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樸,居占杰
(廣東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廣東 湛江 24088)
關于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的思考
簡樸,居占杰
(廣東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廣東 湛江 24088)
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經過長期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為農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出現諸多問題,如科技成果推廣與實際需求相脫節,政府主導的農技推廣工作與市場需要不適應,體制機制不盡合理,基層推廣人員素質低,推廣經費不足等。為完善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提出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立多樣化的經費投入體系,提高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素質,促進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若干對策。
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農業推廣的研究愈來愈深入,取得了豐富的成果。1985年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創辦《農技推廣》期刊,1987年編印《農業推廣研究文集》。許無懼、彭傳彪、任晉陽分別于1988年、1989年出版了《農業推廣教育概論》《農業推廣學》。中國農業大學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的學者出版了《世界農業推廣研究》《農業推廣基本概念與方法》《農村推廣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等專著。在實證研究方面,候振挺以馬爾科夫骨架過程理論為基礎建模分析了新技術主體的瞬時分布[1]。程毛林針對一些技術產品推廣的季節性和階段性變化,從羅杰斯蒂曲線推導出3個推廣模型[2]。還有一些學者對農業推廣體系的現狀及問題進行了研究,如孫美美、陳永富研究了浙江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現狀及創新模式選擇[3]。孫雄松,戴育濱等研究了廣東農技推廣體系現狀及其模式創新研究[4]。從現階段研究可以看出,多數研究集中在農業推廣的管理體制、資金投入、農推隊伍素質以及現狀和問題等方面,而且主要是定性研究,實證研究較少。本文在梳理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現狀的基礎上,深入分析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中的問題,依據中國農業發展的趨勢,提出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政策建議。
1.1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逐步完善
自1995年5級農業技術推廣網建立到2003年底,農業部所屬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農機化、經營管理5大系統的縣鄉兩級機構15.1萬個(縣級推廣機構2.37萬個,鄉鎮12.76萬個),比1957年農業推廣機構增長了近1倍。同時在維持5級推廣網傳統結構基礎上,為解決鄉鎮政府無力負擔推廣部門經費問題,我國各地區將鄉鎮農技推廣站管理權重新收回由縣級管理或將鄉鎮級各農技推廣部門合并,成立縣級“區域站”。如2009年廣東省基層農業推廣機構總數為3 238個,從組織結構上看,鄉鎮級推廣機構為2 835個,占總數的87.55%;縣級為310個,占總數的10%左右。但在管理體制上,縣農業主管部門管理的基層推廣機構為1 264個,占 43.16%,屬縣鄉雙重管理的有 694 個,占23.70%,兩者合計占總數的76.86%。屬鄉鎮府管理的基層農業推廣機構為970個,占33.23%(表1)。再如新疆,鄉級農機技術推廣機構中縣級農業部門為主管的推廣機構在種畜、植牧、農機3大類的比例分別為48.74%、37.7%和21.11%。鄉鎮政府管理的除了農機推廣機構占到33.44%外,種畜推廣機構為8.48%,植牧推廣機構為3.8%。縣鄉雙重管理的機構數,以縣級為主的農業推廣機構也分別占到73.64%、80.6%和50.28%(表2)。基層農業推廣機構向縣級集中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表1 2009年廣東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機構概況Table 1 Organization profile of promotion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technique in Guangdong grass-roots in 2009

表2 2012年新疆鄉級農機推廣機構統計[5]Table2 Stat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motion organization of township in Xinjiang in 2012 %
1.2農技推廣經費投入增加
作為我國農業科技推廣經費投入的主體,政府對農技推廣的投入呈不斷遞增趨勢,在1981—1999年這19年中,農技投資占財政農業總支出比重的年平均增長率為9.83%,同時非政府投入的經費收入也在逐年大幅度增長,部分發達地區甚至大有趕超政府投資之勢。以廣東省為例(表3),廣東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活動經費在1995—2002年這8年中增長了近111%,年均增長也接近16%左右。其中,以1995年不變價收入來分析,政府撥款8年中總的增長幅度為82.3%,年均增長為11.8%,而創收收入的8年增幅達185%,年均增長為26.4%。非政府財政撥款的收入在經費結構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1.3科研項目成果豐富
自2001年我國設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起,到2010年,我國每年科研成果累計投入31.5 億元,轉化資金共立項4 338 項,支持范圍覆蓋糧食豐產、食品安全、循環農業、農林生態、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節能減排等產前、產中、產后多個領域[6]。同時自2006年設立中華神農農業科技獎起,3年內僅種植業獎項就達到184項。

表3 1995—2002年廣東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活動經費來源Table 3 Source of activity fund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from 1995 to 2002 in Guangdong Province 萬元
2.1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
政府主導的農業推廣機構多以政策為導向,對市場信息和農戶需求變化了解較少,處理農戶反饋的信息不夠主動;推廣機構分散于多個涉農部門,各部門之間缺乏協調;農業推廣部門多由行政部門直接負責,造成上級農業推廣機構對下級農業推廣機構難以進行有效管理,往往只能提供工作上的指導和建議;同時各地方政府為解決基層推廣站無經費、無人員的空殼現象,把原本隸屬于鄉鎮的農業推廣站收歸縣級部門管轄,這又超出了縣級農業部門的管理能力,造成基層推廣站管理結構的上下顛倒,效率反而降低。
2.2人均經費投入少
農業科技推廣機構依賴國家的經費投入,經費來源單一,經費不足成為常態。20世紀90年代,人均經費不足的問題開始愈加嚴重。其中人均總經費由1986年的2 780元/人/年下降到1994年的2 534元/人/年,年平均下降0.9%;人均年推廣活動經費由1986年的1 167元/年/人下降到1995年的894元/年/人,年平均下降0.6%[7]。1996年后的政府體制改革中,國家對農業推廣經費的投入仍然偏低,這導致大量基層推廣員離崗,各個地區農業推廣站出現了“網破、人散”的現象。雖然國家在2003年出臺《基層農業推廣體系改革試點工作意見》,力圖確保“機構不亂,人員不散,網絡不斷,經費不減”。直到2009年,即使是農業推廣體系相對較好的廣東也只完成了90%的編制工作。[8]對于那些發展水平較弱的地區而言,經費增長遲滯,則意味著農業推廣工作的停滯和人員的流失更為嚴重。
2.3農技推廣人員素質整體仍偏低
一是農業科技推廣隊伍不強。從年齡結構看,2007 年底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編內農技人員中,35歲以下的占33%,35—50歲的占52%,50 歲以上的占15%。2008年底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編內農技人員中,35歲以下的占37.3%,35—50歲的占45.8%,50歲以上的占16.9%[8]。從學歷、職稱結構看,以新疆為例(表4),2012年農推人員學歷職稱統計情況,其中本科學歷人數為5 469人,約占全部人數27%,而高級職稱只占全部人數9.2%。而在全國范圍內,據農業部 2008年中國農業科技推廣發展報告統計,截止 2007年,僅在基層農業推廣人員中,還有48.2%的工作者不具備大專以上學歷,只有27.7%的人員具備高級和中級職稱。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已呈現出人員老齡化、低職稱人員偏多、低學歷人員偏多等問題。
二是農民素質不高。農民是農業科技推廣最直接的受益群體,也是科技成果產品的主要使用者之一。農民能夠迅速接受并學會使用科研成果產品的話,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就能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這對農民的文化水平有相對較高的要求。我國農村教育水平卻長期是一塊短板(表5、表6)。2000年,全國農村平均受教育水平,文盲占 8%,小學和初中分別占 32.22%、48.07%,高中以上占 10%出頭,大專以上學歷僅4.8%。同期的廣東農村明顯高于全國標準,甚至高于山東和浙江這兩個東部省份。但即便如此,廣東農村平均受教育水平,其小學、初中的比例總和達 82.4%,到 2010年仍然占75.2%。這主要是因為農村中農民再教育的比例偏低,農民素質無法得到有效提升,給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表4 2012年新疆農業技術人員編制職稱和學歷情況[5]Table 4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professional title levels of Agricultural technicians in Xinjiang in 2012人

表5 2000年新疆與東部部分省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educational levels of rural labor forces between Xinjiang and some eastern provinces in 2000 %

表6 2000—2010年廣東省農村文化程度人口比率Table 6 Population ratio of rural educational level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0 %
2.4科技成果推廣與市場需求的矛盾
首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項目與實際脫節。以 2006—2009年的中華神農農業科技獎種植業獎項為例,超過一半集中在糧棉油品種上,日益受國家和市場重視的資源環境和植物保護各只有13項,高新技術應用僅10項,科研成果的數量與質量不成正比。其次,科研成果數量雖然龐大,但真正被轉化的卻是少數(見表7)。綜合來看,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為30%~50%,遠不如歐美發達國家60%~80%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造成這種現象,一是科研單位與農技推廣部門缺乏必要的溝通;二是對新興的網絡媒體重視不足,導致成果難以得到更快傳播;三是涉農科研單位,尤其是農業院校普遍缺乏中試基地和中試線,造成科研成果難以進行后續的實用化開發和產量化實驗。

表7 “十一五”期間涉農科研單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情況[10]Table 7 Commer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 achievements in agricultural institutes during the 11th Five-Year Plan %
3.1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一是減少來自行政對工作的干預。由上級農技推廣部門參與管理下級農技推廣機構工作,使各級農業推廣機構在管理上連成一線,同時對農技推廣人員考評和晉升提出意見。政府行政部門則負責業務經費和人員統一調配。二是完善基層管理體系。一方面將適宜鄉鎮管理的部分推廣站歸還鄉鎮,另一方面則把相近行業的農技推廣機構按地區適當合并成農業技術區域站,由農業技術區域站對該地區縣級主管的基層農業推廣站進行直接管理。三是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如信訪辦公室、電話熱線以及網站平臺等,主動了解農民的需求,了解市場信息。
3.2建立多樣化的經費投入體系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由于政府的農技推廣站具有公益性質,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有賴于國家的經費投入,有必要通過立法來保證政府財政支出中每年用于農技推廣的資金占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步提高[10]。同時在制定政府對農業推廣投資計劃時,應當依據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財政農業支出總量、農業總產值、農業與農村人口、耕地等幾個主要指標的具體水平,來決定投資比例。在欠發達地區,要加大中央財政投入的比例。而在經濟發達地區,則地區的財政農業推廣支出要與中央政府的財政投入成比例的增加。二是形成多元化的投資融資機制。在國家經費投入的基礎上,開展項目合作機制,拓展投資渠道。政府在制定項目合作推廣計劃時,要以市場競爭潛力比較大、有效價值高的項目來吸引企業和私人的投資。三是鼓勵農技推廣機構創辦實體經濟,增加創收。農技推廣部門有著人員和渠道的優勢,創辦實體經濟不僅有助于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且可以增加農技推廣部門經費,促進農技推廣事業的發展。
3.3提高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人員素質
一是加強農技推廣工作隊伍建設。(1)剝離農技推廣隊伍中的非技術人員和低學歷人員,以 “專業”“年齡”“工作能力”為標準,合理配置人員崗位。(2)將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納入企事業單位編制內,保證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待遇能夠與地區同級單位持平。實施人員聘用管理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優先聘用學歷和農業技術水平較高的人員。(3)針對學歷低、人員老齡化等問題,政府應開辦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班,加強繼續教育,提高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人員的素質和技能。(4)制定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和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建設以創新能力、科研質量和成果應用為標準的評估體系,采取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帶動引進、高新技術開發引進等方式,向海內外引進優秀人才。
二是提高農民素質。(1)政府應當加大管理措施,完善農村教學資源和教學條件,保證農村孩子全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2)建立農村人才培訓體系。按照農民生產的實際需求和根據培訓對象的素質水平,政府建立分類培訓的實用型人才培養體系;農村或者農協會與學校、企業開展合作,建立長期有效并且共贏的教育培訓體系。
3.4促進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一是以市場為導向,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通過市場的強大需求,將產業鏈與技術鏈連接,使農業科技成果通過更多渠道轉化為實際產品。二是建立有效的推廣宣傳機制。積極聯合各類農業科技推廣機構、涉農企業,開展新技術、新成果示范宣傳,完善電子信息平臺的農業科研信息咨詢。三是完善農業科研項目的管理和引導機制。以注重科研成果的實用價值與推廣價值為項目申報時的審核標準,在項目立項時做到專家嚴格論證,項目過程嚴格管理,項目評收時嚴格評估,挖掘具有應用價值的農業科技成果,使成果能夠實驗室中走出來,真正面向農業實際需要。
[1]HOU Z T,TONG J Y,SHI D H.Markov Chain-Based Analysis OF The Degree Distribution For A Growing Network[J].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2011,31B(1):221-228.
[2]程毛林.邏輯斯蒂曲線的幾個推廣模型與應用[J] .運籌與管理,2003,(3):85-88.
[3]孫美美,陳永富.浙江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現狀及創新模式選擇[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4,(3):322-323.
[4]孫雄松,戴育濱,呂建秋,等.廣東農技推廣體系現狀及其模式創新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1,(15):176-180.
[5]閆艷燕,余國新,楊爽,等.新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對策研究[J].北方園藝,2015,(2):186-192
[6]譚華,王開義,劉忠強,等.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運行機制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0,(7):136-141.
[7]王雅鵬.農業科技成果的特點與加速轉化的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9,(5):136-139.
[8]朱芙蓉.“網破、線斷、人散”的頑疾并未根治[EB/OL] [2016-09-29].http://css.stdaily.com/special/content/2010-03/13/content_164318.htm,2010,03,13/2016,06,01.
[9]曠宗仁,高曉魏,胥譯心,等.中國農業科技推廣人力資源情況分析[J].東南學術,2011(3):24-36.
[10]毛學峰,孔詳智,辛翔飛,等.我國“十一五”時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與對策[J].中國科技論壇,2012(6):126-132.
[11]高啟杰.我國農業推廣投資現狀與制度改革的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2,(8):27-33.
Reflection on Construction of Promotion Systems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 Pu,JU Zhan-jie
(College of Economics,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China)
Promo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has been great developed through long-term construction, which has made active contribution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But many problems are gradually emerging in the syst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for example,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seperate from the actual demands; the agricultural technique promotion sponsored by government does not meet the market’s demand; there is unreasonabl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for the agricultural technique promotion; people for fundamental promo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technique has a low cultural level; and the government has not enough funds for the technique promotion,etc.Based on the objective demand for the promo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ameliorating the agricultural promotion system in China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appearing in the promotion system:To set up a sound promo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To establish a diverse system of fund input;To improve a cultural level of people who work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To promote a commer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 achievement in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promotion system;countermeasure
F30
A
1673-9159(2016)05-0066-05
10.3969/j.issn.1673-9159.2016.05.010
2016-06-16
簡樸,男,1989年生,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村與區域發展
居占杰,男,1962年生,教授,研究方向為農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