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佳,楊 坤,王 慧,諶 欣
(1.南昌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 / 旅游規劃與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31;2.棗莊學院 旅游與資源環境學院,山東 棗莊 277160;3.井岡山大學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江西 吉安 343000)
我國沿海地區海洋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的時空耦合研究
王佳1,楊坤2,王慧3,諶欣1
(1.南昌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 / 旅游規劃與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31;2.棗莊學院 旅游與資源環境學院,山東 棗莊 277160;3.井岡山大學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江西 吉安 343000)
運用耦合協調度評價方法,構建海洋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評價模型,以沿海 11個省、市、自治區為研究對象,分析海洋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的時空特征。結果表明,2002—2013年間,沿海地區海洋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逐年增加,從2002年的0.606 7增加到2013年的0.765 8。其耦合協調狀態2003年為輕度失調發展磨合型,2002年、2004年、2007年均屬于初級協調發展同步型,2005年、2006年處于初級協調發展經濟社會滯后型,2008—2013年,耦合協調度處在中度協調發展同步型階段。空間角度來看,2013年遼寧、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耦合協調度處于[0.5,0.6]輕度失調衰退區間,天津、河北、上海、江蘇、廣西耦合協調度處于[0.4,0.5]中度失調衰退區間。因此,加大海洋資源環境保護力度、推進海洋經濟有效發展、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協同發展尤為重要。
沿海地區;資源利用;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
海洋是人類生存的第二“疆土”,對于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憑借豐富的海洋資源、便利的區位條件、雄厚的經濟基礎、強大的政策支撐等優勢,我國海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海洋資源開發效益得到增強,海洋經濟地位不斷提升[1]。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存在以資源耗竭、犧牲環境為代價開發海洋經濟的現象,其后果必然是海洋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非均衡發展,最終將會阻礙海洋產業的可持續開發。“十三五”時期,我國提出“要實施以海洋生態系統為基礎的綜合管理,優化近海海域空間布局,科學控制開發強度,建立海洋資源環境承載力預警機制”等發展要求。如何加強海陸統籌管理,協調海洋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實現“構建和諧海洋社會”、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和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目標,逐漸成為海洋產業發展及海洋研究領域密切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以我國沿海 11個省、市、自治區為研究對象,分析我國海洋資源利用與海洋經濟發展耦合情況,總結海洋資源利用過程中問題產生的原因,為我國沿海地區保護海洋環境和資源、優化配置海洋資源、推動海洋資源利用與經濟協調快速發展、促進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實現海洋強國提供參考。
1.1理論基礎
海洋資源是指海洋生物資源、海水資源、海底礦產資源、海洋能源、海洋旅游資源和海洋空間資源等海域范圍內的可被開發利用的物質、能量和空間的總和,主要用于發展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水利用業、海洋電力業、海洋工程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船舶業、海洋鹽業、海洋礦業、海洋油氣業、海洋漁業等多種產業。海洋資源是海洋產業開發的基礎要素,海洋資源的利用及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程度直接關系到海洋產業的現實競爭力和未來發展潛力。
隨著我國海洋資源的深入開發、海洋經濟的快速提升和海洋產業的優化發展,海洋資源、海洋經濟、海洋產業、海洋環境研究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熱點,其研究內容包括概念屬性、類型特征、發展現狀與戰略[2]、價值評估[3]、效益評價[4]、開發模式、負外部性與影響評價[5]、產業競爭力和發展潛力[6]、海洋功能區劃[7]、海域環境承載力[8]、政策管理和可持續發展[9]等多方面內容,主要采用定性描述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層次分析、關聯度[10]、偏離份額、數據包絡分析[11]、投入產出法[12]、BP網絡神經、系統動力學[13]等定量分析方法,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多元化。其中關于海洋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協調關系研究主要集中在省域層面的研究,如遼寧、大連、山東等,缺乏從總體上對整個沿海區域海洋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協調關系的演化特征和地域差異研究。因而,從整體上分析我國沿海地區海洋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耦合協調關系,不僅能完善我國海洋研究理論體系,同時能夠揭示我國海洋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之間耦合關系的時空特征,從而有效指導我國海洋產業的協調發展。
耦合協調是指系統之間或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的彼此關聯、相互作用的現象。耦合協調度是度量系統之間或系統要素之間在發展過程中的協調發展程度的定量指標[14],能夠體現系統要素從無序向有序發展的變化趨勢,主要用于度量城市、城市群或地區不同發展階段的生態環境系統、經濟社會系統與人口資源系統等要素之間的協調發展關系,受到社會學界、經濟學界、生態學界等領域學者的廣泛關注,并逐漸運用到海洋資源開發與海洋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領域[15,16]。
海洋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辯證關系,兩者既有正相關的促進作用,又存在負相關的制約作用,而兩者之間是否實現耦合協調發展成為推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因此,這里以我國沿海地區為研究對象,構建海洋資源利用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耦合評價模型,判定2002年至2013年間我國沿海地區整體海洋資源與經濟發展狀況之間的協調程度的演化趨勢,以及 2013年我國沿海各地區海洋資源與經濟之間耦合協調度的空間差異,以期緩解兩者之間的矛盾,實現雙贏。
1.2指標體系
構建海洋資源利用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是評價兩者之間協調關系的首要步驟,這里參考海洋資源與環境評價、海洋經濟系統評價相關指標[17],結合我國沿海地區海洋資源條件、環境狀況和經濟實力,以實現沿海地區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為目標,形成由2大部分24個指標構成的海洋資源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表1)。

表1 海洋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系統評價指標及權重Table 1 The evaluation index and its weight for the marine resources-utilization and economy-society system
海洋資源利用系統指標一方面表征海洋資源的開發潛力及利用情況,包括海鹽產量、海水產品產量、港口貨物吞吐量、人均海岸線長度(反映人均海岸線資源的占有程度)、人均海陸面積(表示陸地和海域總面積的人均占有量)、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海洋類自然保護區數量(代表海洋資源保護性開發程度)、海洋類自然保護區規模(是海洋類自然保護區面積與區域面積的比值,代表區域對海洋類旅游資源的保護性開發程度);另一方面反映海洋資源開發所依托的區域環境基礎、污染及其治理程度,包括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城市綠化是城市生態環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區域的城市環境綠化程度)、環境污染治理投資貢獻率(環境污染投資總額占 GDP的比重)、“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和區域環境污染排放程度(用萬元 GDP所產生的工業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排放量來表示,為負向指標)[18]。
海洋經濟發展系統是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直接促進因素,更有利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海洋產業總產值直接反映海洋資源利用的直接經濟效益總量。為進一步比較分析海洋產業的區域效益,應消除人口和土地對海洋產業產值的影響,這里以人均海洋產業總產值、地均海洋產業總產值來表示。海洋產業總產值與區域 GDP的比重來表征海洋產業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涉海就業人數代表從事海洋產業相關的就業人數,表征海洋產業的人力資源規模,海洋產業就業貢獻率為涉海就業人數占地區就業總人數的比重,表征海洋產業對區域就業產生的社會效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恩格爾系數、旅客周轉量反映海洋產業對當地居民收入水平、消費能力和區域交通承載力的影響,海洋科研能力是指海洋科研機構高級職稱人員的比重,海洋專業人才是指海洋專業專本碩在校學生數,代表支撐海洋產業發展的人才儲備程度。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則表示海洋災害對區域經濟社會造成的影響,這里以風暴潮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評估依據,損失越大,對海洋產業產生的負效應越嚴重,則系統之間的協調度越小,為負向指標。
1.3研究方法與模型
1.3.1數據來源及標準化研究中的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海洋統計年鑒》(2002—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2003—2014年)、《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和2002—2014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或根據相關指標計算而得。
原始數據指標具有不同量綱和量綱單位,為消除量綱和量綱單位對評價過程的影響,首先采用極值法對評價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其公式如下:


式中:Xij為第i個指標j個樣本的標準化值;xij為第i個指標j個樣本的原始值;Maxxi為指標i在樣本原始值中的最大值;Minxi為指標在樣本原始值中最小值,進行標準化處理后, 0≤Xij≤1。Yij的取值方式以此類推。
1.3.2建立海洋資源利用和經濟發展函數設X1,X2,…Xm是海洋資源利用特征的m個指標;設Y1,Y2,…Yn是描述經濟發展特征的n個指標,則分別構建函數公式:

式中,F(X)與G(Y)分別表示區域的資源利用函數和經濟發展函數;變量ai和bi是指標i在綜合評價中的權重系數,ai采用均方差法來確定,bi的取值方法與之相同(表1);為指標i在樣本中的平均值。
1.3.3耦合計量模型根據耦合度理論,海洋資源利用和經濟發展協調度用以追求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之間的相互促進、共同增長的發展狀態值,反之,兩者的不協調或共同倒退將會帶來負面效應。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C為耦合度,反映要素相互作用程度的強弱;D為耦合協調度,其取值區間為[0,1],數值越趨近于 1,則耦合協調狀態越好,反之越趨近于0,則越不協調;T為海洋資源利用F(X)與經濟發展 G(Y)綜合評價指數,是通過公式(3)可建立資源利用函數和經濟發展函數;α、β為待定權數,一般取兩者均為0.5;k為調節系數,要求K≥2,參考相關文獻以及征求專家意見后,這里取k=2。耦合協調度的分級標準見表2。

表2 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標準Table2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gree grading standards
2.1海洋資源利用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分析
根據公式(1)~(8)計算得出2002—2013年東部沿海地區的海洋資源利用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耦合度C和耦合協調度D。除2003年非典的影響之外,沿海地區海洋資源利用指數呈現逐年增長態勢,從2002年的0.415 8增加到2013年的0.610 7,表明我國沿海地區資源利用程度較高,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效益顯著。經濟發展指數則呈現波動式增長態勢,2002年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指數為0.336 9,2003年下降為0.327 6,可見非典對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和環境均有較大影響。2004年沿海地區經濟逐漸恢復,增加到0.367 6,但是2005年海洋災害頻發,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00億,海洋產業發展亦受影響,經濟發展指數下降為0.336 1。因此,國家與政府開始高度重視海洋災害預報預警與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海洋經濟發展指數逐漸復蘇,2010年經濟發展指數上升到0.626 4。2011年國家重視海洋發展效率,通過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廣東海洋經濟綜合開發試驗區規劃》、《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等規劃,頒布《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認定和管理辦法(試行)》等政策法規,積極推進海洋經濟平穩發展和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因而經濟發展指數下降為0.568 1。此后,沿海地區海洋產業進入相對平穩發展階段,2012年為0.580 1,2013年海洋經濟發展更加有序化,經濟發展指數為0.565 7。
通過海洋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系統發展指數時序分析可知,我國沿海地區海洋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基本保持一致,但存在海洋經濟過度發展、海洋環境受損等問題,仍需深入探討海洋經濟與海洋資源環境系統之間的耦合關系。

表3 沿海地區海洋資源利用與經濟耦合發展度計算結果Table 3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gree for the marine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economy-society system in coastal provinces
2.2耦合度分析
根據公式8計算2002—2013年沿海地區海洋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系統耦合協調度(見表3),并按照評價標準可以對其耦合協調度進行等級劃分。我國沿海地區海洋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度總體呈現逐年遞增趨勢,年度有小幅度變動。2002年沿海地區耦合度為0.978 1,2004年增加到0.984 1,2005年由于海洋災害嚴重,海洋經濟發展受創,耦合度下降為0.951 5。2006—2007年間,經濟發展恢復正軌,耦合度不斷提升。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沿海地區海洋產業的發展,使得耦合度較 2007年有所下降。2009—2013年間,耦合度保持平穩,表明我國沿海地區海洋資源開發與海洋發展基本保持耦合協調發展趨勢。
這種發展趨勢主要是由于我國積極實施 21世紀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制定或修訂了《海洋環境保護法》《國家海域使用管理暫行規定》等多部海洋法律法規,制定了《中國海洋 21世紀議程》以及《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等相關規劃,并設立了5個沿海經濟特區、開放了14個沿海港口城市,特別是 2008年以來,相繼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綱要》《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以及《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沿海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掀起了新一輪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浪潮,使得海洋空間與資源開發領域不斷拓展。但是沿海地區海洋資源開發力度加大,同時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海洋災害嚴重,耦合度也會隨之發生變動。2013年區域耦合度較2012年有所降低,這為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提出警醒,迫切需要加強規范海洋發展秩序,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海洋資源保護。
2.3耦合協調度與耦合發展類型分析
從耦合協調度數值來看,我國沿海地區海洋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逐年增加,并且處于[0.5,0.8]之間,從2002年的0.606 7增加到2013年的0.765 8,2003年、2005年耦合協調度較上年均有明顯下降,表明非典、海洋災害等重大事件對沿海地區海洋系統影響較大。從耦合協調類型來看,我國沿海地區耦合狀態從初級協調發展區間下降到輕度失調區間,再恢復到初級協調發展區間,并逐漸上升到中度協調發展區間,表明沿海地區海洋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基本保持協調發展態勢。具體來看,2002年、2004均屬于初級協調發展同步型,海洋資源利用率低,海洋產業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2005年、2006年處于經濟發展滯后型,表明我國沿海地區海洋資源開發力度加大,但是海洋經濟社會效益不顯著,這與雄厚的資源基礎不匹配,促使我國進一步加強海洋開發。2007年海洋經濟發展指數增加力度高于海洋資源利用指數,耦合協調度進一步提高,沿海地區進入初級協調發展同步型階段。2008—2013年,我國沿海地區耦合協調度穩定在中度協調發展同步型階段,表明我國沿海地區各項舉措初顯成效,能夠保持海洋資源開發與經濟協調同步發展,但是這與實現我國沿海地區海洋可持續發展還存在很大差距,仍需進一步加強海洋資源保護和有效提升海洋經濟,推進海洋強國戰略的穩步實施。
我國沿海各地區海洋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存在不協調因素,耦合協調度較低,處于[0.4,0.6]之間,各地區呈現不同程度的失調現象(表4)。

表4 2013年沿海地區海洋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的空間差異Table 4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gree of indexes of marine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economic society in the coastal areas in 2013
3.1輕度失調衰退區
遼寧、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耦合協調度處于[0.5,0.6]輕度失調衰退區間,其中遼寧、浙江、廣東的G(Y)/F(X)值位于[0.8,1.2]區間,屬于輕度失調發展磨合型。遼寧、浙江、廣東具備優越的海洋資源、氣候和區位條件[19],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廣闊,海洋產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通過積極編制發展規劃、穩步推進海洋功能區劃和大力貫徹海洋發展戰略等手段,海洋資源得到有效開發,海洋經濟效益逐漸顯現。但隨著海洋開發的不斷深入,海洋環境問題逐漸顯現,存在資源過度利用現象,近岸海域污染和生態環境惡化未得到有效控制。這些問題減緩了海洋產業綜合效益的提升,阻礙了海洋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耦合協調發展水平。因此遼寧、浙江、廣東處于輕度失調發展磨合區,應以資源保護為前提,采用環境效益型開發模式,推進資源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效提升,促進環境與經濟的耦合協調發展。
山東、福建、海南的G(Y)/F(X)值小于0.8,屬于輕度失調發展經濟社會滯后型。山東、福建、海南是我國海洋大省,海洋資源種類多樣,儲量豐富,海洋經濟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三省海洋資源環境水平在沿海地區分別排名第四、第二和第一。隨著“海上山東”戰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和“國際旅游島”國家戰略的實施,以及《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總體方案》和《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的制定,三省海洋經濟得到一定發展,但其經濟社會效益在沿海地區卻處于中等地位,表明區域海洋產業發展因海洋經濟社會效益低于資源環境發展水平而處于輕度失調發展。因此,區域應加大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引進先進技術和人才,不斷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提高海洋經濟發展效率。
3.2中度失調衰退區
天津、河北、上海、江蘇、廣西耦合協調度處于[0.4,0.5]中度失調衰退區間,其中上海、天津的海洋資源指數排名第十一、第十,海洋經濟社會發展指數排名第一、第二,但其 G(Y)/F(X)值大于1.2,耦合度位于中度失調衰退資源利用損益型。表明天津、上海兩地海洋科技實力和研發能力較強,海洋經濟發展迅速,但圍海造地、海域開發強度過大,造成海洋資源損耗、海洋污染嚴重、近海生物多樣性降低和海域環境系統破壞,使得區域因海洋資源環境損益處于中度失調狀態。應充分利用海洋科技克服資源約束條件,加大海洋環境治理力度,重視海域環境保護,提高海洋資源利用率,促進資源利用與經濟協調發展。
河北、江蘇兩省海洋資源利用指數與海洋經濟發展指數均處于弱勢地位,其 G(Y)/F(X)值位于[0.8,1.2]區間,表現為中度失調衰退拮抗型。海洋經濟總量相對較小,海洋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海洋資源利用程度不高,海洋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海洋環境壓力較大,海洋科技信息技術水平不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導致區域海洋資源環境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耦合協調度水平較低,迫切需要完善陸海統籌發展機制,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提高海洋經濟發展效率,提升區域海洋耦合協調發展能力。
廣西海洋資源指數在沿海地區排名第三,但海洋經濟發展指數、耦合協調度最低,且G(Y)/F(X)值小于 0.8,屬于中度失調衰退經濟發展損益型。表明廣西的海洋資源豐富,海洋生態保持較好,但存在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海洋經濟總量較小、增長方式粗放、產業結構不合理、海洋科技力量薄弱等問題,導致區域耦合協調度水平較低,應重視海洋資源有效開發,加大資金投資和政策支持力度,增強海洋經濟實力,推動協調度水平的提升。
本文建立海洋資源利用系統和經濟發展系統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耦合協調度評價模型,以沿海11個省、市、自治區為研究對象,探討2002至2013年沿海地區海洋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時序演化趨勢以及 2013年區域耦合協調度的空間格局。結果表明:
(1)我國沿海地區海洋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系統之間存在耦合關系。各子系統發展程度的差異,使得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存在不同的耦合協調狀況。通過兩者綜合評價指數、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測度,能夠定量描述海洋復合系統耦合協調度及其類型的時空特征,該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客觀性和借鑒性,其結論能為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和資源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2)耦合協調度時序演化特征方面,沿海地區海洋資源利用指數呈現逐年增長態勢,從 2002年的0.415 8增加到2013年的0.610 7,經濟發展指數則呈現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動式增長態勢。我國沿海地區海洋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度總體呈現逐年遞增趨勢,年度有小幅度變動。海洋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逐年增加,并且處于[0.5,0.8]之間,從2002年的0.606 7增加到2013年的0.765 8。從耦合協調類型來看,我國沿海地區耦合協調狀態從 2002年的初級協調發展同步區間下降到 2003年的輕度失調發展磨合區間,2004、2007年均屬于初級協調發展同步型,2005年、2006年處于初級協調發展經濟發展滯后型,2008—2013年,我國沿海地區耦合協調度穩定在中度協調發展同步型階段。可見,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產業發展仍需加強海洋資源保護力度和海洋經濟有效開發,推動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
(3)耦合協調度空間格局方面,根據2013年各地區耦合協調度水平,將區域劃分為輕度失調衰退區和中度失調衰退區兩大類型區。遼寧、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耦合協調度處于[0.5,0.6]輕度失調衰退區間,其中遼寧、浙江、廣東G(Y)/F(X)值位于[0.8,1.2]區間,屬于輕度失調發展磨合型,山東、福建、海南的G(Y)/F(X)值小于0.8,屬于輕度失調發展經濟社會滯后型。天津、河北、上海、江蘇、廣西耦合協調度處于[0.4,0.5]中度失調衰退區間,其中天津、上海的G(Y)/F(X)值大于1.2,耦合度位于中度失調衰退資源利用損益型,河北、江蘇兩省的G(Y)/F(X)值位于[0.8,1.2]區間,表現為中度失調衰退拮抗型,廣西的 G(Y)/F(X)值小于 0.8,屬于中度失調衰退經濟社會損益型。沿海 11個省、市、自治區應根據自身海洋產業發展現實情況,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發展模式,積極促進海洋經濟提升與海洋資源保護的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結合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發展戰略,“十三五”期間海洋發展的重點應在保護海洋資源利用的基礎上,合理發展海洋經濟,努力提高區域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協調度,推動傳統海洋產業提質增效,實現海洋資源戰略性開發和海洋生態保護。[20]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我國可從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產業結構調整、金融支持、創新驅動、管理制度改革和預警預報機制建立等方面建立創新體系,樹立海洋資源保護意識,加強區域間合作,強化國家海洋局的執法職能和資源保護效率,提高海洋資源開發管理水平,規范海洋資源開發秩序,提升我國海洋產業的國際綜合競爭力,從而促進海洋資源保護與可持續開發利用,實現我國海洋產業高端化、低碳化、知識化、智能化、法治化和生態化發展。
[1]鄭苗壯,劉巖,李明杰,等.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趨勢[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3,(12):13-16.
[2]李亞楠,張燕.遼東灣頂部區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機理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3,(03):19-21.
[3]王靜.海洋資源價值評估理論與方法研究——以填海造地宗海估價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17-19.
[4]段曉峰,許學工.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綜合效益的地區差異評估[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5(6):1055-1060.
[5]于定勇,王昌海,劉洪超.基于 PSR模型的圍填海對海洋資源影響評價方法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1,41(7/8):170-175.
[6]狄乾斌,劉欣欣,王萌.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比較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4(12):90-95.
[7]張廣海,李雪.青島市海洋功能區劃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6(4):5-7.
[8]狄乾斌,韓增林.海域承載力的定量化探討——以遼寧海域為例[J].海洋通報,2005,24(1):47-55.
[9]李佳璐,胡昊,賈大山.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數的構建及實證研究:以上海為例[J].海洋環境科學,2015(6):942-948.
[10]徐勝,張鑫.環渤海海洋產業與區域經濟關聯性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2(1):125-131.
[11]孫才志,劉玉玉.基于DEA-ESDA的中國水資源利用相對效率的時空格局分析[J].資源科學,2009,31(10):1696-1703.
[12]魏勝文,馬忠,牛俊義.基于地區投入產出模型的干旱區水資源效益評價——以黑河流域甘肅張掖市為例[J].中國沙漠,2011,31(5):799-800.
[13]張潤秋.遼寧省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系統動力學模型構建及應用[J].海洋湖沼通報,2010(4):23-33.
[14]楊士弘.城市生態環境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254-259.
[15]蘇飛,張平宇.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的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以大慶市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09,28(3):471-477.
[16]李鶴,張平宇,劉文新.1990年以來遼寧省環境與經濟協調度評價[J].地理科學,2007,27(4):486-492.
[17]狄乾斌,韓增林.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9,28(3):117-121.
[18]孫才志,李欣.環境阻尼效應測度及空間差異[J].經濟地理,2013,33(12):169-176.
[19]張耀光,韓增林,劉鍇,等.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以遼寧省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0(5):785-794.
[20]盛朝迅.“十三五”時期我國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5(11):25-27.
Temporal and Spatial Coupling Research of the Marine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ese Coastal Regions
WANG Jia1,YANG Kun2,WANG Hui3,CHEN Xin1
(1.Economic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 Tourism Plann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e,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2.Institute of Tourism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Zaozhuang University,Zaozhuang 277160,China; 3.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30031,China)
This article constructed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marine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analyz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gree for the 11 coastal provinces,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by using the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gree assessment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gree of the indexes of marine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astal areas was increasing from 0.6067 in 2002 to 0.7658 in 2013.The coupling coordinative state could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sections: mild imbalance development type in 2003;prima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ynchronous type in 2002,2004,2007; prima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ith economy and society lagging in 2005,2006;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gree is stable in the modera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age from 2008 to 2013.From the Spatial pattern aspect,the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gree in Liaoning,Zhejiang,Fujian,Shandong,Guangdong and Hainan was between 0.5 and 0.6 which belonged to the mild recession disorder areas in 2013,the degree of Tianjin,Hebei,Shanghai,Jiangsu and Guangxi was between 0.4 and 0.5 which can be grouped into moderate recession disorder areas.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marine resources,promote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coastal areas;resources utiliz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coupling coordinative degree
P74
A
1673-9159(2016)05-0015-08
10.3969/j.issn.1673-9159.2016.05.003
2016-05-1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6CGL024)
王佳,女,1989年生,博士,講師,主要從事濱海旅游、海洋資源開發研究。