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韋蒙善 王雙宜
?
兒童交通事故高發的主要原因
文 韋蒙善 王雙宜
道路事故致死的兒童中有三分之一是行人,更多致死的情況,還出現在事故中的機動車和非機動車上。對行駛中兒童進行安全保護,這樣的呼吁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但嚴峻的傷亡數字表明,絕大多數人并沒有真正把兒童安全保護放在心上。
兒童缺乏自我保護技能,家長監管不力
典型案例:2014年11月份,六合區一名三年級學生放學后,和往常一樣被奶奶接上公交車回家,就在下車準備過馬路回家時,孩子獨自朝馬路對面跑了過去。此時,一輛轎車由南向北急駛而來,當轎車司機發現馬路上的孩子后,趕忙右打方向避讓。盡管如此,車禍還是發生了,孩子被撞飛出去。
兒童缺乏交通安全知識和自我保護技能,使他們成為最易受到交通傷害的人群。小學生和學齡前孩子的身材都比較矮小,他們的視野都不能越過小轎車、長凳或灌木,而他們也很難被司機觀察到。在這種情況下,帶兒童出行的家長在過馬路時更應該多觀察路面情況,并且應該多教育孩子如何安全過街,作孩子表率。對農村地區兒童,特別是公路沿線學校、村莊的兒童,更不要在公路上玩耍、嬉戲和打鬧,以免發生交通意外。作為駕駛人,一定要牢記兒童活潑好動的行為特點,駕車時對兒童突然跑出或改變行走軌跡要有預見性。特別是前方有學校、村莊等指示標志時,一定要減速慢行,以便有足夠的時間做出判斷和采取措施。
致命盲區,導致孩子成被傷害對象
典型案例:2014年6月,南京一家物流倉儲的院內發生了一起學齡前兒童蹲在院內玩耍,被一輛貨車碾壓致死的交通事故。事發地點雖然在院內,但由于是物流公司,車輛進出比較頻繁,小孩獨自一人蹲在地上玩耍,加上天色較晚,貨車駕駛人沒有觀察到小孩,在起步過程中肇事,事發后也不知情繼續駛離現場,后經多日偵查才破了案。
公共場所門口經常是車輛、非機動車和行人混雜的地方,如果不注意會非常容易發生事故。家長一定不能讓兒童離開自己的視線,因為他們沒有辨別危險的能力,只要發生事故,就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后果。
孩子騎車安全意識淡薄,應變能力差
典型案例:2014年7月13日上午,秦淮區倉巷與建鄴路路口,一名男孩騎電動車反道高速行駛,迎頭將正常騎電動車的市民蔡女士撞倒,蔡女士當即受傷爬不起來,其腿部被撞骨折。交警趕到后發現,肇事男孩竟然是一名14歲初一男孩。
如今,許多孩子從小就已經學會騎車,但由于兒童自控能力和應變能力還不夠,遇到緊急情況時往往不能正確處置,極易導致交通事故。特別是近年來電動自行車快速增長,兒童騎電動自行車發生事故也呈現上升勢頭。因此,家長一定要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不要讓不滿12歲的兒童騎車上路,不要讓未滿16周歲孩子騎電動自行車上路。
美國道路交通安全委員會(NHTSA)的調查顯示,2006 年兒童安全座椅挽救了約8325名美國兒童的生命。對兒童安全座椅保護效果的研究則表明,71%的嬰兒( 1歲以下) 及54%學齡前兒童( 1-4 歲)由于使用兒童座椅而減少了死亡。事實上,兒童安全座椅的效用已經在各種研究中得到證實,在很多國家都制定法律強制有兒童的父母在車內安裝兒童安全座椅。如英國規定,“ 除非身高超過1.35米,否則每個12歲以下的兒童在乘車時都需使用兒童座椅等兒童保護裝置”。針對不同的年齡段,該法律中還進一步細化了兒童座椅的使用規定,“年齡在2歲或不滿2歲的兒童可以乘坐車前座或后座,但必須使用經過歐盟安全認可的兒童座椅。年滿3歲的兒童,必須使用兒童固定防護裝置,坐在有安全帶的后座。4至6歲的兒童須使用兒童加高座椅,而6到12歲的兒童須使用加高坐墊”等。
然而在中國,關于兒童安全座椅的使用并沒有全國的立法,僅有上海、山東等地的地方性法規中有所規定。2014年,上海聯合道路交通安全科學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兒童安全座椅使用現狀報告》,報告對1248個中國兒童進行了調查,發現兒童安全座椅的使用率僅為3.9%,這比2009年的2.3%有所上升,但這個比例依舊很低。
兒童安全椅普及率低,最大的原因還是家長對兒童座椅的了解不足,超過六成的家長對于兒童安全座椅是否有用持懷疑態度。也有家長因為孩子不愿意坐、拆裝麻煩、占用車內空間等原因而棄用安全座椅。
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道路安全全球現狀報告》指出,行人、自行車與摩托車駕駛者等“弱勢道路使用者”占死亡總數的50%。減去占1/3的行人,自行車與摩托車駕駛者的死亡比例接近20%,這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數字,要知道許多青少年都是騎車上學。而統計數字表明,安全頭盔能夠將死亡風險降低40%,將嚴重傷害風險降低70%多。這是因為頭盔中的緩沖襯墊可以吸收受到的大部分沖量,將受傷、尤其是受頭部外傷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有研究表明,未戴頭盔的騎車者受到腦外傷或頭外傷的機率是戴頭盔的騎車者的兩倍;因重傷死亡的機率更高達四倍。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統計表明,70%的自行車死亡事故涉及頭部受傷,但只有20%-25%的騎行者會戴頭盔,騎車不戴頭盔已經是兒童意外傷亡的最大誘因之一。而在我國,安全頭盔的普及率只會更低,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沒有騎車戴頭盔的習慣。如果每個騎車的孩子都佩戴安全頭盔,那么兒童的交通傷亡率一定會有所降低。
鏈接:四歲女童過馬路被撞傷 家長未盡注意義務要擔責
2012年7月的一天,王女士帶著自己4歲的女兒小萌橫過馬路。王女士一手拎包,一手牽著女兒小萌,小萌手中拿著剛買的玩具。兩人走到路中間時,小萌手中的玩具突然掉在地上,而王女士并沒有注意到女兒掉落了玩具。小萌隨即掙脫王女士的手,轉身回去撿自己的玩具。這時,董某恰好駕車經過,因躲閃不及,將小萌撞傷。事故發生后,董某趕緊將小萌送到醫院治療。最終,小萌被診斷為上下唇外傷性穿透傷,面部皮膚擦傷,上下牙外傷性折斷,雙膝、雙足、右手軟組織挫傷,皮膚擦傷等。
受害人小萌及小萌的母親王女士訴稱,肇事人董某的行為直接給小萌造成了人身損害和經濟損失,且小萌仍需要后續治療,因賠償問題雙方不能達成一致,小萌及其母親只得訴至法院。
監護人未盡到注意義務 被判擔責20%
庭審中,肇事人董某當庭提供了事發現場的監控錄像。他辯稱:事故發生時,他已經看到小萌及其母親橫穿過馬路,但是小萌突然掉頭奔跑,才是事故發生的原因,其母親王女士未能盡到監護責任,因此不應由自己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昌平法院經審理后認為,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根據被告董某提供的監控錄像,事發時,傷者小萌與母親一起橫穿道路,但小萌在穿過道路后突然掉頭往回奔跑,是導致事故發生的原因之一。事發時,雖然小萌年僅4歲,沒有交通安全意識,但其母親帶著一個4歲的孩子橫過道路,應盡到特別的注意義務,其未及時阻止小萌在橫過道路后掉頭往回奔跑,未盡到自己的監護責任,因此不應由董某承擔全部賠償責任。法院根據事故發生的過錯程度,確定由董某承擔80%的賠償責任,小萌一方自行承擔其余損失。
兒童過馬路時應注意 監護人應盡好保護職責
未成年人的家長平時應注意對未成年人交通安全意識的培養;帶未成年人出行時,應盡到特別的監護責任,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規定:“學齡前兒童以及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疾病患者、智力障礙者在道路上通行,應當由其監護人、監護人委托的人或者對其負有管理、保護職責的人帶領?!奔次覈梢幎▽W齡前兒童及其他特殊人群上道路通行時,應由上述監護人等人員對其予以特殊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