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虹麗 周 越
(內蒙古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呼和浩特市 010000 )
高校某課程試行翻轉課堂的課堂互動分析*
楊虹麗 周 越
(內蒙古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呼和浩特市 010000 )
本文結合翻轉課堂的特點修改了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FIAS),得到翻轉課堂互動分析系統(FCIAS)作為研究工具,對某高校實施的翻轉課堂教學改革中的一節課進行計量分析,以客觀呈現當前翻轉課堂教學實踐中師生互動行為特征及存在的不足。研究顯示,翻轉課堂有助于營造良好課堂氛圍,加強了師生課堂互動,課堂教學需加強學生的實質性參與,需進一步加強教學設計、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技能,師生運用信息技術完成教學的能力還需不斷提高。
翻轉課堂 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 師生交互 行為
翻轉課堂已受到全球教育界的廣泛關注,被認為是課堂教學的重大改革,成為教育研究者關注的熱點問題。無論原型還是實踐中得到的發展,翻轉課堂都預期給師生互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相對于講授為主的教學,翻轉課堂教學中師生交互所占的時間比例應該更大。本研究根據翻轉課堂教學互動的實際情況,修訂FIAS、提出翻轉課堂互動分析系統,進而隨機抽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1節課應用該系統進行分析。
FIAS即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是美國學者弗蘭德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課堂行為互動分析技術。該系統用于觀察課堂中師生教學互動行為,是一種記錄和分析教師在教學情境的教學行為和師生互動事件的分析系統。FIAS分析編碼系統將課堂行為分為教師語言、學生語言和觀察者無法判別的沉寂三大類,對每一類中的具體行為又進行了詳細劃分并賦予編碼和描述。鑒于FIAS不一定能夠適應于多種不同的教學過程,許多研究者對其進行了改進,如寧虹amp;武金紅(2003)對編碼過程進行改進并提出iFIAS,顧小清amp;王煒(2004)則提出信息技術支持的ITIAS,等等。
筆者結合翻轉課堂的特點對FIAS進行了修訂,獲得表1所示的翻轉課堂互動分析系統(FCIAS,Flipped Classroom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筆者所進行的修改主要包括:對學生語言行為進行進一步分類,以適應翻轉課堂教學中學生匯報出現頻次較多的情況;將教師提問分為開放性問題和封閉性問題,以便觀察分析教師是否為學生留出開放的空間;課堂中的沉寂采用了iFIAS的分類方式;編碼周期改為每5秒一次,以便觀察者明確判斷師生行為的類型。

表1 翻轉課堂互動分析系統(FCIAS)
筆者選取的這次課為2節課連上,共87分鐘,按照本文修訂的FIAS進行編碼獲得1050個數據,得出1049個序對,歸類到本文修訂的FIAS的16種教學行為中,形成了編碼矩陣。
FIAS實際上是一種對教學行為進行的內容分析,因而本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法的相關操作進行信度分析。從課堂錄像中隨機選取20分鐘,以本文修訂的FIAS為工具,聘請2名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生進行分析,同筆者的對應分析結果進行比較,計算得信度系數R=0.971,具有較高的信度。
按照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的分析標準,矩陣中 1-3 行與1-3 列相交的區域是積極整合格,分別對應于教師的“接受情感”、“鼓勵稱贊”和“采納學生觀點”的行為,用于描述教師與學生間積極的情感交流。落在積極整合格的行為序對個數為197(=106+14+15+62),占總數(1049)的 18.7%,說明這以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有著較為充分的積極情感交流。
矩陣中 8-9 行與 7-8 列相交的區域對應于FIAS系統中的缺陷格,表示該時間序列里為“教師指令”、“教師批評或維護教師權威”以及由這兩種行為引出的“學生被動應答”,用于描述教師與學生間有缺陷的情感交流,落在缺陷格的記錄次數占總次數的 0.66%,表明情感氣氛相對融洽。由此說明,教師利用語言行為有效地構建了一種和諧的師生互動的課堂情境。
教師語言為1-8列,學生語言為9-12列,沉寂為13-14列,技術為15-16列。數據顯示,教師語言、學生語言、沉寂和技術 4 大類行為比率分別約為44.99%、43.48%、7.15%和 4.38%。其中教師語言行為與學生語言行為的比例約為 1.03:1,相比以講授為主的課堂而言,本例中執教教師在課堂上尊重了學生的言語權,有意識地將更多的言語機會留給了學生,學生的言語參與度較高。課堂沉寂比率7.15%,深入分析可知,沉寂中無助于教學的混亂和有助于教學的沉寂比率分別為 66%和 34%,所以本例中整個課堂在實施翻轉課堂教學中混亂時間多于有效的課堂沉寂,需要教師加大對課堂秩序的把握。
(1)教師語言間接影響與直接影響比率=1-4列/5-8列=273/199=1.37,比值大于1說明教師授課過程中增加注重間接語言。
(2)教師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比率=1-3列/7-8列=245/57=4.29,說明教師語言對于學生的積極影響大于消極影響。
FIAS 將教師的語言分為直接語言和間接語言兩大類。本例中,教師直接語言行為共 199 次,間接語言行為共 273次,二者比例約為 1:1.37,表明該教師的間接言語行為明顯多于直接言語行為。
另外,用1-3列表示教師語言的積極影響,由于本例中給數字“1”、“2”、“3”分別賦予了“教師接受情感”、“教師鼓勵稱贊”和“采納學生觀點”的意義,教師語言積極影響共出現245次。7-8列表示教師語言的消極影響,因為數字“7”、“8”的含義分別為“教師指令”和“教師批評或維護教師權威”,消極語言影響共57次,教師語言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比例約為 4.29:1,表明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傾向于積極強化。
本例中教師語言行為落在積極整合格中的次數明顯大于落在缺陷格中的次數,可知任課教師教學中積極鼓勵性語言多于指令性語言,有意識的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語言環境。語言教學風格分析中,教師直接語言和間接語言的比值小于1,表明該任課教師屬于間接教學風格,善于通過語言的間接影響引導學生思考,有利于學生高級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語言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比例明顯大于一表明本例中教師語言對于學生產生了積極地作用。
翻轉課堂的教學改革通過教學流程的變革幫助學生從心理層面上建立主體意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交流的意愿。但還需看到,本研究所記錄、分析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學生的學習效果還遠未達到預期。完全的教師語言序列為123次,完全的學生語言序列為416次,但教師語言總數能夠與學生語言總數不差上下,甚至還略多于學生語言總數,說明教師語言相對分散,而學生語言相對集中,表明交互還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學生的參與度有所提高,但實質性參與不高,僅僅是形式上的參與,并沒有置身于翻轉課堂學習當中。
首先,教師要做好教學設計,在課前的任務布置和學習資源發放中做精心的設計和充足的準備。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對于新知識的學習主要發生在課前,學生課前的投入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并引導學生正確學習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中要精心考慮的。其次,教師應注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一系列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成為翻轉課堂模式下課堂教學的主線。而本例中數據顯示教師提問次數不多且對于問題的描述不夠詳盡。同時,課堂互動質量分析中無法形成有學生行為參與的回路也表明教師的提問存在一定問題。因此翻轉課堂當中教師應提高提問技巧,精心設計問題,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編碼矩陣數據顯示,教師未操縱技術,學生操縱技術的頻次也不高,可見技術在翻轉課堂中沒有被充分利用,而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學媒體和工具層出不窮,新技術本可以為課堂教學帶來便利的互動體驗,教師也可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采用不同的教學媒體和工具,營造自然良好的教學互動環境,使學生身在其中,感受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覺器官的學習,但很顯然,目前的翻轉課堂教學改革中并技術的作用為充分發揮,師生操縱技術的能力有待提高。
[1]Flip teaching. [EB/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flipped_classroom.
[2]Flanders, N Intent, Action and feedback: a preparation for teaching[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63,(14):25-260.
[3]Flanders system of interaction analysis and science teacher effectiveness[OL].lt;http:// fi les.eric.ed.gov/fulltext/ED05909 4.pdf.gt;
[4]張曉佳, 張凱黎, 顏磊. 電子書包支持的小學數學互動課堂案例研究——基于改進型的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 (IFIAS)[J]. 現代教育技術, 2015, 25(3): 29-35.
[5]張露丹,汪穎,潘玉霞.信息技術專家教師課堂教學特征案例研究——基于弗蘭德互動分析系統[J].電化教育研究,2011,(7):83-88.
*課題名稱:高校公共課網絡教學改革中“翻轉課堂”實踐的調查研究。課題批準號:CXJJS1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