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菊,吳明發,黃嘉恩
(1.泰山學院旅游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2.廣東海洋大學管理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3.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北京 100872)
中國沿海開放城市的城市化質量比較研究
劉桂菊1,3,吳明發2,3,黃嘉恩2
(1.泰山學院旅游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2.廣東海洋大學管理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3.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北京 100872)
以我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為研究對象,從經濟、社會、環境和城鄉一體化4個方面選取12個評價指標,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其城市化質量進行評價,然后采用聚類分析法和協調度模型法分析城市化質量與水平的協調性。研究表明:(1)影響沿海開放城市的城市化質量的主要因子可歸結為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居民生活質量、環境保護和城鄉協調發展4個因子,其中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是最重要的影響因子;(2)城市化質量存在明顯差異:廣州、上海和大連為I類城市化質量城市,寧波、煙臺、青島、天津、秦皇島、福州為II類,南通、湛江和溫州為III類,連云港和北海為IV類;(3)城市化水平高并不代表城市化質量高,反之亦然。城市化質量和水平相協調的城市,其二者相對統一,反之則相偏離;(4)從城市化質量與城市化水平協調性看,秦皇島、溫州、福州、湛江為質量滯后型,天津為質量輕度滯后型,上海、寧波、大連、廣州、南通為質量協調型,北海、青島、連云港為質量輕度超前型,煙臺為質量超前型。
城市化質量;主成分分析;聚類分析;協調分析;沿海開放城市
改革開放 30多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2年的52.57%,年均提高1.02%,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推動了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與此同時,城市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各系統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由此引起了國內學者對城市化質量的廣泛關注。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提高城鎮化質量,《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指出“城鎮化必須進入以提升質量為主的轉型發展新階段”,因此探討城市化質量對提升我國城市化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城市化質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化質量的內涵探討、指標體系構建、評價方法等方面。學者們對城市化質量的內涵尚未形成共識,葉裕民[1]認為城市化質量表現為城市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樊綱等[2]提出從經濟發展、城市功能和社會和諧三個角度來考察城市化質量且強調三者之間協調性;李明秋等[3]提倡城市化質量是在城市投入要素利用效率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城市化水平穩步提高,城市環境和城市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城市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城市的綜合實力和對外輻射能力及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在指標體系構建上,有從經濟、社會、環境角度構建城鎮指標準則(UIG)[4]和城市發展指數(CDI)[5];也有從城鄉空間的協調性[1-3][6]和新型城鎮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視角構建指標體系[7]。評價方法方面,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8-9]、聚類分析法[10-11]、TOPSIS法[12]、熵值法[11][13]、多要素綜合評價法[7][10]、突變級數法[14]、象限圖法[6][15-16]等。在研究尺度上,以國家級[1][6]和省級[12-13][17]為主,區域級[2][8][18]、市級[14][19]和縣級[20]都有涉及。作為中國經濟社會最發達地區,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城市化質量狀況在全國城市化戰略格局中具有重要指示作用,但尚未有該區域的研究報道。鑒于此,本研究借鑒已有研究成果,以 14個沿海開放城市為研究對象,從經濟發展質量、社會發展質量、環境發展質量和城鄉一體化發展質量4個維度初選了29個指標,經相關分析和共線性診斷分析最終篩選出 12個指標,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對其城市化質量進行測度與評價,并進一步分析城市化質量與城市化水平的協調性,以期為我國沿海開放城市的城市化質量提升提供參考。
1.1研究區概況
14個沿海開放城市是1984年被國務院批準的全國第一批對外開放城市,包括大連、秦皇島、天津、青島、煙臺、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覆蓋了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3大城市群,天津、上海兩大直轄市,以及東部沿海地帶8個重要省份。該區域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資源稟賦優越,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良好,享有國家一系列優惠政策,使得這一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全面迅速的轉型升級。2012年我國城市化率為52.57%,14個沿海開放城市城市化率為64.18%,高出全國11%。但該區域內部差距懸殊,其中上海城市化率最高,為89.3%;其次是廣州,為85.02%;湛江城市化率最低,僅為38.3%,不到上海、廣州、天津的一半。為了科學客觀地分析評價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城市化質量,以下通過構建指標體系采用定量方法進行研究。
1.2指標體系構建
借鑒葉裕民、樊綱、李明秋等對城市化質量內涵的詮釋,本研究主張城市化質量是在合理的城市化發展水平下,城市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城市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最終實現城鄉協調發展。依此內涵,遵循“全面性、整體性、一致性、可操作性和可靠性”等原則,從城市經濟、社會、環境各系統相互協調以及城鄉協調角度,確定從“經濟發展質量,社會發展質量,環境發展質量和城鄉一體化發展質量”4個維度初選了29個指標,經相關分析和共線性診斷分析最終篩選出 12個指標(表1)來反映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城市化質量狀況。

表1 沿海開放城市的城市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Table 1 Index system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in the coastal open cities
1.3數據來源與處理
數據主要來源于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城市統計年鑒》及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為了消除指標量綱的影響,采用標準差標準化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計算公式如下:

首先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響因素公因子,計算出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城市化質量綜合得分,然后對綜合得分進行聚類分析,最后分析城市化質量與城市化水平的協調性。
城市化發展過程是城市化質量與城市化水平相互統一的過程。為了對沿海開放城市的城市化發展有客觀的認識,本研究用城市化率(=城鎮人口/常住人口×100%)代表城市化水平②,借鑒方創琳的城市化發展速度與質量協調度計算方法[6],計算沿海開放城市城市化質量與城市化水平的協調性,公式為:

式中,Ct為t城市城市化質量與城市化水平協調度,其值越接近0表示二者協調性越好;Ut為t城市城市化質量綜合得分;Vt為t城市的城市化水平。
按照 Ct的大小劃定城市化質量與城市化水平的協調發展類型(表2)。

表2 城市化質量與城市化水平的協調發展類型Table2 The types of harmonious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level and its quality
3.1城市化質量分析
借助 SPSS22.0統計軟件,主成分分析法顯示KMO值為 0.418,Bartlett球形檢驗統計量的 Sig.值為 0.000,說明數據通過模型檢驗,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從表3可知,前4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達到88.72%,基本解釋了原始數據所包含的絕大部分信息。
從表4可知,因子f1在X1~X7荷載很高(>75%),這些變量都是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可定義為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子;因子 f2在 X10和 X12的載荷較高,X10為空氣質量優良率,反映居民居住環境質量,居住環境質量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客觀條件。X12反映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代表了城鄉發展公平性、和諧性,可看作人們生活質量的主觀感受。因此f2可定義為居民生活質量因子。因子f3在變量X8和X9上有較高載荷,兩個變量均反映城市對環境保護重視程度,可定義為環境保護因子;因子f4在X11上載荷最高,反映城鄉居民協調發展程度,可定義為城鄉協調發展因子。

表4 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Table 4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根據因子得分系數與對應變量標準化值相乘求和,得到四個因子得分,然后對四個因子得分進行加權求和,權重為每個公因子所對應的方差貢獻率占所提取公因子的累計貢獻率的比值,得出各城市的城市化質量綜合得分(表5)。計算公式為:

說明:式中,ZF為城市化質量綜合得分,F1,F2,F3,F4分別為各因子得分, a1, a2, a3, a4分別代表公因子累計貢獻率的比值。

表5 沿海開放城市的城市化質量得分及排序Table 5 The scores and rankings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of the coastal open cities
從表5看,各城市的城市化質量差異較大,得分最高的是廣州(1.193),最低的是北海(-0.980),兩者相差2.173。廣州、大連、上海位居前3位,溫州、連云港、北海位居末3位。為了便于對比分析,對城市化質量綜合得分進行聚類分析(圖1),結果顯示,沿海開放城市的城市化質量可以劃分為4種類型,即I-IV類。

圖1 城市化質量聚類譜系Fig.1 The cluster pedigree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of the coastal open cities
3.1.1I類城市(Ut≥0.4)I類城市為廣州、上海和大連,其城市化質量得分居前,都在0.4以上。其中廣州城市化質量最高,得分 1.193,其次是大連,得分0.670,再次是上海,得分0.581。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子看,其得分最高,權重最大(0.523),說明該類城市的經濟實力雄厚,社會公共服務體系較為完善。如廣州的人均GDP為10.591萬元,遙遙領先,是最低城市湛江(2.453萬元)的4.317倍;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每萬人擁有醫生數均位居各城市之首。大連人均 GDP緊隨廣州之后,為10.292萬元,其他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排名也居前。上海的產業結構水平最高,二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達99.37%,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人均財政支出也位居榜首。三座城市分別作為我國三大經濟增長極——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的經濟核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超前,帶動其城市化質量位居前列。從其他因子看,廣州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差值最大,城鎮居民高出農村居民10.51%,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穩定;上海的環境保護因子分值相對較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 38.29%,低于 14個城市平均值40.7%近2.5%;大連的各項指標顯示良好。
3.1.2II類城市(-0.2 ≤Ut<0.4)II類城市為寧波、煙臺、青島、天津、秦皇島、福州,其各項指標因子得分及綜合得分都接近平均值。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子看,寧波、青島、天津得分較高,說明這3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好。從居民生活質量因子看,天津、青島城鄉恩格爾系數差值較小但空氣質量優良率低,其中天津空氣質量優良率最低,為83.3%;福州正好相反,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9.45%,在14城市中位居第二,但城鄉恩格爾系數差值較大,從而影響居民生活質量。從環境保護因子看,秦皇島、青島、煙臺得分較高,其中秦皇島分值在 14個城市中最高,其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位居14城市之首,高達49.1%,說明這3個城市環境保護較好;而天津、寧波正好相反。在城鄉協調發展因子方面,秦皇島、福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相對較大,秦皇島城鄉收入比為2.66∶1,在14城市中居第二位;福州為2.56∶1,兩個城市均超出了1.5~2.5的合理區間。
3.1.3III類城市(-0.8 ≤Ut<-0.2)
III類城市為南通、湛江和溫州,其綜合得分均低于平均值,其中湛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子得分最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 14個城市中最低,人均GDP為2.45萬元,僅為廣州的1/4,與倒數第二位的北海還相差1.59萬元。從居民生活質量因子看,湛江的空氣質量優良率最高(100%),但城鄉恩格爾系數差值過大,為9.4%;南通正好與湛江相反,溫州位于兩者之間。環境保護因子得分溫州處于 14個城市末位,說明其環境保護較差。從城鄉協調發展因子看,3個城市的城鄉收入比均處于1.5~2.5的合理區間。
3.1.4IV類城市(Ut<-0.8)
IV類城市為連云港和北海,由于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子得分低,權重最大,從而造成其城市化質量得分低,直接影響其城市化質量。連云港人均GDP僅為36 470元,位居沿海開放城市倒數第二位,人均財政支出為6 116.39元,位居倒數第三位,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僅為66.29人,位居各城市之末,每萬人擁有醫生數(14.35人)僅高于湛江;北海二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最低,為79.30%,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位居倒數第二位,僅為36 328.37元,每萬人擁有醫生數(18人)位居倒數第三位。從其他因子的指標看,北海城市空氣質量最好,空氣質量優良率為100%,位居14城市之首;連云港城鄉發展差距較小。
3.2城市化質量與城市化水平協調性分析
根據城市化質量類型與城市化發展階段以及兩者之間協調發展類型,由公式2計算得出沿海開放城市的城市化質量與城市化水平協調度(圖2,表6)。

圖2 沿海開放城市的城市化質量、水平和協調度的關系Fig.2 The harmonious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level and its quality of the coastal open cities
由圖2可知,城市化水平高并不代表城市化發展質量高,如天津、福州和溫州。天津城市化水平處于最高階段,即城市化后期(L3)(城市化率為81.55%),但城市化發展質量并不是處于最高階段,而是屬于II類城市(城市化質量為0.103),究其原因是其居民生活質量較差,空氣質量優良率僅為83.30%,排倒數第三位;福州的城市化水平高而城市化發展質量較低的主要原因是其城鄉發展不協調,城鄉收入差距太大(城鄉收入比為2.56∶1);溫州城市化水平處于中高階段,即城市化中期(L2)的后部(城市化率為66.7%),但城市化發展質量卻處于較低階段,位于 III類城市末位(城市化質量為-0.434),其原因是一方面在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人均財政支出(4 846.12元)和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95.66人)排在14個沿海開放城市末端,另一方面在于其環境保護劣勢,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僅為 35.62%,排名倒數第二位,污水處理率僅為83.38%,排名倒數第四位。
反之,城市化質量高也并不代表城市化水平高,如煙臺、秦皇島。煙臺城市化發展質量處于較高階段(II類城市,城市化質量為0.193),但城市化水平處于中等水平,即城市化中期(L2)(城市化率為50.11%),其原因是煙臺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居民生活質量、環境保護和城鄉協調發展均較好,所以其城市化質量較高,位居第五位,但城市化率僅為50.11%,排名倒數第三位。秦皇島的城市化質量高而城市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其環境保護得力,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位居14城市之首,高達49.1%。
城市化質量和城市化水平相協調的城市,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城市化質量與城市化水平相互統一,如廣州、大連和上海城市化質量相對最高,城市化水平也相對最高,3個城市的城市化質量和城市化水平均位居前列;相反,城市化質量和城市化水平不協調的城市,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城市化質量與城市化水平相偏離,如天津、福州、煙臺、秦皇島等。因此,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質量協調發展是城市化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城市化發展過程的衡量應從傳統的以規模和速度為主轉向以速度與質量齊頭并進,真正實現城市系統內部經濟、社會、環境之間和城鄉之間等各組成部分協調發展。
由表6可知,屬于城市化質量滯后于城市化水平的城市有秦皇島、溫州、福州、湛江4座;屬于城市化質量輕度滯后于城市化水平的城市有天津 1座;屬于城市化質量與城市化水平相協調型的城市有廣州、上海、大連、寧波、南通5座;屬于城市化質量輕度超前于城市化水平的城市有北海、青島、連云港3座;屬于城市化質量超前型的城市有煙臺1座。

表6 沿海開放城市的城市化質量與城市化水平協調度Table 6 The harmonious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level and its quality of the coastal open cities
從經濟、社會、環境和城鄉一體化4個方面經相關分析和共線性診斷分析篩選出12個評價指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我國 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城市化質量進行評價,然后通過聚類分析法和協調度模型測算城市化質量與城市水平的協調性及其兩者之間的關系,得出主要結論如下。
(1)影響我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城市化質量的主要因子可以歸結為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居民生活質量、環境保護和城鄉協調發展4個因子,其中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子的權重最大,超過一半(為0.523),說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子是最重要的影響因子。因此提高城市化質量首要的任務是提高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只有經濟社會實力增強了,才能為解決城市化過程中遇到的其他問題提供資金支持和社會保障支撐。
(2)我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城市化質量存在明顯差異:廣州、上海和大連的城市化質量居首位(I類);其次為寧波、煙臺、青島、天津、秦皇島、福州(II類);再次為南通、湛江和溫州(III類);連云港和北海的城市化質量居末位(IV類)。造成城市化質量差異的因素各有不同:I類城市經濟實力雄厚,但面臨縮小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強化環境保護問題;II類城市經濟實力較好,在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需要改善空氣質量,提高居民居住環境水平和解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問題;III、IV類城市經濟實力較弱,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同時注重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3)城市化水平高并不代表城市化發展質量高,如天津、福州和溫州;反之亦然,如煙臺、秦皇島。城市化質量和城市化水平相協調的城市,在城市化發展中,城市化質量與城市化水平相互統一,如廣州、大連和上海;反之則城市化質量與城市化水平相偏離,如天津、福州、煙臺、秦皇島等。
(4)秦皇島、溫州、福州、湛江 4座城市的城市化質量滯后于城市化水平(i),天津為城市化質量輕度滯后型(ii),上海、寧波、大連、廣州、南通 5座城市為城市化質量與城市化水平協調型(iii),北海、青島、連云港為城市化質量輕度超前型(iv),煙臺為城市化質量超前型(v)。理想的城市化發展是城市化的“質”與“量”相統一的發展,各城市應遵循城市化發展規律,朝著城市化水平與城市化質量同步協調并進的目標發展。對于城市化質量滯后型和輕度滯后型城市,未來應在適度控制人口規模的前提下,更加重視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城市空間的投入產出效益,同時注意保護環境、縮小城鄉差距,提高城市化發展質量;對于城市化質量輕度超前型和超前型城市,未來應在確保城市化質量的前提下,科學預測適度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合理有序引導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定居生活,適度提高城市化發展速度。
注釋:
①為適度指標,一般在 1.5~2.5之間較為合理(潘竟虎.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城鄉收入差距時空分異格局.經濟地理,2014,34(6):62.)。該指標實際值已經超過2.5上限,故極性定義為負。
②根據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 2013—城市現代化研究》成果,把城市化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城市化初期(L1):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市化中期(L2):城市化水平為30%~70%;城市化后期(L3):城市化水平高于70%。
[1]葉裕民.中國城市化質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1(7):27-31.
[2]樊綱,余暉.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質量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105.
[3]李明秋,郎學彬.城市化質量的內涵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中國軟科學,2010,(12):182-186.
[4] United Nations Human Habitat.Urban Indicators Guidelines: Monitoring the Habitat Agenda and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R].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2004.
[5]United Nations Human Habitat.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ities Report 2001[R].New York: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2002.
[6]方創琳,王德利.中國城市化發展質量的綜合測度與提升路徑[J].地理研究,2011,30(11):1931-1946.
[7]ZHOU De,XU Jianchun,WANG Li,et al.Assessing urbanization quality using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alyses:A case study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around Hangzhou Bay(UAHB),China[J].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5,49(10):165-176.
[8]郝華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武漢城市圈城鎮化質量實證研究[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3):291-294.
[9]彭秋果,曹洪華,宋友,等.川南城市群城市化質量與水平評價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5,31(6):649-652,672.
[10]李琪,安樹偉.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同城市化質量類型劃分及比較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2(12):54-61.
[11]丁俊,劉云剛,王開泳.廣東省地方城市城鎮化水平綜合測度與發展類型[J].熱帶地理,2015,35(1):51-60.
[12]李鑫,李興校,歐名豪.江蘇省城鎮化發展協調度評價與地區差異分析[J].人文地理,2012,125(3):50-54.
[13]ZHAO J J, CHAI L H.A novel approach for urbanization level evaluation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 principle: A case of Beijing[J].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15,430(7):114-125.
[14]李小軍,方斌.基于突變理論的經濟發達地區市域城鎮化質量分區研究—以江蘇省 13市為例[J].經濟地理,2014,34(3):65-71.
[15]CHEN M X,LIU W D,TAO X L.Evolution and assessment on China's urbanization 1960–2010:Under-urbanization or over-urbanization?[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3,38(4):25-33.
[16]張春梅,張小林,等.城鎮化質量與城鎮化規模的協調性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地理科學,2013,33(1):16-21.
[17]童彥,朱海燕,施玉.云南人口城市化與土地城市化協調度的空間格局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3):286-288.
[18]賈琦,運迎霞.京津冀都市圈城鎮化質量測度及區域差異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5,29(3):8-11.
[19]周飛,劉升,陳士銀.1990-2010年湛江市城市化質量動態評價[J].現代城市研究,2014(5):70-77.
[20]郝華勇.縣域城鎮化質量評價及與數理的 Granger因果檢驗—以湖北省為例[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4,26(3):80-85.
Comparisons on Urbanization Quality in the Coastal Open Cities of China
LIU Gui-ju1,3, WU Ming-fa2,3, HUANG Jia-en2
(1.School of tourism,Taishan university,Tai’an 271000,China;2.College of Management,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China;3.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Taken the fourteen coastal open cities(COC)as a case, twelve indexes were selected in terms of economic,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o evaluate the UQ by employing the method of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Then the harmonious degree between UQ and UL was calcul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Q in the COC are the factor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residents’ life qual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urban-rur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factor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2)According to the scores and rankings, the cities will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In the aspect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Guangzhou, Shanghai and Dalian rank at the first level; Ningbo, Yantai, Qingdao, Tianjin, Qin-huangdao and Fuzhou at the second; Nantong, Zhanjiang and Wenzhou at the third; and Lian-yungang and Beihai at the fourth;(3)High UL does not mean high UQ, and vice-versa; (4) According to the urbanization harmony type,Qin-huangdao,Wenzhou, Fuzhou and Zhanjiang arequality lag-type cities, Tianjin is quality mild lag-type city, Shanghai, Ningbo, Dalian, Guangzhou and Nantong are quality coordination-type cities, Beihai, Qindao and Lian-yungang are quality mild advanced-type cities, and Yantai is quality advanced-type city.
urbanization quality;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harmonious degree analysis;coastal open cities.
F291.1
A
1673-9159(2016)05-0008-07
10.3969/j.issn.1673-9159.2016.05.002
2015-11-20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13YJC630180);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6M591321);廣東海洋大學人文社科基金(C14053);泰安市科技發展計劃項目(2015ZC2189)
劉桂菊,1979年生,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展
吳明發,1977年生,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土地利用規劃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