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亮
(青島市公安消防支隊防火處,山東 青島 266109)
建筑火災中人員疏散行為模式探究
鄭亮
(青島市公安消防支隊防火處,山東 青島 266109)
俗話說“水火無情”,火災不僅會造成大量的財產損失,更為嚴重的是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建筑失火是人員傷亡的重災區,當建筑失火時,建筑中的人的反應行為是影響人員是否能夠安全疏散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火災發生時需要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人員安全地從建筑中疏散出去以確保人員的安全,建筑火災中人員是否能夠安全疏散是考量建筑防火設計是否合理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同時,建筑火災發生時人員的疏散受到人的行為、年齡、性別以及火災自救能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通過對火災發生時人員面臨火災所采取的各種反應行為進行研究分析,為后續的建筑防火及人員疏散設計、防火安全評估等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建筑火災;人員疏散;行為分析
建筑火災是火災發生的重點也是消防的難點。據不完全統計,在建筑火災中造成的巨大的人員及財產損失多是由于未能建立完善的建筑火災應急人員疏散及火災救援預案導致的。因此,做好建筑火災中人員疏散的行為分析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現今,在建筑火災中人員疏散中主要分:建筑本身和人員的行為兩大主要的方面。其中從建筑本身出發考慮的是建筑的人員疏散系統是否合理、可靠。而人的疏散行為分析則是對火災發生時的人員的應急行為特征進行分析。其中,做好建筑火災中人員疏散的行為特征的分析對于建筑火災疏散設計、建筑防火優化等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
建筑火災根據其發生、發展的過程主要分為:起火、初期、燃燒擴散、完全燃燒以及衰退等幾個階段。當火災發生時建筑內的人員需要盡快疏散,從人員接受到火災信息到確定疏散方案及人員疏散行動,在這一過程中,人員疏散應急行為會根據火災發展的進程產生明顯的變化,這是由于在火災發生時火勢的多變、瞬時特性以及火災所產生的高溫、有毒氣體等對人員的影響所造成的。
在建筑火災發生時,人員的心理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人員的求生欲望占據上風,同時伴隨著焦慮、恐慌等多種心理活動以及建筑內的密閉環境會使得人員的行為失衡,從而會對人員的疏散應急行為產生嚴重的影響。比如說:在建筑火災發生時甚至會出現人員跳樓逃生致死的現象。究其原因是由于在建筑火災發生時,在周邊環境的劇烈刺激下人員的認知能力和行為判斷會受到嚴重的阻礙,進而使得人員出現一些不理智的行為:
(1)選擇自己熟悉的路線逃生,在建筑火災發生時,大多數的人員會選擇自己熟悉的道路進行逃生以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逃離火災現場。在這一過程中,熟悉的環境能夠刺激人腦處于興奮的狀態,人員會在建筑火災發生時選擇熟悉的路線進行逃生,當發現逃生路線存在阻礙時以失去了寶貴的逃生時間。
(2)向地,在建筑火災發生時,人員的第一反應是向下逃亡以期待能夠安全的逃離火場。尤其是在一些高層建筑中,人們習慣性地認為,只有以最快的速度逃至一樓才能安全逃離火場。而當逃亡的過程中發現烈火封住出口時人員會原路返回或是產生沖動的心理,而這一過程中已經浪費了寶貴的自救時間。同時沖動的心理會使得被困人員產生跳樓等極端行為。
(3)依墻而走和向光性,在建筑火災發生時,由于建筑內環境較為密閉,火災燃燒所產生的濃煙會使得建筑內的可見度明顯變差,建筑內人員在疏散過程中會由于能見度問題較差而導致無法順利逃生,因此多采用手、腳等扶墻來確定逃生的出路。同時在逃生時如發現亮光則會向亮光方向移動。但是殊不知在建筑內的光亮處則主要是火災較為嚴重的區域。因此,在建筑內疏散標志應當設置在通道距地面0.3m~1.0m范圍內的兩側。同時建筑內的疏散標志、應急照明等都通過應急電源來為人們指明疏散的方向。避免人員在黑暗中盲目地向光源處移動。
(4)從眾。當建筑火災發生時,人們由于遭遇突發狀況以及缺乏對于火災發展狀況的了解,會喪失對于情況的判斷思維能力,當遭遇人流受到周邊人流情緒的影響會產生一種盲從性跟隨,認為多數人所確定的逃生路線往往是安全的,缺乏自身對于逃生路線的判斷。
(5)選擇方便之路。在建筑內發生火災的情況下,大多數的人員在逃生時往往以方便為逃生路線的選擇依據,并未對逃生路線的安全性進行詳細的考慮。例如:在建筑內火災發生時面臨著兩條逃生路線的選擇時,一條障礙較多但是同向安全的出口,另一條寬敞但并未通向安全的出口。在人們選擇逃生路線時多選擇的是寬敞的那一條而對其是否通向安全出口并未多加考慮。當路線遭遇阻礙時才返回選擇另外一條路線從而使得寶貴的逃生時間被大大的浪費。
當建筑火災發生時應當按照:報警—通知周邊其他人員—確定火勢—嘗試滅火自救。在這一過程中人員個體由于性別、受教育程度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導致人員的反應行為有所差異。在報警和確定火勢的行為中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而通知他人的行為則與之相反。同時通過對火災發生時人員的行為進行分析和模擬發現:
(1)性別會影響人員在火災發生時的應急行為。據研究發現,建筑火災發生時,男性多傾向于參與滅火而女性則報警比例較高,且女性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會使得其在面對建筑火災時更傾向于借助外力來進行避難和逃生,同時在面對逃生阻礙時女性的排障能力較弱。
(2)對于火災發生現場的熟悉程度也是影響人員疏散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對現場較為熟悉的人員能夠在火災發生時能夠盡可能地選擇快速、安全的通道進行撤離。
當建筑內的被困人員形成火災群聚體時,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會融入到此群體中,通過研究發現,在建筑火災中,火災群聚體的火災生存能力要較單一個體的生存能力較高。在建筑火災中形成火災群聚體具有以下火災行為特征:
(1)當形成火災群聚體后,個體之間通過一起行動、避難及逃生可以有助于減少恐懼,增強信心。通過實驗表明,在同一情況下單一個體在建筑火災受困的情況下在房間中的忍耐時間要遠遠低于群體在建筑火災中房間中的忍耐時間。
(2)火災中受困群體情緒的傳遞和增強,在受困群體中不同個體之間的情緒會互相傳遞,在情緒傳遞的過程中會產生反饋放大的作用,個體會受到周邊個體情緒的影響。同時個體的行為也會產生一定的傳遞。
(3)鈍化。在特定環境下,群體內存在非個性化的“集體心理”,這種心理具有一定的遲鈍性,并使得其中個體的感覺、思維和行為與其獨處時的情況具有很大不同。這一特征通常表現為消極等待救援。
3.1做好建筑內安全疏散系統與避難場所的合理設計
在建筑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火災發生時人員的行為特征,并結合建筑的使用情況做好建筑內相關疏散系統的設計。比如說建筑內女性較多或是老幼群體較多時,應當加強避難層、避難間的設計,并盡量簡化疏散系統。
3.2加強建筑內疏散指引系統的設計優化
從建筑火災發生時個體和群體的行為來看,為確保建筑內人員的疏散效果需要加強和優化人員疏散指引系統的設計,減少火災發生所導致的人員在建筑內方向迷失所造成的疏散延遲。通過在地面設置連續的疏散指示以提高疏散效果。同時在疏散指引上應當充分利用人員疏散時沿墻和向光的行為特性,將疏散指示標識在墻上和地面上以提高疏散指引。此外,在一些關鍵地點應當設置建筑消防標識圖以使得人員能夠對火災發生建筑的平面布局情況及消防應急通道等有一個充分地了解。
3.3加強建筑內的自動滅火裝置與防火隔斷
當建筑內發生火災時如能及時對火勢的蔓延和規模加以控制將能夠對建筑內的人員安全疏散爭取到寶貴的時間。為此,需要加強建筑內的自動滅火能力與防火隔斷,常見的閉式噴水滅火系統在大空間建筑內的滅火效果較差。隨著滅火技術的提高,新型的雨淋系統、自動定位噴水滅火系統以及水噴霧滅火系統等主動消防系統將會在建筑中發揮出更好的作用。同時在建筑設計時根據建筑的使用功能、使用建材等在建筑中加設防火隔斷以最大限度的減緩火勢蔓延的速度,為建筑內的人員的安全疏散爭取時間。
3.4加強對于建筑消防安全的管理
建筑失火是影響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需要加強對于建筑消防的監督檢查工作,尤其是對于商場、超市等人員密集的建筑及場所更是要加強監督管理,根除消防監管死角,并定期開展消防安全培訓工作,做好建筑消防人員疏散演練以便在火災發生時能夠及時地對建筑內的人員進行疏散減少人員傷亡。
建筑火災是火災發生的重點和救援的難點,做好建筑火災發生時人員疏散行為特征的分析有助于建筑防火性能化設計與安全評估,對于提高建筑的消防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1]張培紅,陳寶智,劉麗珍.大型公共建筑物火災時人員疏散行為規律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1,11(2):22-26.
[2]袁啟萌,翁文國.基于幸存者調查的高層建筑火災疏散行為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2,22(10):41.
[3]梁軍.建筑火災中人員疏散行為探析[J].消防科學與技術,2009,28(11):866-869.
X9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