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潤良
一
往前看,呼喚的是軍旅文學的想象力!
自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引發世界文壇對中國文學新的關注熱潮的或許是2 015年劉慈欣《三體》在美國奪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了。這個獎項在科幻文學界的分量絕不下于諾貝爾文學獎,因此劉慈欣的獲獎格外引人注目,并且是亞洲人首獲此獎。劉慈欣的《三體》系列講述未來人類文明與外星系文明之間的戰爭、較量,從廣義的角度也可以歸入戰爭文學或者說軍旅文學的范疇。人類誕生以來的歷史同時也是一部戰爭史,在未來的文明史中戰爭與人類的命運想必也是密不可分的,是人類始終無法擺脫的宿命。只是在未來戰爭中,戰爭的主體,可能從地球上的族群、國家,變為《三體》所揭示的星球、文明之間。世界科幻協會給這部小說的頒獎詞是:“《三體》三部曲氣勢恢宏,構思奇麗,想象豐富,筆觸真切,無疑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將亞洲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而劉慈欣在談到自己的創作體會時也說,“我作為一個科幻迷,在這么長的歲月之間,我自然有一個自己的想象世界,我想帶盡可能多的人到我的想象世界里面去游覽,把自己的想象展示給別人,這就是我想表達的東西。”可以說,是劉慈欣對未來的奇麗的想象力征服了評委和讀者。
著名作家格非認為,“文學超越直接描摹的地方就在于它有往前看和往后看的視角,往前是一種想象力,往后意味著一種冷靜的觀察力,試圖看清曾經走過的路。”在我看來,對于當下的軍旅文學,往前看與想象力重建尤為關鍵。劉慈欣曾坦言《三體》的獲獎與西方對中國人未來觀的關注有很大關系。為什么西方讀者、專家開始關注中國人的未來想象、未來觀呢?這無疑與中國在國際上地位的上升直接相關。隨著國際格局中中國體量的增大,中國的一舉一動在國際上越來越具有舉足輕重的意味。具有前瞻意識的西方專家已經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研究中國人的未來觀,體現未來想象的中國文學作品因此成為他們關注的對象。這正是展示中國人的全球化想象的最佳時機,是推進中國文化戰略的最佳時機,也是展示中國力量的主體一一中國軍隊正面形象的最佳時機。中國軍隊正處在改革調整的關鍵期、新軍事變革的上升期,其發展日新月異。同時,作為中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軍隊在可以想見的未來將面臨什么樣的復雜情境,如何做出反應,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等,都將成為西方讀者關注的焦點。同時,這也是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夜的中國軍人、普通中國老百姓所普遍關注的問題。這些都要求軍旅文學必須有著寬廣的視野與豐沛的想象力。
那么,想象力尤其是關于未來的想象力從何而來呢?想象力與作家對現實前沿的深入了解密不可分。《三體》的成功建立于作者多年積累的豐富的物理學、宇宙學知識,作品中提出的宇宙倫理學設想竟然與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理論不謀而合,卻比后者整整早了四年。20世紀90年代軍旅作家喬良的《未來之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預見了新世紀世界和平與國家安全可能遭遇的恐怖威脅。這同樣與作者在《超限戰》等著作中體現的深厚的理論修養與對未來斗爭前沿的敏銳洞察力息息相關。因此,軍旅作家的想象力必須建構在對我們這支中國力量的變化、發展和新型高素質中國軍人的全方位了解的基礎之上。沒有現實的立足點,想象力無處啟航。
21世紀以來的中國軍旅文學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正如眾多論者指出的,也存在現實題材創作偏弱的問題。我們的軍旅作家長于表現“歷史的天空”,表現革命戰爭年代中國軍人的“亮劍”精神,表現機關里的政治與農家軍歌,但對于處在新軍事變革關鍵時期的中國軍隊和中國軍人的成長,對于新的戰場環境、武器裝備,未來斗爭發展趨向等都呈現出整體性的知識結構的空缺。因此,對于軍旅作家而言,或許首先要補上的就是現實這一課,新軍事變革這一課;同時,打開視野,往前看,暢想中國軍隊和中國的未來、世界的未來,重建軍旅文學的想象力,收獲軍旅文學的豐盛未來。
二
往前看,或許已經到了探討構建軍旅文學未來學的時候了!
未來學是研究未來的綜合學科,探討人類未來所面臨的種種可能。基于當代文學嚴重的同質化與想象力匱乏,已經有一些學者開始探討文學未來學,探討未來的文學形態。評論家夏烈認為:
“在文學未來學中,必須看重人與宇宙、人與自然這兩個維度的位置。科幻文學、奇幻文學、生態文學因此都應該進入‘主流文學視野,而不因其‘怪力亂神或‘非我族類加以排斥。”中國重要的文學作品將誕生于此,這類文學作品將直接使中國作品與世界作品同步。中國作家在清理自身復雜歷史和現實樣式的同時,理應直接接著世界文學潮流進行創作。的確,這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觀念、創作手法陳舊的文學作品再也無法滿足讀者的求知欲。當代文學需要突破,作為當代文學相對弱勢的一部分的軍旅文學更需要突破。就好像一個單位、一個個人沒有未來的規劃,必定是渾渾噩噩的,軍旅文學同樣需要未來的規劃。在重建想象力的基礎上,未來的軍旅文學必須在敘述觀念、敘述題材、敘述樣式、敘述形式等方面尋求革命性的突破。從敘述觀念來看,未來的軍旅文學不能再固守于一隅,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等思潮影響下形成的敘述觀念都可以拿來用,相互融合也可以。從敘述題材來看,未來的軍旅文學應以未來的軍人、未來的戰爭、未來的武器、未來的戰場為主,探討未來歷史、國家、民族、人性因戰爭可能發生的裂變,探討人類應對種種危機的可能。從敘述樣式而言,科幻文學、穿越文學、偵探文學、寓言文學、生態文學等諸多現在看來“精英文學”或“大眾文學”之間的界限應該打破。只要能夠有效激發作家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激發讀者閱讀的興趣,達到比較理想的接受效果,各種敘述樣式都應該嘗試,“混搭”也行。敘述形式也應該如此,百花齊放,不拘一格,合用就好。幾千年來人類積累的文學成果必須得到盡可能的開發與利用,得到創造性的解讀與發揮。從劉慈欣的《三體》、喬良的《未來之戰》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未來軍旅文學的雛形。值得一提的還有西元的中篇小說《z日》,這部小說的重要性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這篇小說糅合了穿越小說、科幻小說、歷史小說等小說的諸多樣式,通過未來、現在、過去的不同歷史時空的嫁接,表現中日之間的歷史戰爭癥結與未來爆發的新型電磁空間戰。主人公王大心(某基地一線指揮員)與日本女特務櫻子之間的交往與情感糾葛、身份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小說的情感張力與可看性。小說在體式的輕盈與寄托的歷史憂思的沉重之間達到了較好的平衡。缺點或許在于個別情節的不夠扎實,比如男女主人公交往中王大心作為軍人的警惕意識似乎不夠強,但小說對未來電磁空間戰場的設計以及櫻子胸口小金花之吻引發導彈對放射性物質目標的追蹤打擊等情節設置堪稱精彩。
總之,從現在開始,設想軍旅文學未來學,設想軍旅文學的未來面貌與諸多可能,放飛軍旅文學的想象力,或許還不算晚。
責任編輯/劉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