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梅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193)
·中醫護理·
中藥浸洗用于中風后肢體肌肉萎縮的效果觀察
楊冬梅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193)
目的:觀察中藥浸洗治療中風后肢體肌肉萎縮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0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中風伴有肢體肌肉萎縮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兩組患者均接受卒中后肌肉萎縮護理常規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接受中藥浸洗干預。治療30天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肌力 、生活質量及神經功能,并統計臨床療效。結果:兩組患者經治療后,肌力 、生活質量及神經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藥浸洗護理技術能有效地改善中風患者肢體肌肉萎縮,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浸洗;中風;肌肉萎縮
中風的發病率、致殘率及病死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且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1]。目前中風的診斷與治療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存在重治療輕預防、重藥物輕康復的護理傾向。研究表明,中風康復護理是降低致殘率最有效的辦法,也是中風組織化管理模式中不可缺的關鍵環節,能夠促進中風后偏癱患者的功能恢復,改善生活質量[2]。廢用性肌肉萎縮是中風后最常見的后遺癥之一,是造成患者肢體功能失常、生活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3]。肌肉功能減退可以通過漸進康復訓練而恢復,但恢復肌力的肌肉質量以及所需的時間目前尚無研究證實。近年來,我院采用中藥浸洗護理技術,將院內制劑活血通絡外洗液配成適當比例、適當溫度的溶液,對治療部位進行浸泡、淋洗,達到了行氣血,通絡脈,化瘀阻,溫肌膚,養血肉的功效,促進了肌肉廢用性萎縮的恢復,在治療中風后肢體肌肉萎縮方面取得了顯著療效。
1.1 一般資料 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針灸特需病房住院患者,納入標準為:腦梗塞、腦出血均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版診斷標準,并有頭顱CT或MRI檢查支持診斷;臨床表現為一側肢體癱瘓;年齡在40~70歲;患側肢體(上肢或下肢)肌容量減少,引出或不能引出病理反射;近期未服用過中西鎮靜藥物及肌肉松弛劑。排除標準為:急性期、昏迷或合并嚴重心腎疾病,惡性高血壓者;情緒異常或嚴重癡呆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局部有皮膚病,皮膚破潰、過敏等癥狀;局部軟組織損傷或扭傷24~48 h之內。共納入中風伴有肢體肌肉萎縮患者100例,按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各5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取中醫針灸治療,采用醒腦開竅針刺法,主穴選內關、人中、委中,輔穴選極泉、尺澤、三陰交。對癥選穴:三角肌萎縮者,予三角肌圍刺,足下垂的患者予脛前肌排刺。針刺時間20 min,每日1次。
2.1 對照組 予中風后肌肉萎縮護理干預,結合患者病情制定詳細的干預計劃,實施生活護理、心理護理、飲食指導、安全護理、體位護理,指導其進行被動及主動運動等康復訓練。
2.1.1 被動運動 由護士或康復治療師來活動患者的關節,包括肩、肘、腕、指、髖、膝、踝關節的屈曲、伸展及抬舉等運動。
2.1.2 主動運動 在護士或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鼓勵患者盡量自己做,用健側肢體帶動患側肢體主動進行關節活動,同時進行如床上翻身,拱橋式運動、坐位訓練、站位訓練、步行訓練等。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進行中藥浸洗,將活血通絡外洗液配成適當比例、適當溫度的溶液,對治療部位進行浸泡、淋洗,每日1次,每次浸洗時間為15 min,30天為1療程,干預1個療程。
2.2.1 中藥浸洗前準備 評估患者主要癥狀、臨床表現、既往史及藥物過敏史;患者浸洗部位的皮膚有無破損,注射及輸液針孔等情況;患者生命體征(T、P、R、BP)情況;患者活動能力、耐力,維持體位能力等情況;心理狀況。告知患者注意藥液溫度,防止燙傷;局部可能出現皮膚過敏現象;治療過程中出現不適癥狀及時與操作人員溝通。做好物品準備:治療車、活血通絡外洗液1瓶、毛巾2條、治療杯(專人專用)、專用塑料袋、水溫計、紗布、PE手套、塑料桶(容量為18 L)、暖瓶內盛熱水。室溫保持在22~24℃。
2.2.2 中藥浸洗 核對患者姓名、診斷,詢問患者是否需要排便,安置適宜體位,協助患者脫去衣服,充分暴露治療部位,保暖。遵醫囑配制藥液,將專用塑料袋置于塑料桶內體,倒入活血通絡外洗液1瓶,加水至桶內容量2/3為12 L,藥液溫度以39~41℃為宜。護士戴PE手套,將治療部位浸泡于藥液中,未浸泡到的部位尤其關節處用毛巾包裹,用治療杯將藥液不斷淋洗于毛巾上,每個部位治療15 min,治療過程隨時調節室溫、藥溫,詢問患者有無不適。
治療完畢后,用毛巾將治療部位擦干。觀察患者局部皮膚情況,詢問患者有無不適。協助患者穿衣,臥床休息,整理床單位,開窗通風,整理用物。
2.2.3 注意事項 室溫,藥溫均應適宜,防止燙傷或受涼。浸泡過程中如需添加熱水,應先將肢體移出桶外,以防燙傷。感覺障礙或遲鈍的患者,藥液溫度不可超過40℃。注意消毒隔離,所需物品需清潔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治療過程中觀察患者面色、脈搏、血壓、局部皮膚反應等情況,如有異常,立即停止治療,通知醫師,配合處理。
2.3 評價指標
2.3.1 肌力測定 采用重癥肌無力定量評分表(Quantitive MG Scoring system,QMG)[4],常用于測量患者的肌力和耐力情況,主要評價內容包括眼睛、延髓、呼吸、脖子、肢體 5個方面,可客觀評價受累肌群的肌無力嚴重程度,該量表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評分為4個等級:沒有(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總分為0~39分,分數越高表示肌力越差。
2.3.2 生活質量評定 采用功能獨立性評定量表(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ment,FIM)[5],主要評價運動功能(Somatic function,SF)和認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CF)兩方面。該量表被證實有較好的可信度,已成為目前運用較廣的一種功能評價量表,可作為預測康復治療效果的指標之一。運動功能包括自理能力(進食、梳洗修飾、洗澡、穿褲子、穿上衣、上廁所6項)、括約肌控制(膀胱管理、直腸管理)、轉移(床、椅、輪椅間;入廁;盆浴或淋浴)、行走(步行/輪椅;上下樓梯)。認知功能包括交流(理解、表達)、社會認知(社會交往、解決問題、記憶)2項。每個小項按1~7分評分,FIM最高分為126分(運動功能評分91分、認知功能評分35分),最低分18分。126分表示完全獨立;108~125分表示基本獨立;90~107分表示有條件的獨立或極輕度依賴;72~89分表示輕度依賴;54~71分表示中度依賴;36~53分表示重度依賴;19~35分表示極重度依賴;18分表示完全依賴。
2.3.3 神經功能缺損評定 采用我國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 (China Stroke Scale,CSS)[6],該量表是在1995年全國第4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包括8個維度,分別是意識、水平凝視功能、面癱、言語、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和步行能力。每個條目賦值為0~6分,總分最高分為45分,最低分為0分。0~15分為輕型、16~30分為中型、31~45分為重型。
2.3.4 臨床療效評定 臨床治愈:肌肉組織新生,外觀可以觀察到肌肉組織有明顯的凸起,肌纖維束連接起止點,肌容量增加,肌力基本正常。顯效:肌纖維束新生,外觀可以觀察到局部肌肉組織凸起,觸摸橫向滑動,有繩索樣多條肌纖維束,肌力恢復2級以上。有效:肌纖維新生,外觀不能觀察到新生的肌肉組織形態,觸摸橫向滑動,有繩線型肌纖維,肌力恢復1級。無效:與治療前無變化。
2.4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0.0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3.1 治療前后QMG評分、FIM評分,CSS評分變化,見表2。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定量肌力,生活質量,神經缺損程度都有一定改善,且觀察組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
3.2 臨床療效評定,見表3。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表2 兩組患者OMG評分、FIM評分、CSS評分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觀察 例(%)
中風后由于中樞神經損傷,肢體癱瘓,肌肉長期不運動,其營養、氧等供應減少,肌力下降,導致肌肉萎縮。本病屬于祖國醫學“中風”及“痿證”的范疇。“中風”是本,“痿”是其主要癥狀之一[7]。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對肌肉萎縮的改善有著重要的意義。活血通絡外洗液是根據中風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特點設立的配方,長期應用于中風病的護理治療。活血通絡外洗液成分有生川烏、生草烏、乳香、沒藥等。運用活血通絡外洗液外洗,通過相關藥物的滲入,祛風散寒、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消瘀散結,可改善肢體肌肉組織結構,并且這種特殊的外周感覺輸入方式,調整神經反射環路中各個神經元的興奮性,可能獲得神經損傷后肢體肌肉萎縮的改善和功能恢復。
中風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直接影響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中藥浸洗直接作用于患肢,能極大的增強患者肌力,改善肌肉萎縮,恢復患者缺損的神經功能,恢復肢體功能從而提高生活質量。本方法操作簡單、方便、易行,患者舒適,患者及家屬容易接受且無明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應等優點,臨床療效滿意,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1〕東梅,李燕,陳迎,等.中風護理單元對中風患者生存質量影響的研究[J].天津護理,2014,22(3):194-196.
〔2〕左寧寧.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6):122-124.
〔3〕李岫煒.早期護理干預促進顱腦外傷患者肌肉廢用性萎縮恢復的效果觀察[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21):5780-5781.
〔4〕羅迪,劉鳳斌,侯政昆.國內外重癥肌無力臨床結局評價常用量表介紹與評價[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3,39(4):249-253.
〔5〕劉忠良.功能性點電刺激對腦卒中所致偏癱患者功能獨立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D].長春:吉林大學,2009,14.
〔6〕陶子榮.我國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信度、效度及敏感度的評價[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09,30(3):283-285.
〔7〕董秀娟,劉小斌.與重癥肌無力相關的痿證、四肢無力、肌肉萎縮中醫學術源流探討[J].遼寧中醫雜志,2012,39(12):2376-2378.
(2015-07-24收稿,2016-01-11修回)
R248
A
10.3969/j.issn.1006-9143.2016.05.033
1006-9143(2016)05-0436-03
楊冬梅(1970-),女,副主任護師,護士長,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