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跨域時空中的新移民小說敘事

2016-12-09 10:32:29江少川
文學教育 2016年19期
關鍵詞:小說文化

江少川

跨域時空中的新移民小說敘事

江少川

江少川教授

江少川,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武昌首義學院中文系主任。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理事、國際漢語應用寫作學會理事、著有《現代寫作精要》、《臺港澳文學論稿》,《臺港澳文學作品選評》、《解讀八面人生--評高陽歷史小說》、《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教程》、《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作品選》、《海山蒼蒼--海外華裔作家訪談錄》等論著、教材十多部。曾獲中國寫作學會優秀論著獎、首屆加拿大華裔/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獎、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獎、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特別貢獻獎。

當今海外華文文學,就文學版圖而言,可分為兩大板塊,即東南亞板塊與歐美澳板塊。東南亞板塊的華文文學作家隊伍主要是移居該國華人的后裔,華文文壇作家的中堅力量絕大多數都是在其所在國土生土長,多數為華人移民第三、四代。而中國改革開放大潮以后涌出國門的新移民,主要去向為歐美澳。歐美澳地區的海外華文文學,起源雖可追溯到19世紀中后期,但真正產生較大影響,應當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前后的臺灣留學生文學,那時臺灣留學生大潮中涌現出白先勇、聶華苓、歐陽子、於梨華、陳若曦、趙淑俠等一批優秀作家。隨著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國門的打開,新移民文學迅速崛起,蓬勃發展,海外華文文學呈現出波瀾洶涌之勢,蔚為大觀。

新移民文學通常指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以后從中國大陸移居海外的留學生、技術人士、經商者等移民群體創作的文學作品(其中以用華文創作的文學作品為主)。這一概念的時空性特指70年代末以后,從中國大陸移居海外的移民人士的文學創作,這樣就從時間與地域上區別于上世紀臺灣五、六十年代的留學生文學,同時也區別于海外的華裔文學(指海外出生的華裔作家創作的文學作品)。對現在提出的“新移民文學”,有人質疑這種提法,我需要辨析一下,我所謂的新移民文學是指第一代移民,主要不是指時間,“新移民文學”中的“新”,特指第一代移民,我們當前研究的作家群體,不論移居到哪個國家或地區,凡為第一代移民,都在新移民范圍之內。今后,從中國移居向海外的移民還會源源不斷,這是進入地球村時代以后中國移民發展的大趨勢。從這個“界定”或者“概念”來看,“新移民”這個“新”的內涵中就包含了“第一代”的元素。這樣界定,“新”不僅特指明確,也不會過時變成“舊”了。

回望新世紀已走過十五年,新移民文學在中西時空的沖撞中,已成浪潮洶涌,眾帆競發之勢,一批優秀作家脫穎而出,佳作新篇接連問世,引起海內外讀者與學界的廣泛矚目。面對這道獨特奇異的文學景觀,人們不禁會問,新移民小說的敘事魅力何在?它與中國當代文學既有著血肉相連的血脈關系,同時又有其獨特的敘事藝術與魅力。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國門打開,涌出國門的人懷有各種目的,其中,相當多的留學生或青年人是懷著理想之夢奔向海外發達國家,尤其是歐、美、澳等地。這種跨域之行,這種“在路上”,在新移民作家的筆下得到生動形象的展現。就此而言,這是中國當代作家所難以承擔與取代的,從一定意義上說,新移民文學可以看作是中國當代文學的延伸,或者說添補了當代文學領域某些題材的空白。

一.美國夢主題的流變

可以這樣說,北美新移民小說從問世開始,就埋下了“美國夢”的種子,此后三十多年,縱覽北美新移民作家的小說鏈,凡涉移民題材的作品,盡管內容千變萬化,寫法多姿多彩,但美國夢的主題或隱或顯,或多或少始終貫穿隱藏在小說的內蘊之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夢”的主題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如果加以研究梳理會發現:這種變化大體沿著物質夢——文化夢——精神夢的線索或軌跡發展。

20多年前,曹桂林在《北京人在紐約》的前言中說,他的這部長篇完成后考慮書名時,他太太曾建議就叫它美國夢或紐約夢什么的。意思是讓想來美國的人知道,實現美國夢有多難。新的世紀,陳謙的小說《望斷南飛雁》中的陪讀夫人南雁,“她不僅有自己的美國夢,她

還是她們全家的美國夢。”為了實現自己的美國夢她離家出走。

1991年,中國幾乎是同時出版了兩部旅美作家的長篇《北京人在紐約》與《曼哈頓的中國女人》,隨著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影視劇的熱播,新移民文學一度掀起大波熱浪,引起國人極大的興趣與特別關注。這個時期小說美國夢的主題,其一是夢的物質性:作家所看重的是人物的經濟身份、此時的美國夢都打上了熱得發燙的印記:發洋財、淘美金,這個夢是由金錢與生意編織而成的華麗的花環。其二是帶有明顯的自傳性:這個時期小說的美國夢真實記錄了初到美國后的新移民的生活經歷,帶有相當明顯的紀實性與自傳性。曹桂林多次說到《北京人在紐約》的創作是“一五一十地寫我這十年的經歷”。而《曼哈頓的中國女人》一書甚至連書中主人公周勵用的就是作者的名字,她的丈夫麥克博士也用的是真名。其中許多情節都是作者的親身親歷與所見所聞,作家來不及深入思考缺少藝術積淀。這一階段的美國夢主題帶有濃厚的新聞紀實色彩,作家所關注的是人物的經濟身份,是生存境遇,人物所追求的主要是物質的東西,停留在生活表層,缺失的恰恰是文學性。

當新一代的移民在異國他鄉站穩腳跟,衣食無憂,經濟上初步有了保障后,小說中的美國夢與初期相比發生了變化。族裔的身份,中國人的胎記,中西文化的沖突成為這個時期美國夢的新內涵。這一時期小說中的美國夢,一是夢回家園。在新移民小說中,以移民家庭續香火為主線,把中國的家族文化表現得如此濃墨重彩、情真意切的作品,《香火》非常突出。黑格爾早就指出:中國文化的主旨是家庭文化。在笑言的小說敘事中,首先表現出濃重的家園意識,即血統、家族意識,對薪火傳承的看重。長篇《香火》的主線是丁信強夫婦在異國傳承薪火的故事。丁家夫婦移居加拿大后,生下的孩子仍遵照丁家族譜規定的“詩”字輩分字號取名。國內生的大女兒名詩娟、加拿大出生的二女兒取名詩秀。人到中年的肖月英還固執地堅持,要生一個男孩為丁家傳遞香火。二是文化尋根。這一階段“美國夢”的主題演化為異域土地上的“回中國”,閻真《曾在天涯》中的男主角高力偉是在異質文化中尋根。小說的前半部,他作為陪讀丈夫來到加拿大紐芬蘭留學,而他的學歷與知識在異國一無是處,他與妻子林思文的情感漸漸冷卻,最后分手。后半部他遇上留學生張小禾,由相戀到相愛,但在愛情與回國的天平上,高力偉曾經猶疑,矛盾,斗爭激烈,張小禾真心愛力偉,但她不愿回國。小說中的人物企求融入西方文化,然而困難重重。他原來所憧憬的“美國夢”,在真正到了美洲之后,才發現是實現不了的。作家不僅僅表現出文化習俗、審美趣味的不同,而是提高到生存與命運前途的高度來思考。顯然,小說美國夢的主題內涵更加厚重、豐富、深刻,而非前期的小說所能相比。

進入新的世紀以后,北美新移民作家的美國夢主題又悄然發生了變化,它漸漸脫離了族裔身份的糾結,走向了對人性的思考,精神的探求。陳謙的小說《望斷南飛雁》首發時間是2009年12月,這部中篇再一次唱出了“美國夢”的主旋律。男主角沛寧自幼學習成績優越,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受家庭影響,他留學前,沒有選擇高中同學、成績優異的事業型女生王鐳。最終,他選擇了母親相中的南雁,一個大專畢業、真誠本分的女孩。她隨丈夫,以陪讀夫人的身份去了美國。與丈夫一道度過求學、攻讀學位的艱苦階段,直到事業初成,衣食無憂,生兒育女。正當他們的生活、事業日趨正軌,步上穩定、優裕的上層社會時,年近40的南雁突然離家出走,遠赴舊金山藝術學院學藝術,“我是要去舊金山念書,學我從小就想學的東西。”實現她兒時的夢想。她不愿意做一個有文化的家庭婦女,她有自己的追求:南雁不滿足丈夫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就,她認為那是丈夫的,不屬于自己,她不甘愿做一個附屬于男人的全職太太,她不滿足于只是一對兒女的母親。她的美國夢不是物質上的,也非文化沖突、思鄉之類,她的追求已超越了物質金錢、文化沖突,而觸及到人的靈魂、人性,作家是在寫人的精神的追求、生命的探尋。移民女性的精神夢想被現代發達的物資社會所遮蔽,雖然當初隨著移民大潮走出國門,她們同男性一樣付出了極大的勇氣,小說表現了現代移民女性夢的蘇醒,她們還在路上追求婦女的解放。作家陳謙賦予了南雁美國夢新的內涵。小說中的美國夢無疑是對以往移民小說中美國夢的超越。

二.回望中的故鄉重構

莫言認為:“寫作就是回故鄉”。記憶是一種想象的重構,它亦是激發作家創作的源泉。新移民作家離開故國以后,中國對他們是在異國他鄉、異質文化狀態下的一種記憶、一種想象。新移民作家的海外生活經驗形成了作家的海外視野,這種“海外視野”顯然是相對“海內視野”而言的,他們反觀故國的現實生活,突破原來單一中國經驗的局限,以雙重或多重的新視野反觀往昔曾經的故鄉生活歷程,打亂或顛覆了傳統的、單維的邏輯思維定式,對故鄉的社會現實進行重新的觀照與思考,還包括對變革轉型中的故鄉當代迷亂世相的反思、憂慮與批判。

鄉愁是回望故鄉的重要主題,在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前后的臺灣留學生文學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白先勇、於梨華、聶華苓等作家就稱自己是“無根的一代”,“流浪的中國人”。而新移民作家的鄉愁敘述,雖然在早期的文學作品中有所表現,但遠不及臺灣留學生文學那么悲情、濃烈。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唐人街敘事。許多新移民作家早期的作品都繞不開唐人街。唐人街是一塊特殊的地理空間,它包含著復雜、豐富的歷史記憶,它是一個獨特的地理空間符號,它在世界地理版圖上是一塊獨特的風景標志。唐人街是新移民作家故鄉想象的“微型、濃縮”版的重塑。嚴歌苓、張翎早期的小說都寫到唐人

街,唐人街是海外華人文學鄉愁的印章。

陳河的故鄉是有名的僑鄉溫州,青年時代曾在溫州故鄉的一家華僑為主體的工廠工作,文革期間發生在這個工廠的故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當時的人和事寫過一個短篇《布偶》。出國多年以后,他自己也成為海外華人,他回望當年那座教堂工廠的經歷,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和景象。當年的陳河作為一個外來人在一群華僑中總感到隔閡,而現在“那一年代的一座城市和生活在我的心中復活了。”這正是故鄉在作家腦海中的“激活”與“重構”,“海外視野”給予了作家可貴的“賜予”。長篇小說《布偶》仍然寫的是那家華僑工廠,寫文革年代,有華僑背景的女孩柯依麗早早就被一張遠嫁葡萄牙的婚約所束縛,然而她天性追求自由,她與青年莫丘僅一次性關系就懷上了孩子,她把責任都推給了莫丘,莫丘因此被關進監獄。柯依麗后來良心發現,心中有愧離家出走,千里迢迢去青海探監,尋找那個曾經被她傷害而又忘不了的昔日的戀人,她千辛萬苦長途跋涉來到青海,結果那人只是一個同名同姓的另外一個人。西北探監的路上,柯依麗的身上迸發出人性的光芒,她的價值體現在這千里奔波的“在路上”。或者如陳河所說,他筆下的人物,故鄉在哪里?故鄉總在遠方。陳河寫的確是當年實實在在發生在家鄉溫州的人和事,但早已跨出了傷痕文學舊套,開掘出人物人性的閃光點,表現出深刻的藝術功力。陳河寫故鄉,是寫漂泊者在路上的尋找,尋找生命的存在與意義,是對故鄉的憧憬,他心中的故鄉,或者說他筆下人物的故鄉總在遠方。這就是作家心中的美學故鄉。

薛憶溈有一本隨筆集名《文學的祖國》,我以為他的小說可稱之為追尋文學的祖國,這句話其實就是我這一節文字的標題“回望中故鄉的重構”。深圳在薛憶溈的國內生活中占有極重要的分量。移居加拿大以后,作家反觀這座南方都市,面對社會現實的浮躁、急功近利,金錢誘惑、道德潰敗而產生種種困惑、焦慮、憂患甚至批判意識,這是作家重塑故鄉的又一聚焦點。他選擇的是都市中的小人物,探尋個體生命的意義。他認為:個體生命的意義一直是我的文學最重要的主題。而普通小人物一直是能夠幫助我挖掘這一主題的最佳人選。當“深圳人”系列小說的想法出現的時候,攢動在他頭腦中的都是這樣的小人物,比如“小販”,比如“物理老師”,比如“女秘書”……哪怕是像“劇作家”(最開始是“小說家”)和“神童”這樣曾經輝煌過的人物也是作為已經邊緣化的小人物來處理的。他認為:都市“現代化進程”是一種歷史。它深刻地影響了小人物的命運。薛憶溈認為寫都市小人物命運的悲劇是一種挑戰,他期望這種挑戰這種情懷,能與新的認知秩序達成和解。這何嘗不是對美學故鄉的又一種想象。對薛憶溈,還特別要提到他的“重寫”革命,他的“重寫”從2009年底開始,持續了五年多的時間,幾乎涵蓋了他在2010年(也就是46歲)之前發表的所有作品。除了對漢語的感覺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的“海外經驗”促使他重新審視舊作,他感覺到:“重寫”是必經之路,必須完成這樣的自我革命。

江少川教授與作家張翎

三.雙重視野中的歷史敘事

海外作家的歷史敘事因其跨域的生活體驗、雙重的文化視野,對待歷史的眼光與以往不一樣而更加開闊了。作家的史識,即對歷史的認識,作家的史感也就是對歷史的感受都發生了變化。新移民作家突破了以往非此即彼、二元對立,階級斗爭與暴力革命之類的宏大敘事模式,而是另辟新的歷史敘事策略。作家的視角和思考有新的拓展與深化。新移民作家既擺脫了過去意識形態話語體制的束縛,又不逢迎于移居國主流強勢話語,而是在對歷史的反思中,用新的文化視角觀察、理解社會生活,反思歷史,構建個人的獨特的歷史時空敘事,他們關注的是,歷史變遷中的人,人的命運及人的靈魂。我想從寫先僑史、抗戰史與當代史這三方面的小說加以闡述。

說到歷史敘事,移民華僑史是新移民作家發現的一座富礦。如嚴歌苓的《扶桑》、張翎的《金山》、葛逸凡的《金山華工滄桑錄》、歐陽昱的《淘金地》等都寫到這段歷史。張翎的《金山》寫先僑18世紀中葉遠赴美洲淘金的歷史苦難史。從中外的歷史資料中知悉,早期去北美修筑鐵路的華工史是一本血淚斑斑的苦難歷史,文學作品如何書寫歷史苦難,是橫在作家面前的大難題。在中外文學之林中,書寫苦難的作品并不少見,然而真正稱得上經典的仍然屈指可數。如何再現先僑在異域謀生的艱難而漫長的傷痛家族史,無疑是對張翎嚴峻的挑戰。當下一些寫苦難的作品,往往在二元對立的格局下,受難者的對

立面具體、明確,怨恨的對象所指自然是施暴者。美國詩人弗洛斯特將文學分成兩類,悲哀的文學和抱怨的文學。前一類是關于人類永久的生存狀況,后一類帶有某時某地的文學痕跡,張翎正是用一種飽蘸憂患的悲愴筆調在敘寫哀傷的底層移民史,而非抱怨、或指向其他什么暴力。張翎認為:小說家的功能不是批判現實,而是呈現現實,沒有粉飾、沒有加進自己的主觀意向地呈現。這正是《金山》的寫作深度所在。張翎說:“我不再打算敘述一段宏大的歷史,淘金和修鐵路只是背景,人頭稅和排華法也是背景,二戰和土改更是背景,真正的前景只是一個在貧窮和無奈的堅硬生存狀態中抵力鉆出一條活路的方姓家族。”如果小說的主旨只是停留在對某事彼地的抱怨與批判,其藝術生命是有限的,這樣一類悲傷作品并不具有普遍恒定意義。《金山》所呈展現的方得法、紅毛等華工攀懸崖放炸藥爆破、奇寒封山,殺狗啃雪度難關;與妻子相距萬里,在艱難困境中的苦候相守;方氏父子在異鄉的遭遇,吃苦耐勞、堅韌頑強的品格,是對人的生存價值的肯定,也是對那時華工生存狀態的審美觀照與反思。

《南京安魂曲》是哈金寫抗戰題材的奇葩。哈金崇史尚實,追求嚴謹真實的品格,以歷史文學的形態與獨特的藝術視角,再現了抗戰期間日軍南京大屠殺慘不忍睹的犯罪史。這部長篇沒有正面描寫中、日雙方對壘的戰爭場面,他精心尋找到一個特別的敘事視點,那就是小說的主角明妮·魏特琳院長及其助理安玲,以當時在南京的西方人與中國百姓為在場者,見證了日本法西斯的慘絕人寰的暴行與民族的大災難,警醒人們要以史為鏡,銘記歷史。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小說不僅再現出日軍侵華的罪行,還從西方人的視角再現了這場災難中普通老百姓的遭遇與命運。哈金認為:如果把小說分為英雄敘事、集體敘事與個人敘事,《南京安魂曲》屬于后者,它沒有正面表現兩軍對壘、或敵我交峰的軍事戰爭。它通過這一特殊視點,即個人敘事表現戰爭給普通老百姓、給人類留下的心靈創傷,對人性的摧殘,這種敘事視點是通過明妮·魏特琳院長、拉貝與馬吉這群西方人士親身經歷、感同身受與心靈體驗去表現的。這種特別視點,使小說具有一種強烈的藝術震撼力量。

嚴歌苓似乎特別偏愛歷史敘事。從《扶桑》到新作《寄居者》的歷史敘事,其突出特征是對歷史的反思性思考、對文學現代性的追求。《第九個寡婦》從土改運動寫到文革前后這段歷史,作家著力塑造的是歷史動蕩中的人,是對王葡萄人性的開掘,突出她的善良、質樸、執拗、勤勞、野性、粗狂等,從而超越了寫政治運動與斗爭。讀《第九位寡婦》,我常常想到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非常相似的是,他們都是移民作家,是移居他國后回頭寫自己祖國的故事。昆德拉說過:“小說已不是作者的自白,而是對人類生活--生活已經成為羅網的世界里的調查”,他還特別指出:“只有在長期的游子生涯之后回歸故鄉才能揭示出世界的存在的實實在在的奇異。”嚴歌苓的創作似乎印證了昆德拉的精辟論斷。我想,這正是這部小說的獨特價值所在。

《第九位寡婦》從一個苦難的歲月起筆,抗戰后期,王葡萄的丈夫被日本人槍殺了,她是那時史屯同時被日本人奪去丈夫的第九位寡婦。土改中公公被劃為地主成分,在一場槍斃惡霸地主的風暴中,為人并不“惡霸”,且相當結人緣的“二大”(即孫懷清)也被拖去了刑場,他被打傷而沒有死,葡萄在當日黑夜把公公背回去,偷偷藏起來了,一藏就是二十多年,直到粉碎四人幫,沒有人再追查地主為什么沒有死的時候。小說的情節是離奇的,而嚴歌苓的敘事,已經越過了控訴極左勢力,反思政治運動的層面,這里沒有焦慮的話語、激越的議論。小說不是歷史,作家寫這段歷史是在寫一種生存環境中的人,“在歷史背景中,我只采用那些為我的人物營造出一個能顯示出他們的存在處境的背景。”嚴歌苓的小說觀與昆德拉驚人的一致。小說中的土改、反右、四清、文革等不是從政治、社會與歷史的層面來評判的,它是作為人賴以生存的處境,嚴歌苓正是從這里表現出小說家的智慧,她說出的是小說家的聲音,而非其他。

四.漂泊異鄉的女性尋找

西蒙·波伏娃在她的論著《第二性》中提出了所謂女性為“第二性”的著名論斷:男人將“男人”命名為自我,而把“女人”命名為他者,即第二性。女性的歷史和現狀是由男性的需要和利益決定的。而對移民女性而言,她們又處在第二性的邊緣。新移民作家中女性作家較多是不爭的事實,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那就是,女性以其移民異域的切身感受與天生敏感,加之身份,尤其是婚戀等問題的困擾,她們的作品在表現移民生活的曲折坎坷、沉浮起落的命運困境時,都繞不開身份與描寫婚戀生活的書寫,新移民女作家群中的身份與婚戀,尤其是跨國婚戀敘事是新移民小說中又一種值得探討的現象。

正如呂紅在一篇文章中所說:“任何一個尋夢者,不管來自哪里,在異國他鄉要待下來首先要面臨著‘Status’或‘Identity’——身份轉換或身份認同問題。”與生存危機相關的,便是如何獲得合法身份。新移民小說中的移民女性為獲得身份:一種是與移居國的西方男士結婚,獲取身份得到合法認同;一種是為了獲得綠卡,與移居國男子假結婚,即所謂的“紙婚”。嚴歌苓的小說《少女小漁》中,年輕、漂亮的少女小漁為了取得合法身份,與六十七歲的意大利老頭假結婚,等獲得居留地合法身份后,再上訴離婚。為了解決身份難題,小漁要同一個不相識的男人同進同出各種機構,被人瞧、審問,還要宣誓、擁抱、接吻,不止一回、兩回、三回。并且要住在一起,隨時等候移民局“來訪”。盡管小漁開始有些不愿意,但又不得不裝著像正常夫妻那樣生活。

呂紅《美國情人》中芯對“身份”問題也有著精彩論述:當告別家人、戒除物質主義陋習的青年男女,揣著希望,懷著夢想,躊躇滿志跨洋過海來到美國之后,莫不經歷了巨大的文化沖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苦悶,孤獨,失落,而最難耐得是身份轉換過程,等待的遙遙無期。遷徙者的命運,無數迷失的怪圈……身份焦慮如影隨形。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待遇。無論你求學、或者打工,或去租房、去DMV考駕照、去醫院看病、去銀行申請信用卡或貸款等等,幾乎隨時會被問到“什么身份”……“身份”問題,無形中左右了人的生存意識和生存狀況。……“追求綠卡,甚于追月。”于是,婚姻成為了移民女性獲取身份的兌換券。莫里安娜·亞當斯指出:“婦女的經濟和地位多么依賴于她們的婚姻。”《美國情人》中的妮娜因母親檢查出了肺癌而哭著讓芯幫她找個男人,只要那男人幫忙辦理身份她就嫁,她想盡快結束這種懸空狀態,也好早點回去與父母團聚。諸如此類的例子在新移民小說中屢見不鮮,這是奔赴異國他鄉安身立命的無奈選擇。

移民女性身份獲取與跨國婚戀密切相關。海外女作家在她們的作品中將這類題材演繹得風生水起,奇異多彩。陳謙的《覆水》,把一個女性依群的人生安排在中國的南方小城與美國硅谷間展開,這位26歲的女性前半生在中國長大,此后遠嫁給大她30歲的美國人老德遠去美國硅谷,一直寫到她的美國丈夫七十多歲去世。剛好,前半生在中國小城度過艱難困苦的歲月,后半生到美國學習深造,找到自己的事業所在,而由于文化傳統的差異、隔膜,雙方產生矛盾沖突,加之老夫少妻的不和諧家庭生活又使她陷入了現代人的苦惱。

林湄的長篇《天望》中寫了兩對跨國夫妻的愛情生活。方蕾蕾(即海倫)與她的洋人丈夫之間有著矛盾:白人丈夫喜歡現代愛情生活方式——互不約束、控制,保持一定的時空距離,彼此經濟獨立。方蕾蕾原本抱著好奇心去試著接受這種現實,但她還是沒能做到。她想生個小孩改變這種狀況,可是遭到丈夫的極力反對。方蕾蕾無法理解丈夫的生活方式與思想,無法跟他生活在一起。她是一個渴求對生活對愛情有所答案的女人,面對跨國婚姻的尷尬狀況,方蕾蕾漸漸迷茫起來:內心與外界,傳統與西方,思考與生存,難以分開又不易相處。是對于崇高純潔的愛太幼稚固守,還是以性代愛的畸形戀情?經過長時間的苦苦思索與斗爭,蕾蕾沒有獲得答案,也不可能得到答案。她與洋人丈夫之間的這種差別根植于中西文化沖突之中,一時難以消解因為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大不相同。而小說中另一對夫妻,即女主角微云,海邊長大的她擁有大海一樣的純真氣質,在與白人弗來得結婚后,她對丈夫那種傳道、參觀、交友、聊天的流浪式的生活方式并不滿意,結婚以后與他產生分歧,從而發生對抗、抵牾、矛盾,歷經生活的艱辛,微云放棄對海神的信仰,弗來得雙眼被害失明,生命垂危而逢兇化吉。后來弗來得以仁愛征服了微云,而微云也以她的善良、情義感化了上帝,使弗來得重生。最終雙方通過溝通和交流,跨越了民族和文化的沖突與矛盾,感情也因此而更加牢固,家庭和睦美滿。在新移民小說中,跨國婚姻的雙方從分歧矛盾走向認同諒解,在碰撞摩擦中找到超越人種、膚色、民族、國籍以及宗教派別的人類心靈的共同點,從而達到和諧的境界。新移民作家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們看見并承認種族、國家、文化之間的差異,但仍堅信有超越一切的人類真愛存在。

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移民作家的困惑與思考在于:如何對待、處理母土文化與移居國文化的關系?是否繼承或如何對待母土文化的優秀傳統?而對移居國文化,是吸納其優長,還是取媚于西方強勢文化,或為霸權文化所同化。在促進文化交流、文化共融方面,他們應當成為搭建中西文化的橋梁,聯結中西文化的紐帶,文化交流的使者。羅素早就說過:“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常常被證明是人類文化進步的里程碑”。“應該創造一種在共同價值觀基礎上的多元性文化,建立‘和而不同’的全球文化。……這正是文化長存的關鍵。”當今世界,加強、拓寬各個文化傳統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構建全球多元文化任重道遠,值得認真思考。

其一、東方與西方文化共融,或者說,母國文化與移居國文化的共融。韋傲宇指出:應超越“本民族文化與他者文化孰優孰劣進行簡單化價值判斷的立場,而站在世界大同的高度,站在對人類終極關懷的位置上來看待東西方文明。”陳曉暉評價嚴歌苓時指出:“書寫華人社會也好,書寫異族社會也好,或是兩個世界的交集融會和貫通也好,都有一個比族裔性和社群性更高的觀照點。”這種對族裔性和社群性的超越,正是新移民作家所需要重建的精髓所在。蘇煒的《米調》已經傳達出新移民作家對人類共同理想的追尋與探求,它試圖超越東西文明的溝壑。《天望》在這方面的探索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其二、現代與傳統文化的共融:現代作家必須繼承優秀的文學傳統,包括母國文化的傳統與移居國的文化傳統,現代文化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轉化,二者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無視、否定、鄙棄傳統是難以立足于世界優秀文學之林的。當然,對傳統文化,應當批判、揚棄其落后、消極的一面、但絕非否定、丑化而是以現代意識觀照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其三、跨文化、跨語言的多元復合,移民作家都有一個文化傳統與他者文化語境的問題,還有用何種語言進行創作,是母語或非母語?或雙語甚至多語等,跨文化、跨語言,重建人類共同的精神文明、精神家園,構筑大同的理想世界,應當成為作家的共同追求與方向。構建多元復合的全球大文化是移民作家不懈追逐的目標,它將呈現移民文學的輝煌前景。

猜你喜歡
小說文化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誰遠誰近?
明代圍棋與小說
西南學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啊嗯不日本网站| 国产精品性|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国产成人夜色91|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欧美a网站| 久久毛片网|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91视频国产高清|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久草热视频在线|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看片网| 91原创视频在线|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99在线视频免费| 99精品国产电影|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日本成人一区| 国产精品美乳|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香蕉网久久|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小视频|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免费在线色|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av在线人妻熟妇|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久久特级毛片|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va在线观看| 婷婷亚洲最大|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日韩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综合网| 国产女人在线|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AV网站中文| 国产xxxxx免费视频|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在线免费观看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