜合運用,在繼兩路口村之后,湄潭縣又涌現出了巖坪、紅坪、龍鳳、金花等“群眾會+”典型村。而隨著這種新模式持續、深入、有序的推廣,一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畫卷正在湄潭干群手中描繪。
兩路口村位于湄潭縣縣城北部,隸屬于該縣復興鎮,擁有9個村民組,人口3400余人。
謝虎告訴《民生周刊》記者,作為“群眾會+”的發源地,2003年以前該村還是一個村民年均純收入不足600元的省級一類貧困村。
持久的貧困給兩路口村帶來諸多負效應:民風不正、民情不純、民怨很大、干群關系極度緊張。回想彼時,幾位60后村民還記得,“在溫飽都成問題的現狀下,大家都不思進取,村容村貌也差得很。”
物質和精神的雙貧困也直接導致了這個村的治安混亂。上述村民向《民生周刊》記者透露,“當時村里偷雞摸狗、打架扯皮、吵嘴罵街的現象天天都有。”不僅如此,“一些反黨反社會的歪門邪道也乘虛而入。”而最讓人惴惴不安的是,“有村民在威逼利誘下,走上了外出販毒吸毒之路。”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當透過報紙、雜志、電視看見全國大多數農村已經進入發展快車道時,兩路口村的村民們盼望發展的意識在覺醒的同時也變得越發強烈。于是,希望的目光被集聚在時任村支兩委班子成員身上。然而,一場集體式“腐敗”如同一塊冰冷的礁石,在與村民謀求發展的愿景發生碰撞之后,一顆顆澎湃之心被徹底擊碎。
“2002年這個村的兩位干部因挪用公款相繼落馬,這當中只有村委會副主任唐書浪沒有涉案。”謝虎說。
2003年,載著一地的心靈碎片和一堆經濟債務的背景下,兩路口村啟動了換屆選舉模式。這一年,復興鎮通過招考村黨支部書記、海選村委會班子、下派國家干部等措施,旨在選優配強村支兩委班子,最終唐書浪當選為兩路口村黨支部書記。
天降大任,獸醫出身的唐書浪說他上任之初沒有豪言壯志般宣講,而是靜下心來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
在他看來,村民的信任是村務工作開展的基礎,是汲取和獲得村集體智慧源泉、村集體經濟發展動力的關鍵。
他認為,取得信任的路徑不是口頭說說、表面做做那么簡單,“而是必須要走聯系村民、相信村民、依靠村民、教育引導村民的群眾路線。”
貴州省湄潭縣兩路口村辣椒基地。
盡管思路已經明確,但該如何邁出“聯系村民”這一取得兩路口村村民信任、帶領全體村民共同富裕的第一步呢?在幾個不眠之夜后,唐書浪決定帶領全新的村支兩委班子成員,去給村民開群眾會。
“剛開始我們都覺得唐支書他們是在搞形式(主義),所以去參加群眾會的人不多,次數也很少。后來發現他們講的不是大道理,而是村民身邊的事和我們想知道的、想學的內容。時間長了,我們就愿意參加了。”有受訪村民向《民生周刊》記者回憶說。
事實上,正是由于唐書浪一班人等把村民不感興趣的大話題切分為村民的身邊人、身邊事、生產生活常識等十分接地氣的小話題,讓起初遇冷的群眾會開成了村民并不陌生且都愿意參與的“吹牛會”“擺龍門陣會”,加之沒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群眾會這種足以達到有效“聯系村民”效果的工作方法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在兩路口村固定下來。
在唐書浪看來,新事物要想壯大,不僅要生根還要讓其發芽、開花,結出飽滿的果實。于是,他和班子成員以群眾會為載體,給村民宣講黨的路線方針,傳導教育與發家脫貧致富關系,講法律常識、講居家安全、講違法成本。這一過程中,村干部拿不準、講不好、理不透的,唐書浪就進城把各領域的專家請到村里來講。
現在的兩路口村,無論老幼都會明白“跟著黨走不吃虧”,“孩子讀完初中可以脫貧,讀完高中可以致富,讀完大學可以奔小康”,“誰家放火燒山,誰家攤上大事;誰家房子著火,誰家傾家蕩產”。
事實上,最讓唐書浪感覺到聊以慰藉的是,正是由于不間斷地召開群眾會,才間接促成了兩路口村村民集中訴求制度的建立和不斷完善。
唐書浪解釋說:“集中訴求是通過村民提議—兩委商議—代表表決決議的形式進行的。在這種制度設計下,能夠引導村民集中述說自己或村集體的事,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也可以集中聽取村民‘想幫助’‘該知道’的事,回復村民‘想知道’‘該知道’的事。村民也會按照制度設計集中審議村支兩委工作計劃、工作報告,集中評議村干部述職述廉情況,集中討論事務、決策村務等。直白地說,這種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讓村民事有地方說、理由地方講、困有組織幫、惑有政府解,變民意、村務的‘腸梗阻’為直通車,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民生周刊》記者在兩路口村的采訪中了解到,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在兩路口村被打通以后,近幾年這里的民智開始集中涌現。根據村民的建言獻策,該村確立了以產業為支撐、“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為載體、村莊環境整治為重點、黔北民居新村為標志的新農村建設思路,以及“山上種茶、圈里喂豬、田中養魚”的產業發展思路。
發展思路確定后,兩路口村仍堅持召開各種形式的群眾會,充分宣傳和組織引導村民,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目前,全村以茶園、水果、蔬菜、水產為主的生態農業已見規模效益;通過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村民的年均純收入去年已經接近萬元;一大批民生公益設施也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只要天氣條件準許,村里無論老幼,也會像城里人一樣迎著夕陽跳上一曲廣場舞。
貴州省湄潭縣兩路口村充分發揚民主精神。
作為湄潭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謝虎在受訪時認為,兩路口村的蛻變得益于群眾會的有效組織和扎實開展,而作為“群眾會+”的發源地,兩路口村的模式如同法寶一樣,不斷被湄潭縣其他兄弟鄉村復制。
謝虎介紹說,通過“群眾會”,黃家壩街道的巖坪村曾在2013年打贏了一場整村易地脫貧搬遷攻堅戰,村干部僅用半天時間就完了1115戶村民搬遷安置協議的簽訂工作。
不僅如此,興隆鎮的紅坪村擁有一個創業園,建設之初那里的群眾誤解頗多,通過反復組織召開群眾會,爭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目前該村已經形成了園區與村莊共建、管委會與村委會共治、企業紅利與村民共享的和諧共生局面。
除此之外,還有興隆鎮的龍鳳村、湄江街道的金花村,前者由于群眾會開得及時有效,讓茶農意識到要嚴守茶葉質量安全這條底線,引導茶農致力于茶旅一體化發展;而后者通過群眾會聽取民意,聚集民力,走出了一條群眾主體、改革主推、茶旅主業發展新思路。目前由該村自主打造的“七彩部落”茶旅景區已經成為湄潭當地新興的旅游景點。
在談及湄潭縣為何要在全縣推廣“群眾會+”這一農村社區社會治理新模式時,謝虎認為,村莊無論大小都有一本民意賬,群眾會讓這本賬算得公開透明、算得心服口服。而“群眾會+”的7種加法,實際上是群眾會在湄潭本土長期實踐的結果,是一種方法論。“重組也好、疊加也罷,根本目的是聯系、依靠廣大群眾,實現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最終走向共同富裕。”
謝虎相信,隨著我國東西部差距不斷縮小,“群眾會+”會在原有方法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到那時湄潭的鄉村一定會以更加嶄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