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霧霾,先解燃“煤”之急

《民生周刊》記者趙慧
剛過去的11月,生活在京津冀地區的人們沒見過幾個藍天。霧霾與冬天接踵而至,甚至早于供暖季。以北京為例,今年前10個月空氣狀況不錯,有時天空甚至藍得耀眼,北京還退出了1-10月空氣質量最差前十行列。可到歲尾,霧霾如約而至,用環保部門的話說,“年底一個半月,把全年的工作都吃掉了。”
年底霧霾鎖城的魔咒為何總是難以打破?公眾要溫暖又要暢快呼吸的愿望因何如此難實現?主要原因是,一煤獨大的能源結構、高耗煤的產業結構仍在支撐著我國經濟。如能源專家周大地所言,現在我們離真正把大氣霧霾治理好所需的能源結構還非常遙遠。
可見,擺脫霧霾,必先解燃“煤”之急,控煤勢在必行。只是,談何容易。在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仍達64%的背景下,控煤牽一發而動全身,特別是在一些煤炭生產大省,控煤就是控產業,控增長,控就業。據預測,煤炭企業如要完成2020年“瘦身計劃”,估計會牽動130多萬職工下崗,控煤是實實在在的飯碗問題。
控煤還有另一個維度,就是散煤治理。近幾年,很多一入冬便冒濃煙的煙囪不見了,一些農村也不再能看到裊裊炊煙,這都是散煤治理的結果。但還是有一些家庭為了節省開支偷偷燒煤取暖做飯,為政府治理帶來難度。足見,擺脫霧霾需要公眾共同努力,配合政府實施電代煤、氣代煤工程,杜絕散煤,燃“煤”之急亦可加快解除。
對控煤之所以急迫,在于自然資源、環境質量、生態保護的承受力已到臨界線,在于公眾對擺脫霧霾、痛快呼吸的渴望快于產業和能源轉型速度。如今,“十三五”以至更長遠的控煤目標已定,路徑也十分清晰,希望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