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威
有了“孝老假”就能常回家看看嗎?
□本刊記者張威

曾幾何時,春晚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引得大江南北無數父母兒女淚光點點。隨著我國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許多“空巢老人”、“失孤老人”已然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北京市審議通過“十三五”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提出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鼓勵用人單位給員工放“孝老假”,出發點是好的,是善政落地。但是會不會也像時下正在實行的“探親假”一樣難以落實,只是看上去很美。
8月30號,北京市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北京市“十三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規劃中指出,鼓勵用人單位給予員工在其老年長輩生日、老年節以及需要康復服務、臨終關懷服務支持時探親休假。不過,“孝老假”怎么休、假期薪水如何計算等尚沒有規定。
在此之前,全國不少地區都提出了類似的休假概念。例如,今年5月,河南省通過的本地新計生條例中就明確,獨生子女的父母年滿60周歲后,住院治療期間,給予其子女每年累計不超過20日的護理假,護理假期間視為出勤。
而不久前公布的《安徽省“十三五”養老服務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中也明確,安徽省將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子女與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子女照顧失能父母將享受帶薪休假或政府補貼。
另外,江蘇省也在探索制定家庭養老支持政策,通過家庭設施適老化改造補貼政策、子女護理技能免費培訓和補貼政策、子女照料失能老年父母的帶薪休假制度等,鼓勵家庭成員更好地贍養老人。
鼓勵用人單位給員工放假陪長輩過生日,每年給予獨生子女不超過20天的護理假照料生病的父母……對于正在迅速邁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出臺這樣的休假制度在很多人看來是恰逢其時。但是伴隨著相關政策的出臺,“孝老假”能否真正落到實處也引發討論。
“如果一年我們只能回家看爸媽一次,那這輩子,我們還能見他們多少次?如果一次只能陪他們7天,那我們還能陪他們多少天?”在網絡上流行的這一問題,讓人不忍心去計算答案。對于常年在外地工作的很多人來說,“常回家看看”是一種奢求,往往只能在春節時才能與父母團聚。
盡管各地對擬設定的“孝老假”怎么休、假期薪水如何計算等還沒有規定,但是大家拍手點贊的居多。而對北京來說,目前這一制度雖然處于“霧里看花”狀態,但仍有不少人“千呼萬喚”,希望享受到相應福利待遇。
“‘孝老假’如果一旦納入國家法定假期,應該和產假、年假一樣,完全可以好好地陪父母了。”在中關村軟件園一家公司上班的白濤平時上班連軸轉,逢雙休日、節假日,加班已經司空見慣,“孝老假”近日進入他的視線以后,讓他對陪伴父母充滿了憧憬。他說,眼下很多地方開始提出了“孝老假”的概念,估計很快會見分曉,希望北京相關政策也能盡快落地,對他這樣的獨生子女家庭來說,可以名正言順地請假回家表孝心,對老人來說,也是一種安慰。
相對于對“孝老假”的憧憬,現在更讓人擔心的是,“孝老假”真的有戲嗎?比如“規劃”提出,鼓勵用人單位給予員工“孝老假”,但對于“孝老假”怎么休、假期薪水如何計算等沒有規定。且不說沒有具體細則,也就無法操作,僅僅是“鼓勵”,這于現在基本上只是說說而已。
在西郊某企業上班的小郭家在西安,他告訴記者,休“孝老假”不太現實,自己連婚假、探親假都難休。“年初結婚時向單位申請晚婚假,只批準了3天,理由是生產線人手緊張。”不少網友認為,“孝老假”、探親假的初衷是好,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企業很難真正執行,更有網友直言不諱問:“能先把周末還給我嗎?”
某商貿公司的負責人小葛也認為,即便“孝老假”真的納入國家法定假期,對像她這樣的小公司來說,落實與否是個謎。“誰都有老人,專門休假表孝心無可非議,但像我們這樣的小公司,從業者流動比較快,員工如果提出想休‘孝老假’,無疑是給老板出難題。”
老家在山西的李先生擔心的卻是“孝老假”會不會影響收入。“我們的檔案工資只有幾百塊,其他的是績效工資。如果休探親假的話,幾千塊錢就沒了。”如果休假是以減少工資獎金為代價,這也會打消了不少人休假的積極性。
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2.6%的受訪者覺得“孝老假”有必要,但84.3%的受訪者擔心“孝老假”難以落實。讓假期真正成為員工福利,57.5%的受訪者建議保障帶薪休假。(9月13日《中國青年報》)
其實,無論是“孝老假”還是“獨生子女護理假”的出臺,都獲得了民眾的贊許,但伴隨而來的也有人們的質疑——這些假期能落實嗎?
在現實中,除了春節、國慶節等假日之外,不少假期都遭遇落實難的問題。以探親假為例,眾所周知,早在1981年,國務院就對職工探親待遇做出了明確規定——與父親、母親都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團聚的,可以享受探望父母的待遇,未婚職工探望父母,原則上每年給假1次,假期為20天。
如果因為工作需要,本單位當年不能給予假期,或者職工自愿2年探親1次的,可以2年給假1次,假期為45天。已婚職工探望父母的,每4年給假1次,假期為20天。
這樣的規定雖然很不錯,但在現實生活中,這個出臺了30多年的探親假制度,除了在少數國家機關或大型國企還保留著,在很多企業已經名存實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與計劃經濟時代相比,當下職工的工資結構發生了改變,用人單位往往只發給探親職工基本工資,占大頭的績效工資則會被扣除,這使得不少員工不愿請探親假。
尹兆飛在北京某事業單位工作5年了,因為崗位工作要求,他平時節假日也要與同事輪流值班。他既沒有休過年假,也沒有休過探親假。他曾經打過休假報告,但是領導遲遲不批,后來也就不了了之。“沒辦法,我的崗位離不了人,其實連我們領導都從來沒休過假。”他說。
在某國家機關單位工作的何樂施表示,關于探親假,單位有明確規定,但很少有同事休探親假。
對于為什么有假難休?各方說法意見也不一。有人認為原因在于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夠細致、約束力也不夠,而員工在企業面前處于弱勢地位,維權不易。對此,有勞動法領域的專家分析稱,對于勞動者休假,國家應該出臺一部專門法律,明確勞動者的最低工資、工時、休假權利等等。
但也有人認為當下經濟形勢比較困難,企業負擔也比較重,給企業減負已經是各方的共識。為此,一方面要保障勞動者休假探親的權利,一方面還要考慮實際情況,不給企業帶來過重的負擔,如果找工作都是問題,休假也就失去意義。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法學系主任姜穎表示,“孝老假”的提出,愿望當然是好的,但能否落實確實令人擔憂。在目前的社會發展階段,“孝老假”的可操作性存疑。“現在中國很多企業的工作制是‘996’制,即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每周工作6天。加班已經成為很多企業,特別是一線城市企業的常態。在一周五天工作制都無法保證的情況下,如何保證‘孝老假’的具體實施?”
在很多受訪者看來,“孝老假”與此前被熱議的“帶薪休假”面臨著同樣尷尬的境地。其原因就在于這種假期是分散的,用人單位違反規定的成本是很低的,勞動者就相關問題和用人單位進行交流時處于弱勢地位。在60%的經濟主體是民營企業的情況下,“探親假”對多數人來說已經是名存實亡。“孝老假”從概念到可操作性上,都要打個問號。
無論是“常回家看看”入法還是一些地方推出的“孝老假”,其背后都是中國社會步入老齡化的客觀現實。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有2.12億,占人口總數15.5%,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1.37億。預計202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3億。而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的《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則顯示,“空巢”老人,也就是子女離家后的老年人,占到老年人總數的一半。
破解這些老人的養老難,已經成為快速走向老齡化的中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對于“孝老假”老人們當然持歡迎的態度,但現實是一方面落實難,另一方面即便可以休假,是不是真的回家看父母也存疑。因此,除了制度層面的保障,很多老人更希望的是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平時能多打電話陪父母聊聊天、把父母的事情放在心頭,這都能讓老人獲得滿足感。因此,在很多老人看來,孩子能有一顆“孝老心”比什么都重要。
“不怕沒假期,就怕沒孝心,作為子女,要是真正想表達孝心,會擠出時間處處都會想著老人。”家住西二環的魏文英師傅今年67歲,有一兒一女,兒子在北京任教,女兒在西安從事保險工作。
“兒女生活壓力大,都有自己的孩子,還要上班,我們老兩口平時盡量不打擾他們正常生活,兒子雖然在北京,一個月也見不上一次面,說實話,我們特別想讓他們陪在身邊,可是不現實啊,要讓兒子專門請假回來,那就得影響工作。”魏文英說。
采訪中,不少老人對于“孝老假”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從交通運輸單位退休已經13年的邵師傅說,有時候兒女回家本意都想表孝心,可是回到家里因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總是鬧不愉快,搞得一家老小心情反而不爽。“真正的孝子不在于有沒有‘孝老假’,該孝敬的更不在于專門請假,只要娃娃們過得好,我們老人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事實上,在記者看來,再好的“規定”、再嚴厲的規定,執行與否根本上仍取決于子女的孝心。現實生活中,一些成年子女和父母生活在一個城市,竟然數周不見面,一些成年子女在周邊城市工作,開車也就是一兩個小時的車程,竟然能一年多不見一面,這就是子女孝順的問題,而不是“規定”與否。換言之,如果子女沒有一份對父母的孝心,即使國家和地方強制休了“孝老假”,那些無孝心的子女完全可以“挪用”——將“孝老假”變成“自家的娛樂假、旅游假”。這恐怕更違背規定的初衷。
實現“孝老假”其實并不難,不僅需要“頂層設計”,更需要廣大子女真正“走心”。只要把父母和“孝心”裝在心里,困難總能克服;只要心中真正有父母、有孝心,一切困難和外在障礙將不能稱之為困難和障礙。退一步說,即使全面推行“孝老假”仍待時間,為人子女者多回家看看,多關心一下父母生活,哪怕多打幾個電話問候,總是能做到的。這本身也是“孝順”和“孝老假”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5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全國的“一代戶”家庭占到家庭總數的37%。“一代戶”家庭當中,主要是空巢老年人和中年人,不是未生育的新婚夫婦。可見老年人孤獨、獨立居住的比重越來越高,家庭分離的情況很嚴重。老人和子女不住在一起的情況非常普遍。子女在外工作打拼,與父母不在一個城市居住,對老年人的家庭照料已經大大弱化了,很重要的原因是子女太忙,沒有時間“常回家看看”。這種狀況下,“孝老假”的設立勢在必行。
“我國法律之前規定了子女應當經常回家看望老人,這是應對老齡化社會挑戰的一個重要措施。有了‘孝老假’,就增加了常回家看看的可能性和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說,面對老齡社會不斷發展、有越來越多老年人孤獨生活的現狀,’孝老假’就顯得尤為必要。”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翟振武說。
在翟振武看來,“孝老假”除了功能上的作用外,也能在倡導社會關心老年人、關愛老年人的社會風氣方面也將起到積極作用。“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鼓勵和提倡如果能促進更多相關措施的出臺,對應對老齡社會、加強子女對老年家庭的支持將會是一件好事。”
“在當下這個老年社會,以及獨生子女大量存在的情況下,孝老假的出臺有必要性,但有效落實仍需各方面共同努力。”翟振武說。在具體執行層面上,年輕人是否真的利用“孝老假”回家孝敬父母難以得到制度層面的保證。企業有自身利益和工作時間的要求,增加假期會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實際的功效’可能還比較遙遠。”
其實,縱觀全球,目前已經有很多國家正在嘗試增加制度供給,以更好地迎接“老齡社會”的到來,這對我國來說是很好的啟示。
首先,政策應當鼓勵老年人和子女長期居住在一起,恢復和增強家庭養老的功能。比如,可以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征稅。客觀上鼓勵年輕人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其次,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我們越來越鼓勵農民工進城落戶,但在相關規定中,沒有明確鼓勵老年人可以隨自己的子女一起落戶。我們觀察到的現狀是很多青壯年落戶城市,而農村多是空巢老人。所以在政策上應當多多鼓勵農民工帶著家屬一起進城,以此增加家庭團聚的可能。第三,我國正在準備建立長期照料保險制度,即在繳納保費后由保險公司支付老年人請護工等的費用。在德國,老年人可以選擇到專門的養老機構養老,由保險公司支付照料費用,如果家人進行護理,保險公司會在經過評估后將這部分費用給其家人,從事實上鼓勵家人照料老年人。還有相應的房產政策,比如在新加坡,如果你買兩套挨著的房子,其中一套是給老人居住的話,貸款等方面會有優惠,實際上是鼓勵年輕人住的離自己父母近一點。這樣會恢復和強化家庭對老年人支持的功能。
“孝老假”大家談
礫央:為孝行開綠燈
鼓勵放“孝老假”,其實就是為孝行開綠燈,善莫大焉。
想起201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此法一出,輿論嘩然,紛紛質疑該條款的可操作性,其有力的理由之一是就業難的殘酷環境往往讓人不得不為了守住來之不易的飯碗而犧牲親情。在求生存與盡孝道相悖之時,大多數人也只能違心選擇了前者。
我的一位朋友就是如此。他大學畢業后就職于外企,單位的管理制度特別苛刻,遲到或提前下班就扣發半月獎金,一月請假合計兩天以上就扣發全月獎金。他成天如履薄冰似地工作著,半年也難得回家一趟看望年邁的父母親。他每每為自己鉆在錢眼里而陷入深深的自責中難以自拔,卻又不得不為了維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而堅持著。他不無擔憂地說,這樣下去,他怕有一天會患上精神分裂癥。
現在好了,鼓勵用人單位給員工放“孝老假”,回家陪長輩過生日,照料生病的父母……此舉如果付諸實踐必將大大緩和求生存與盡孝道之間的矛盾,讓那些珍藏著愛心的子女回到父母身邊盡孝有了可能,讓老人得享天倫之樂,社會因此多了一份和諧與溫馨。對于那些老是說沒時間回家盡孝的人而言也將是一種約束,為了立足于世,他們總得顧忌別人的眼光,總不能拿“孝老假”去游山玩水吧?
基于此,我對充滿人情味的“孝老假”充滿期待,相信有了時間的保證,更多漂泊的孝心將會落地生根。
盧進道:人性化的假期
近年來,獨生子女這一群體面臨著不少的問題和挑戰,在人口老齡化到來的今天,他們尤其面對著同時照顧幾個老人的責任,如果老人身體健康就沒什么可說,但是當老人生病需要子女護理照料時,獨生子女們就感到分身乏術,他們既要做好工作,也要照顧老人,甚至還要顧及幼小,真是像陀螺一樣忙得團團轉。有的人照顧不過來,于是雇請護工來照顧老人,造成了在別人看來的親情的缺失,不能不說是一種無奈和遺憾。而今,有了這個“孝老假”,獨生子女們得到了照顧老人的假期,他們可以在沒有工作牽掛和壓力的情況下,放心地抽出時間來陪陪父母,盡自己的一片孝心,讓父母感受到子女的濃濃敬意;在老人生病時,可以有充足的時間照料護理老人,老人會在精神和身體上得到莫大的安慰,在親人的悉心照料下,老人也會體味到濃濃的親情和孝道,有利于身心的康復,是一種一舉多得的好做法,值得去倡導和推廣。
孝老假,這種人性化的的假期,不但能夠很好地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且對進一步弘揚孝道起到很大的作用,美哉善哉。
李家峰:有必要嗎?
一般來說,一個單位,一天八小時的班基本上是固定的,每天還有那么多的時間,難道天天都要加班嗎?估計這個是不成理由。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就是借口了。也許有人會說,父母親與自己沒有在一個地方生活,要孝敬父母親,在路上來來去去要花費幾天的時間,如果真是這樣的情況,能否把自己的父母親接到身邊,好盡自己的一份孝心呢?但是很多的人又不愿意與父母住在一起(當然也有一些是父母的原因),這樣去思考,也成問題。是呀,無論怎樣的去做,人總是有借口的。因而,與其鼓勵放孝老假,還不如鼓勵人多點實際的行動去關心關愛自己的父母親,而不是僅僅的那幾天孝老假就可以實現孝心的。
也許,有些人會反駁我,不可否認,有這樣的孝老假,對于某些人來說,確實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們知道在中國,很多單位,在知道員工家里的困難之后,出于人性的考慮,一般都會允許員工請假的,因而,以孝老假的名義來進行放假,筆者覺得沒有必要。
何況,現在很多單位連國家規定的基本假期都不能保證,例如一些年節假等等,很多的單位更是從來沒有認真執行。在這樣的單位,還要鼓勵、倡議孝老假可能會得到落實嗎?
因而,筆者認為:有些人倡議放“孝老假”這樣的做法,表面的形式大于實際的內容,或許更多的是為了其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