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天津 300060)
·護理管理·
SBAR 模式在神經腫瘤科重癥病人交接班中的應用
楊杰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天津 300060)
目的:觀察SBAR模式在神經腫瘤科重癥病人交接班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15年2、3月神經腫瘤科重癥監護室的48例手術病人進行的928例次交接班設為對照組,將2015年4、5月神經腫瘤科重癥監護室的62例手術病人進行的1 184例次交接班設為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傳統交接班模式,觀察組采用SBAR交流模式進行交接班,比較兩組交接班的問題發生率,病人或家屬對護士的滿意度,護士的自我效能感。結果:兩組交接班的問題發生率,病人或家屬對護士的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SBAR模式使用前后護士的自我效能感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SBAR交流模式,規范了重癥病人交接班流程,減少了護士床旁交接中存在的安全隱患,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護士的自我效能和病人或家屬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從而提高了護理服務質量。
SBAR模式;交接班;滿意度;自我效能
護理交接班制度是護理工作核心制度之一[1],是護理安全管理的重要內容,是控制護理質量的關鍵環節。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 (the 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JCAHO)的相關研究表明,當前醫療不良事件和隱患產生的原因60%源于溝通障礙[2],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醫療協會要求下屬100余家醫療機構采用SBAR交流模式[3,4](即狀態、背景、評估、建議),作為醫療溝通的標準方式[5],以減少由于溝通障礙而引起的不安全因素。SBAR交流模式具體內容是:S即situation狀態,指病人一般情況,如:床號、姓名、診斷、本班的情況;B即background背景,指病人既往史,異常檢查結果,用藥經歷;A即assessment評估,指對目前病人特殊用藥,風險因素,各種管道的評估;R即recommendation建議,指導下一班重點關注和需要處理的問題。我院神經腫瘤科將SBAR交流模式應用于神經外科重癥病人交接班中,取得顯著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1 病人資料 將我科2015年2、3月神經腫瘤科重癥監護室的48例病人進行的928例次交班設為對照組,將2015年
4、5月神經腫瘤科重癥監護室的62例病人進行的1 184例次交班設為觀察組。納入標準:重癥監護室內所有的手術病人。對照組采用傳統的交接班模式,觀察組采用SBAR交流模式。兩組病人性別、年齡、Barthel自理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1.2 護士資料 神經腫瘤科重癥監護室護士22人,工作年限:<3年2人,3~8年18人,8年以上2人;學歷:本科15人,專科7人;護士分級:N0:1人;N1:5人;N2:12人;N3:4人。
1.2 方法
1.2.1 實施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口頭交接方式,主要包括患者病情、目前用藥,后續治療,護理要點等。每天分3個班次交接,其中不包括手術室護士與病房責任護士的交接。觀察組護士使用自行設計的SBAR模式交接班表交接。
1.2.1.1 SBAR模式交接班表的設計 S病人目前的狀態,對于神經腫瘤科的病人瞳孔、意識、肌力、語言的觀察是有別于其它病種的。B病人的既往疾病史,除外高血壓、糖尿病,神經腫瘤科的病人中,腦腫瘤是否原發也是重點交接的內容之一,例如對于肺癌腦轉移的病人,呼吸功能氣道的管理是至關重要的。A風險因素評估,主要包括病人所有管路情況和各種風險的評估,其中神經腫瘤科病人中腦室引流管、腰大池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等是經常用到的,這些管路也都是致命性的。R建議,提醒下一班需要注意和觀察的內容。
1.2.1.2 護士培訓 由護士長運用一課時的時間對觀察組護士進行培訓講解,包括SBAR交接班表的使用原因、優勢、內容、意義和使用方法等。然后結合病房內的一例病人的詳細信息,制作出一份模板,進行詳細講解,對護理人員提出的不理解的部分給予解答。護士長對22名護士進行SBAR交接班表的掌握情況進行考核,對于不合格者給予指導,確保全部掌握。
1.2.1.3 應用SBAR模式交接班表 全體22名護士考核通過后,開始對2015年4、5月神經腫瘤科重癥監護室的62例病人按照SBAR模式交接班表進行每天3次的交接班,此表由交班者填寫,在交班過程中由接班者確認是否與填寫內容相符,無異議時在“是”中打勾,遇到病情與記錄不相符時,在“否”中打勾,尋求第三方該病人主管醫生后,確定真實結果,作如實記錄。對于在交接班后發現的病情與記錄不相符的情況,追究接班者責任。該表格保存于神經腫瘤科重癥病房文件夾中,每天晨交班結束后由筆者收回昨天的3次交班表并記錄。
1.2.2 評價方法 ①問題發生率:即交接班過程中出現信息溝通錯誤或信息遺漏1次,即為問題發生1次,問題發生例次除以總例次即為問題發生率;②病人或家屬對護士的滿意度:采用醫院統一下發的住院病人滿意度調查表,每份滿分為100
分,在病人轉出重癥監護室時填寫,對于病情較重和意識不清病人由家屬代為填寫;③護士的自我效能感:護士自我效能感是指護士在護理領域中對自己勝任護理工作的信心,以及學習和運用相關知識、技能的信念和意志[6],本研究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它能反映個體自我效能的感知影響其行為活動的努力程度與堅持性,并影響到其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方式。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加減標準差(x±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描述,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問題發生率比較(表2) 觀察組較對照組問題發生例次明顯減少,問題發生率明顯降低,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SBAR交接班表有效地降低了護士交接班過程中的問題發生率。

表2 兩組的問題發生率比較[例次(%)]
2.2 兩組中病人或家屬對護士的滿意度比較(表3) 觀察組滿意度得分高于對照組 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SBAR交接班表提高了重癥監護室的病人或者家屬對護士的滿意度。

表3 兩組中病人或家屬對護士的滿意度比較(x±s)
2.3 兩組護士自我效能感比較(表4) 應用SBAR交接班表后,護士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4 SBAR模式使用前后護士自我效能感比較(分)
3.1 SBAR交流模式提高了護理的服務質量 神經腫瘤科重癥病人病情較重,交接內容復雜,傳統的交接班模式影響因素較多,常因護士個人的記憶力、年齡、時間等因素影響,容易出現信息模糊、信息遺漏的情況。規范交接班模式直接影響病人病情觀察的整體性和連續性,有利于保證護理工作的安全[8]。SBAR交流模式是一種以證據為基礎的、標準的溝通方式。在國內的醫療系統中,已經被廣泛應用于醫護之間病情的匯報,病區間病人轉運時病情的交接,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9]。本研究將SBAR交流模式應用到神經外科重癥病人的例次交班中,使交接班更加嚴謹,更加具體準確,降低了問題發生率,從而提高了護理工作的安全性、有效性。
3.2 SBAR交流模式使病人或家屬對護士的滿意度提高SBAR交流模式使用前可能會因為病人了解病情不全面,交接班遺漏問題較多,以及醫生沒有及時處理病人病情變化等對醫護產生不信任感,因而滿意度不高,通過使用SBAR交流模式使護士對病人的病情掌握更全面、準確,整理分析后能及時反映給醫生,也提高了醫生處理問題的效率,及時解決了病人或家屬的擔憂,從而從整體上提高了病人或家屬的滿意度,樹立了良好的職業形象。
3.3 SBAR交流模式提升了護士的自我效能感 SBAR交接班模式規范了護士交接班內容,督促護士更充分地、全面地了解病人,將收集到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從而全面了解病人。 然后才能在交接班工作中將有效信息及時傳遞給接班者,并將自己的分析建議提供給接班者,使接班者迅速掌握病情信息,培養了護士的病情分析能力和整體管理的能力。 研究[10]顯示護理管理者可考慮選用自我效能較高的護士承擔較大壓力的工作,以增進護士的自我效能,促其提高應對復雜環境的能力,降低職業倦怠感,維護身心健康。相關研究[11]結果顯示,護士自我效能感與護理服務質量呈顯著正相關。自我效能高的護士能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及時、有效溝通,并能長久地維系和諧的護患關系。 SBAR交流模式提升了護士的自我效能感,提高了護理工作的服務質量。
3.4 應用SBAR交流模式應注意的問題 應用SBAR交流模式對護士的評判性思維要求較高,特別是對于年資低的護士,需要年資高的護士進行指導,并需要不斷積累和鍛煉。因此,提示護士長在排班上注意新老搭配,定期進行培訓指導。培養護士分析、歸納病人存在的主要問題,使護士更易掌握病情的重點,使交接班更有針對性,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SBAR交流模式提高了護理的服務質量,提高了病人或家屬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自我效能感,從而提高了護理團隊的整體專業水平。因此,我們應該繼續改進細節,完善SBAR交接班表的使用,使它更有效地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
〔1〕趙鶯柳,蘆雅琳,梁耀攜,等.護理交班量化評價方法的實踐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12):868-869.
〔2〕廖曉燕,彭剛藝,李亞杰,等.專業護士核心建設對SBAR溝通的體會[J].護理研究,2012,26(63):1540-1542.
〔3〕Bello J,Quinn P,Horrell L.Maintaining patient safety through innovation: an electronic SBAR communication tool[J].Comput Inform Nurs,2011,29 (9):481-483.
〔4〕Freitag M,Carroll VS.Handoff communication:using 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 to improve the transition in care process[J].QualManag Health Care,2011,20(2):103-109.
〔5〕王容,王靜,王超.以健商為基礎的健康教育在膀胱全切病人護理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2,26(31):2928-2930.
〔6〕John ST.SBAR 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in arizona[EB/OL].[2010-05-19].http:www.azhha.org/patient-safety/documents/SBARtoolkit001.pdf.
〔7〕曹英,江榕,朱饒饒,等.護理交接班流程在ICU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 2010,25(2):142-143.
〔8〕蔣國娥,范志紅,趙輝,等.自制SBAR式交接表用于急診患者轉運[J].護理學雜志,2015,30(5):53-54.
〔9〕倪曉玲,冷惠陽.SBAR溝通方式在ICU醫護溝通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4,(5):101-102.
〔10〕曹曉翼,劉曉虹.護士自我效能及其測評工具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 2010,24(5):1129-1131.
〔11〕賀莉,李培武,李瑞蘭.急診科護士自我效能感與護理服務質量的相關性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5,30(8):61-64.
(2015-12-17收稿,2016-03-29修回)
R197.323
A
10.3969/j.issn.1006-9143.2016.05.029
1006-9143(2016)05-0427-02
楊 杰(1984-),女,護師,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