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華
(南通市腎臟病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心理護理·
家庭支持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社會心理狀況的影響
周淑華
(南通市腎臟病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目的:探討家庭支持與老年糖尿病患者社會心理狀況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1月至12月門診就診的60例年齡在60~85歲的糖尿病患者,采用家庭支持自評量表測評,根據患者家庭支持自評得分情況分組,將家庭支持得分≥10者為高家庭支持組,<10分者為低家庭支持組。對兩組患者再進行癥狀自評量表(SCL-90)、抑郁(SDS)和焦慮(SAS)自評量表測評,并進行比較。結果:高家庭支持組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其精神癥狀、抑郁、焦慮評分顯著的低于低家庭支持組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家庭支持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社會心理狀況。
家庭支持;老年;糖尿病;社會心理
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大于20%,比20~30歲的人患病率高10倍[1]。糖尿病不但造成患者生理上的痛苦,也給患者的精神帶來了巨大負擔。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伴隨焦慮、抑郁及其他一些心理問題,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家庭支持系統是指患者的家庭成員(包括患者的配偶、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對患者所患疾病的認識和態度以及所提供的軀體照顧、經濟、情緒及社交諸方面的幫助和支持。探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社會心理狀況與家庭支持的相互關系為以后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進行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教育提供參考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12月在本院門診就診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0例,年齡≥60歲,生活可自理,性別不限;糖尿病病史大于或等于6個月,病情穩定、有基本的語言和溝通交流能力,對量表的內容能正確理解,同意參加本項研究。排除合并嚴重并發癥(如嚴重腎病、嚴重感染、惡性腫瘤等)及有精神障礙、老年癡呆、認知障礙者。
1.2 方法
1.2.1 測評工具 ①一般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性別、年齡、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居住類型、月收入、醫療費用支付方式、病程、有無家族史等;②家庭支持自評量表[3],該調查表適用于測量家庭成員對患者的行為和態度,量表15個條目,按兩分法評分 ,回答“是”的評1分 ,“不是”的評 0分,總分 15分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主觀感覺的家庭支持水平越高。根據入組時患者的家庭支持總分評分情況分組,將得分≥10者為高家庭支持組 ,<10分者為低家庭支持組。問卷信度Kuder2Rich2ardson 21(KR221)值為0.75。廣泛應用于臨床患者的家庭支持的測量;③癥狀自評量表(SCL-90)[4],該量表包括90個條目每個項目按“沒有癥狀”到“極嚴重”分為5個等級評分,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④焦慮自評量表(SAS)[5]和抑郁自評量表(SDS)[6],測試評估患者的焦慮水平,標準分大于50分提示有焦慮,抑郁量表標準分大于50分提示有抑郁。
1.2.2 調查方法 調查前參加調查的護士統一嚴格培訓,調查時安排在患者就診前于候診室由護士發放問卷,在排除第三者干擾的情況下,通過面對面指導患者自行逐項填寫,不能填寫者由護士口述問卷內容及所需填寫的答案根據患者所表達意思選擇相應的答案。并當場收回。共發放問卷60份,回收有效問卷6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采用±s描述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一般資料 入選的60例患者中 ,男16例,女44例;年齡60~85歲,平均(72±4.0)歲,空腹血糖(6.4~17.2)mmol/L,平均(7.2±2.6)mmol/L。病程1.5~33年。文化程度:中專及以上15例,初中28例,小學及以下17例。與子女或親友同住者16例,與配偶獨居者38例,單獨獨居者 6例;付費方式:自費16例,公費5例,醫保39例;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15例,1 000~2 000元35例,>2 000元10例;合并高血壓36例,合并心血管病病11例,合并腦血管病7例,合并眼底病變3例,合并糖尿病足3例。其中21例合并兩種或以上的并發癥。
2.2 家庭支持情況 本組調查結果顯示,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有47例家庭支持自評量表得分≥10分的為高家庭支持組,占78.3%。這些高家挺支持組的大都是與子女親友居住的老年患者,他們覺得家人對他們照顧很周全,主觀感覺其家庭支持度高。得分<10分的有13例,為低家庭支持組,占21.7%。這類患者一般為獨居、與老伴獨居及家庭經濟收入低的老年患者。他們感到凄涼缺乏家庭支持。
2.3 兩組患者精神癥狀、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見表1。經t檢驗,高支持組SCL90、SAS、SOSO平均分均低于低支持組,P<0.05。
3.1 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的現狀 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在其慢性病程過程中,病情嚴重時可引起急性代謝紊亂,且病死率極高。因此,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需要終身服藥、監測血糖、防治各種并發癥,同時還需進行嚴格的飲食控制,而這
些因素給老年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由于我國現在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醫療保險資金不足,按目前的醫保政策,患者每月自負的費用遠遠超過1000元[7]。經濟負擔不僅是患者和家屬的心理壓力源,而且引起患者家庭支持水平低。本調查結果表明,有些低家庭經濟收入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特別是獨居或與配偶獨居的老年患者,由于沒有子女經濟支持靠自己工資收入、生活拮據而難以維持其治療需要的基本費用,致使患者擅自減藥或停藥而導致病情加重。同時獨居的老年患者又因身邊沒有子女或親人的督促,容易出現忘記服藥、不能堅持定期監測血糖、規律運動和定量飲食等,造成自我管理行為降低,導致患者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引發或加重各種并發癥。還有些老年患者由于病程長已出現一種或多種并發癥,生活自理能力差,給家庭成員乃至整個家庭帶來壓力。對老年患者日常生活的照顧和護理占用了家人參加社會娛樂、學習和社會交往活動的大量時間,甚至有些患者家屬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所酷愛的職業。家屬對長期、頻繁的照顧患者易產生厭倦、疲憊,容易出現與患者間無法適應的矛盾。甚至不愿繼續給予患者經濟和情感的支持,從而影響患者的遵醫行為而加重病情。因此,護理人員在護理實踐中,積極關注低收入、獨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統,致力幫助這一弱勢群體的患者來尋求家庭支持及各方面的支持系統,使其獲得更大的經濟和家庭或社會的支持。
3.2 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的社會心理狀況 糖尿病是一種心身疾病,病程的漫長、多器官損害和功能障礙導致老年患者日常活動受限,生活能力下降,加之缺少被尊重、支持、理解的情緒體驗,因而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緒的發生率高于一般人群。發生抑郁比例是非糖尿病者的兩倍[8]。目前已公認:軀體因素、社會因素均與抑郁癥的發生關系密切。長期抑郁會影響血糖的控制,使患者身體癥狀加重,嚴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9]。隨著病程的延長,老人不愿意向人傾訴、自我封閉、不愿意或不能有效地利用家屬的經濟、情感和信息支持,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生存期。作為患者親屬,雖然在經濟上給予援助,精神上給予患者安慰,但并無深刻理解老年人內心深處真正的情感需求。在本調查中,對家庭支持得分極高的老年患者,他們普遍認為家人對他的病情及各項理化指標和軀體反應非常關心,飲食起居照顧周全 ,卻很少聆聽他的傾訴 ,使他的情感無法宣泄,感到非常壓抑,達不到情感上的真正溝通和支持,這提醒我們在對家屬教育、指導時要特別注意對老年患者的情感方面的關注。
3.3 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與其社會心理狀況的關系 家庭作為患者獲得各種支持的主要來源之一,扮演著維持和促進個人健康的重要角色。家庭影響著一個人的性格、心理健康。“家庭系統理論”認為: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影響[10]。患者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可以作為心理應激來源,又可以為處于心理應激下的患者提供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因此,患者家屬對于患者和其疾病的態度、行為對患者的認知、心理狀態起著關鍵性的影響,將直接影響其預后。本研究顯示,家庭支持程度高的老年患者,認為家庭成員的關心、鼓勵、幫助可以減輕他們的恐懼和緊張心理。這樣能使患者的意志增強,各種負性情緒減低[11]。從而心理上具有一種安全感和歸屬感。能積極地面對疾病和現實,充分的利用來自家庭各方面的支持,及時調節和改善因疾病的折磨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和行為。其心理健康程度較高,抑郁、焦慮程度低。另一方面,在調查中同樣發現家庭支持缺乏或低的老年患者,認為自己患病影響了家庭成員的正常生活,成了家人的累贅而受到忽視,從而時常處于孤獨無助、焦慮不安的心理狀態。他們對于疾病和未來悲觀失望、缺乏安全感。其抑郁、焦慮程度明顯增高。因此,家庭支持是鼓勵患者戰勝疾病,減輕心理壓力,采取積極應對疾病有效方式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與患者的焦慮、抑郁呈負相關性。在工作中,圍繞如何優化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統,做好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為其治療過程中提供一個正性的心理環境,減少各種對患者不利的負面影響。從而最大限度的促進患者康復及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變重生活照顧,輕心理支持的弱點,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表1 兩組患者SCL90、SAS、SOS評分比較(分,x±s)
〔1〕劉冬菊,游書秋,李勝玲,等.社區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與自我管理行為相關性的研究[J].重慶醫學,2015,44(7):893-895.
〔2〕肖曉玲,胡秋秋,劉玉萍.家屬參加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4):313-316.
〔3〕方萍萍,方二四.家庭支持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2,(8):114-116.
〔4〕黃雄芬,民黎君,黃瑛.中醫護理干預對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心理狀況臨床結局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5,30(5):1-4.
〔5〕梅群超,劉菊,賀艷.心理護理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的影響[J].現代臨床醫學,2015,(4):300-302.
〔6〕任建蘭.社會支持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抑郁狀況的影響[J].天津護理,2016,24(3):260-261.
〔7〕駱朝輝,李晶華,王彥茹,等,烏魯木齊市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調查[J].醫學與社會,2016,29(7):31-33.
〔8〕隋玉娟.家庭支持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焦慮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7):807-808.
〔9〕宋秀鋒.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和心理及社會支持現狀[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8):3985-3986.
〔10〕梅娟,周敬華.淺談“家庭系統”在新生兒科護理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5,(26):224.
〔11〕姬海燕,梁會.心理干預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的研究進展[J].天津護理,2016,24(1):86-87.
(2016-05-20收稿,2016-08-31修回)
R587.1
A
10.3969/j.issn.1006-9143.2016.05.032
1006-9143(2016)05-0434-02
周淑華(1962-),女,副主任護師,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