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書靜,寧 凌
(廣東海洋大學管理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基于投入產出角度的湛江市科技創新發展研究
藍書靜,寧凌
(廣東海洋大學管理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從科技創新推動湛江經濟持續發展出發,以湛江市科技創新投入產出為視角,主要通過橫向空間、縱向時間對湛江市科技創新發展情況作比較分析,認為湛江市科技創新發展取得一定成績,但也存在基礎條件薄弱、創新投入不足、新產出和績效不高、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創新環境較差、整體創新水平較落后等問題,從體制機制、人才政策、資金投入、創新環境、產業體系完善等創新基礎要素夯實上提出一些發展對策。
科技創新;經濟發展;投入產出;DEA
創新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基本動力,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新常態發展的重要引擎,其發展水平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綜合競爭力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后勁。近年來,廣東省面臨資源約束、傳統優勢逐漸喪失等挑戰。為保持領先優勢,廣東省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提升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而湛江以科技創新促發展的需求尤為迫切。
2016年湛江政府相比往年更加強調科技創新戰略的實施。湛江正努力推進實施“工業立市、港口興市、生態建市”的發展戰略。2014年湛江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 258.7億元,三次產業結構之比為 19.8∶39.7∶40.5,全市形成了 6大年產值分別超100億元的產業集群,有石油和天然氣開采、農副食品加工、石油加工和煉焦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力及熱力生產供應、造紙和紙制品業等,6大產業全年實現產值 1 533.65億元。①這些主要產業偏資源和投資導向型。隨著湛江鋼鐵、中科煉化、造紙產業等大型項目的投產,湛江經濟發展更要靠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湛江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需要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支撐發展能力。2014年湛江市人均GDP達3.14萬元,折為美元大概5 111美元,根據經濟驅動力理論,這個階段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很難對經濟發展起作用,繼續發展要靠創新驅動。安冉[1]研究認為科技創新的溢出效應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相比廣東省內發達地市,湛江屬于西部欠發達地區,科技創新發展水平也較落后,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是制約湛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對湛江市科技創新方面的研究是有意義的,而這方面研究很少。“科技創新是將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應用到生產體系,創造新價值的過程。”[2],本文主要從科技創新推動湛江經濟發展出發,通過各方面資料搜集及對湛江市科技局的調研,研究湛江市科技創新發展的現狀及困境,為湛江及其他區域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一些對策建議。
湛江市科技創新立足于湛江的區域創新系統。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是科研活動直接和主要的組織者,其中企業是主體。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使得創新成果更快實現市場價值。此外政府、市場環境、社會文化、社會力量等可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政策、金融、科研基礎設施等的支持。下面主要從科技創新投入、產出視角看湛江市科技創新的現狀。
2.1湛江科技創新基礎方面
湛江依托廣東海洋大學、廣東醫科大學、嶺南師范學院等高校,在海洋生物技術、海洋工程裝備、熱帶農業、生物醫藥等部分科技創新及產業領域具備科研基礎和優勢。全市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學生7.6萬人,專任教師3 902人,其中講師以上3 115人。中等職業教育64所,在校人數15.1萬人,專任教師5 654人。②
湛江全部縣以上部門屬科技機構有10個,單位在職科技活動人員560人,其中博士學歷44人,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數占比55.7%;具有中級職稱、高級職稱分別有174人、109人,兩者人數占總數的50.5%。全市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人員119人,博士畢業、碩士畢業、本科畢業分別占R&D人員總數的16.8%、27.7%、41.2%。③人才的學歷、職稱結構不斷優化,科技機構人才質量比較高。
湛江科研機構較密集,形成了多層次的技術創新體系。截至 2013年底,全市共有省級重點實驗室 7 家,省級工程中心 22 家,省級企業技術開發中心 23 家,檢測機構 21 家,科技服務機構 80家,高新技術企業52 家,省級創新型企業 10家。市級工程中心29家,企業技術開發機構56家。③
總之,廣東省內比較看,湛江市高校資源、科技機構資源是比較密集的,特別是部門屬科技機構資源在省內排名靠前。同時湛江市的科技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霞山和赤坎等市區,有利于創新資源和創新產業的集聚。湛江市科技創新基礎條件良好,并在不斷完善提升中,可為湛江市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2.2湛江科技創新投入方面
湛江創新投入與經濟實力相關性較高。創新投入、經濟實力指標分別以科技經費支出、GDP為例,如圖1所示,兩者相關性較大,數據來源于湛江統計年鑒,由此可建立一元回歸方程:y=74.95+965.5·x,這個方程的 R為 0.87,R方為0.76,F= 57.4,t=7.58,概率 P值都近似為零。其中:y表示GDP(億),x表示科技經費支出(億)。

圖1 1994—2013年湛江科技經費支出與GDP的關系Fig.1 Zhanjiang’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pendi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from 1994-2013
隨著湛江經濟不斷發展,加上政策支持,湛江科技創新投入持續增長,見圖1。具體有5個方面。(1)2013年湛江市研究和發展經費支出為7.97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研發經費支出占比71.6%。(2)2013年湛江財政科技撥款12 965萬元。2014年市財政共投入科技資金4 678萬元。2013年湛江共受理各類科技項目617項,扶持經費達3 163萬元。(3)2013年湛江全部縣以上部門屬科技機構人力投入方面看,全市R&D人員119人,R&D全時人員90人,課題投入人員384人。財力投入方面看,科技經費內部支出125 370千元,其中科技機構R&D經費內部支出占5.5%,機構R&D課題占總課題比為 31.4%③。(4)高校科技創新投入情況良好。比如廣東海洋大學中,2013—2014年間,學校科研經費共2.3億,其中3個優勢學科(水產、食品和海洋)的科研經費約占69.6%。(5)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創新投入的發展。2013年市建有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家,省級2家,市級5家,涵蓋了湛江的一些特色優勢產業,比如海洋、家電、醫藥、蔗糖等,中國海洋大學、中山大學、廣東海洋大學等全國24所高校向湛江市94家企業派了科技特派員152人次。
2.3湛江科技創新產出方面
湛江市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見圖2。2013年,湛江專利申請總量1 488件,專利授權總量1 088件。2014年專利申請總量2 095件,同比增長40.79%;授權總量1 294件,同比增長18.93%,占廣東省比重為 0.7%。此外,修訂《湛江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實施細則》,2013年獲得省級科學技術獎7項,市級科學技術獎78項,工業、農業、醫藥衛生類獲獎項目占比為 3∶2∶2,科技成果轉化率較高,顯現了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湛江市政府出臺《湛江市關于加快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意見》,主要從體制機制改革上加快本市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隨后,市科技局將《政策意見》及其發展的配套措施相結合,研究形成了“1+N”的較為完善的鼓勵創新制度體系。良好的科技政策環境下,2014年新增省級高新技術產品52個,總數達95個。
縣部門以上部門屬科技機構創新能力較強。2013年共發表科技論文278篇,國外發表59篇,科技著作2種,形成國家或行業標準數10項,專利授權數85件,其中發明專利23件等。③其次,高校創新產出情況良好。比如2011到2015年間廣東醫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發展到155項,基本1年有40項,科技興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2013到2014年間廣東海洋大學三大優勢學科在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70余項,獲得地市級以上科技獎項16項,也在加快科學研究的步伐。

圖2 2001—2014年湛江市專利申請量與專利授權量Fig.2 The amount of patent application and patent licensing in Zhanjiang Municipality from 2001 to 2014
2.4湛江科技創新經濟效益方面
湛江科技創新經濟效益顯著。有學者對湛江市創新產出與經濟發展水平的相關性作分析,并指出湛江“專利申請率和 GDP的發展增長保持著相對一致”[3],2001年到2008年間科技對工業經濟的貢獻率平均達到45.1%,2008年達到47.5%。近年來湛江市高新技術產業持續發展。2014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到370億元,增長12.1%。[4]2014年湛江組織實施了農業科技項目105項,農業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
湛江科技創新發展有利于我市循環經濟的發展。市組織召開了循環經濟學術研討會,專家結合湛江鋼鐵、石化產業做了報告,有利于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全市 LED的推廣和應用使得總體節能率達53%。[5]市組織開展了水產品下腳料、地溝油的回收利用,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其他反映科技創新帶來經濟環境效益的具體指標從湛江統計年鑒可知,截止 2013年,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單位GDP能耗、單位GDP電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等指標都趨于利好。
近年來,湛江市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科技創新基礎條件不斷完善,科技投入產出水平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有所提高,并且科技創新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提高了湛江發展的質量。但與廣東省內發達地市比較,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3.1湛江科技創新基礎條件偏弱,創新投入狀況有待改善
雖然湛江市科研機構較密集,形成較完善的創新體系,但相比廣東省內發達地區,差距明顯。比如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主要分布于珠三角地區,占全省的75.28%;湛江22個,約占全省總量的2%。③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等情況也類似,湛江所占比重很低。而且 3所普通高等學校和廣州市高校相比,實力較弱。
湛江科技創新投入不高,投入強度低,見表1。具體表現在3個方面。(1)財政科技撥款不足。2013年湛江財政科技撥款1.296億元,省內21個地區里,排名第15;財政科技撥款占湛江財政支出的0.49%,省內21個地區里,排名第1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科技投入長期不穩定。如圖1所示,2009年投入經費最多,整個科技經費支出曲線波動較大。(3)科技創新投入結構有待優化。以科研機構為例,2013年湛江全部縣以上部門屬科技機構人力投入結構看,課題投入人員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R&D成果應用、科技服務分別占總投入人數的6.3%、5.7%、8.1%、51%、28.9%,前3項科技活動比重過低。財力投入結構方面。人員勞務費占科技經費內部支出為34.6%,還有改善空間。課題經費內部支出中,主要是R&D成果應用、科技服務的支出,分別占總支出的49.3%、40%。R&D經費總支出中,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經費支出所占比率較大,分別占總支出的36%、52%。③

表1 2013年湛江、廣東、全國科技投入指標比較Table 1 2013 Zhanjiang, Guangdong,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indicators comparison
3.2創新產出和績效不高
創新產出數量不多,績效不高。具體表現在 3個方面。(1)2013年湛江發明專利占總專利申請量的19.4%,而發明專利占總專利授權量的比重降到10.7%,發明專利較少,質量有待提升。(2)人才自給率不高。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人才畢業生達6.5萬/年,但高校畢業生留湛比例有限。湛江全部科技活動人員數量為12 701人,其中從事研發活動的人數為7 047人,而全省從事研發人員達65.24萬人⑨。(3)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如表2所示,2014年湛江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偏低。
3.3湛江市企業創新能力不足,技術進步水平有待提升
企業科技投入負擔重。針對 30份各行業的龍頭企業或代表型企業參與的《湛江市企業創新需求》的問卷調查中,企業研發經費的85%來自企業自籌,獨立研發的成本較高,對企業運營構成較大財務壓力。
企業創新能力不足。一是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少,實力較弱,如表2所示。2013年粵東西北地區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出口水平較低,分別僅占全省的0.8%、1.1%。二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是湛江市科技、經濟發展的關鍵,但是發展落后。從市科技局可知,2013年湛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為772個,開展科技研發和創新活動的企業數為63個,僅占全部規模以上企業數的8%。

表2 2013年湛江、廣東科技產出指標比較Table2 Comparis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utput indexes between Zhanjiang and Guangdong in 2013
為了進一步對湛江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科技創新情況進行分析,這里運用 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數法,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新產品產值作為產出項,將R&D活動人員(人)和R&D經費內部支出(萬元)作為投入項,數據來源于廣東省統計局網站。使用DEAP2.1軟件得出表3。
表3結果是基于投入角度得出,湛江與其他20個地市的相對效率比較中,湛江排名落后,可知 7年里湛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平均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率為-28.7%,其中,綜合技術效率(總效率)變動率為8.3%,純技術效率變動(2.7%)和規模效率變動(5.5%)共同促使了綜合技術效率的改進;而生產技術進步率為-34.2%,阻礙了 TFP的增長,說明湛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進步遲緩,應加大技術進步的水平。
基于投入方向DEA的BCC模型對2014年廣東省 21個地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相對生產率分析結果看,如表4所示,只有惠州和汕尾生產有效。綜合技術效率為1代表生產處于有效水平,湛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處于低效水平,有待提高;純技術效率值小于 1,工業企業對資源的利用存在一定浪費,需提高制度水平,管理效率等;規模效率僅為0.485,規模無效,但處規模報酬遞增的狀態,創新投入規模的擴大可使產出效率得到更大提高。而且結果顯示在產出一定的情況下,存在投入冗余情況,R&D人員及經費分別需減少約773,40 700個單位投入,可使現階段生產無效轉為生產有效。

表3 2008—2014年間廣東省21個地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平均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及分解表Table 3 The average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and decomposition table of 21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bove Designated Size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2008 to 2014

表4 2014年廣東省21個地市中,其中的3個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DEA相對效率分析結果Table 4 Analysis results of DEA relative efficiency of 21 cities inGuangdong Province in 2014, of which 3 city scal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bove Designated Size
3.4科技創新環境還有待完善
第一,企業創新意識不強。如圖2、3所示,2012年湛江市高新技術產品申報只有38家,湛江市申報高新技術產品的企業數量只有 16家,排名倒數。第二,湛江所在的粵西地區科技創新發展水平低。從圖2、3中,茂名和陽江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也不足,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指標數看,粵西3市共42個,僅占全省的3.86%。第三,產學研合作方面不足,2008到2012年期間湛江市省部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建設只有2個,而全省有178個,湛江占比很低。《湛江市企業創新需求》的調查中,企業主要創新方式是獨立研發和與科研機構合作開發,其中獨立研發比例又多些,反映了產學研溝通不暢。

圖3 2012年廣東省各地市高新技術產品申報數量及申報企業數量Fig.3 The number of new and high technology products to be declared and the number of enterprises which declare high-tech produc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2012
此外,湛江服務業發展不足,科技服務業發展更滯后。湛江市第三產業僅占 40.5%,廣東、廣州同期水平分別為49.1%、65%。2014 年湛江市服務業增加值為824.2億元,廣州同期水平為10 862.9億元,差距非常明顯。據市科技局統計,湛江市科技服務機構約 80個,以市級行業協會、專業學會等機構為主,高級別的從事技術轉移服務的科技服務機構數量極少。全年簽訂技術合同僅 16項,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全市共有產品質量檢測實驗室21個,其中國家檢測中心僅1個。湛江市目前在研發設計、技術轉移、科技金融、科技咨詢服務等方面發展不足。
湛江科技創新的發展,離不開機制、人才、企業、資金、技術、平臺等創新要素,如果各創新主體、創新要素活躍起來,湛江創新驅動發展才會活起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下面主要從夯實湛江市科技創新基礎要素的角度提出一些發展對策。
4.1創新體制機制
湛江市科技創新的發展,核心是解決體制機制問題。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4.1.1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管理創新減政放權,加大對涉及創新創業領域的行政審批清理力度,改進對“互聯網+”等新興行業市場的監督和管理,放寬企業注冊登記條件,取消不必要的辦證規定等,便利創新創業和企業有效經營;政府將一些可轉移的科技管理職能,轉給行業協會等第三部門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此外,積極發展電子政務,提高政府科技服務水平。
4.1.2深化科研體制改革正確處理政府與高校及科研機構的關系,擴大科研院所管理自主權和個人科學研究選擇權。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機構在技術研發領域上的比較優勢,面向創新需求,通過人才培養、人事制度、科研資金使用制度、科研收入分配制度、科研合作及創新文化建設等改革,開放創新資源,使人才、資金、設備資源合理流動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釋放創新活力。
4.1.3加強湛江產學研力量,集聚科研技術資源第一,結合湛江企業創新需求,特別是大企業的需求,探索在鋼鐵、石化、水海、醫藥、電子等重點領域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組織重大科技專項和產業化協同攻關。第二,加強與國內外及周邊區域優質科研機構、企業等各方資源合作,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第三,加大技術引進力度,壯大技術交易市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國內外創新資源為我所用,縮短與發達地區的差距。第四,政府積極引導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扶持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此外鼓勵大中型企業建設研發機構,強化企業主體地位。
4.1.4創新科研投入與資金管理制度首先政府要善于利用多種政策工具,通過加大財政穩定資助,稅收優惠,科技引導基金,促成政銀企科合作,融資平臺構建、完善科技金融政策等各種辦法,支持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引導創新投入保持長期穩定增長。其次,提高創新投入使用效率,減少信息不對稱產生的風險。比如一般選擇稅收減免等間接管理方式,而不是直接財政資金補貼去資助創新組織者,還有加強對科研人員資金使用的監管等。第三,政府可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型企業,采用不同的資金扶持辦法。比如擴大政府天使投資引導基金規模,強化對創新成果在種子期、初創期的投入。對于成長期、成熟期的科技型企業,支持保險機構開展科技保險產品創新。
4.2實施有利于科技創新人才集聚的政策
科技創新的發展質量依賴于科研人員的數量、質量及科研人員進行科研活動的積極性,因此需要實施更加積極的人才政策,建立更加靈活的人才管理制度,激發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
首先,湛江整體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高層次人才缺乏,可借助外部人才資源為我所用。具體有2點做法:(1)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建設湛江“虛擬研究院”,探索靈活的人才引進和管理方式;(2)借鑒廣州等人才租賃市場經驗,靈活地租用人才,為湛江提供高級人才服務。
其次,湛江各方力量應利用自身優勢條件,共同營造適宜人才集聚的優良環境。具體有4點做法。(1)湛江政府結合國家及廣東省人才工程,構建并落實具有湛江特色的人才政策體系。根據湛江經濟產業發展需求,重點引進生物、信息、醫藥、機械、海洋環境等多個科研和產業領域的人才。(2)企業依托本地科技園的發展,積極引進項目,參與產學研合作平臺等,為人才長期發展提供更多平臺。讓科研人員享受企業的一定剩余收益,提高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建立靈活的用人機制,包括高層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社會保障等制度。(3)發揮湛江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優勢條件,積極引進、培養和激勵各類人才。從本地特殊性出發,比如支持鄰近珠三角、港澳臺、東盟等擁有較強科研能力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在湛江設立人才培養基地等。(4)鼓勵社會以各種形式支持和參與人才開發。重視對湛江籍人才的引進;對推薦人才的行為予以獎勵;利用中介機構、人才市場、獵頭公司等資源,為湛江提供人才信息服務等。
4.3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第一,促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發展。重點支持和大力發展研究開發、技術轉移、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科技金融等專業科技服務和綜合科技服務,培育一批知名科技服務機構和企業。第二,大力扶持眾創空間發展。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大數據發展,持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更多創新服務機構及創新創業社區,培養更多的年輕創客。第三,強化法治的保障作用。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轉移、自主創新等地方性法規或條例。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強化對侵犯知識產權等失信行為的懲戒。第四,推進科技與金融相結合。總體改善科技貸款環境,風險投資環境,鼓勵互聯網科技金融發展,創新金融產品,吸收社會資本參與,降低科技融資風險。第五,加強宣傳輿論引導。實施營造創新文化氛圍的行動方案,為推進湛江科技創新工作營造良好的環境。第六,在空間布局上,建設科技創新集聚區。加快建設湛江高新區,爭取升級成為國家級高新區。加快建設“南方海谷”,形成完整創新鏈條;加快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建設若干重大創新功能型平臺,在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領域,建設一批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各區縣要因地制宜,創新政府管理,搭建開放創新平臺,完善創業服務體系。最后,完善創新創業配套政策。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完善金融體系、鼓勵各類主體、人才創新等一批配套政策文件,形成可操作的具體計劃和方案,加快落實各項政策措施。
4.4完善產業體系,各項措施保障科技創新的實現
要推動湛江科技創新與經濟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完善產業發展體系,提高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能力。首先,要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海洋產業、醫藥產業等新興產業發展。其次,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推動傳統優勢主導產業持續發展。鼓勵鋼鐵、石化等龍頭產業的產業鏈往縱深發展,扶持家具、食品、紡織、羽絨、珍珠、煙草等傳統特色產業改造升級。第三,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比如配套發展文化創意、工業設計、會展、物流等新型服務業發展。
湛江科技創新發展較薄弱,推動科技創新發展,需要長期艱苦努力,湛江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廣泛發動社會參與,為推進湛江科技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此外,立足粵桂瓊交界處地緣優勢,充分利用外部條件。積極融入國家、廣東省及周邊地區發展戰略,加強與珠三角區、北部灣區、港澳臺、東盟等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依靠區縣和重要科技創新集聚區大膽探索,使科技創新推動湛江振興發展。
注釋:
①來源于《2014年湛江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②《2014年湛江統計年鑒》,年鑒統計的是2013年數據。
③來源于《2014年廣東科技年鑒》。
[1]安冉.我國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溢出效應分析[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14.
[2]張來武.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中國軟科學,2011(12):1-5.
[3]孫麗華,麥健友.科技創新與粵西地區經濟發展分析研究——以茂名、陽江、湛江三市專利發明為例[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4):53-56.
[4]湛江市科學技術局.2014年科技工作成效與2015年工作要點[J].湛江科技,2015(1):1-5.
[5]湛江市科學技術局.2014年科技工作成效與2015年工作要點[J].湛江科技,2015(1):1-5.
The Study of Zhangjiang’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Analysis
LAN Shu-jing,NING Ling
(College of Management,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China)
This paper takes promoting Zhanjiang’s Economic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point of departure.It make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Zhanjiang‘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verse space and longitudinal time,.,It is discovered that Zhangjiang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For example,the basic condition is weak; the investment in innovation is inadequate; the innovation output and performance is not high; enterprises have a strong ability to innovate,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is poor; the overall level of innovation is relatively backward.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talent policy, capital investment,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the input and output;DEA
F124.3
A
1673-9159(2016)05-0052-07
10.3969/j.issn.1673-9159.2016.05.008
2015-10-08
廣東省科技計劃軟科學重點項目“粵東西北科技園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與培育研究”(2014A070702016)
藍書靜,女,1989年生,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海洋管理與政策
寧凌,男,1967年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與發展,海洋管理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